湘潭看莲

2018-05-08 14:10王巨才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湘潭

王巨才

湘潭产莲,冠于湖湘。

当年诵读毛主席“芙蓉国里尽朝晖”,以为那只是浪漫主义的畅想,并非实指。及至这次去湘潭,才知道湖南自战国起就培植莲花,有近三千年历史。南朝江淹的“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五代谭用之的“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都印证了湘莲在南北朝以迄唐宋就相当有名,已成为文人学士倾心吟咏的对象。“芙蓉国”之称,非自当代。

湘莲品种多,以湘潭“寸三莲”品质最好。平常所说的湘莲,多指这种莲子。其特点是粒大饱满,洁白圆润,三粒排列一起长可一寸,故名。又因质地细腻,营养价值高,有健胃、安神、润肺、清心等显著功效,战国以降,例为朝廷贡品。清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圣德恭俭,悉罢四方土贡,湘莲贡亦罢”(《湘潭志》)。宣宗在位时清朝统治已现颓势,他虽无力回天,但能看到这种“四方土贡”对官风民风的危害而禁止,也算一桩革除积弊的英明之举。新中国成立后,湘潭被定为国家湘莲出口基地。1987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湘潭“寸三莲”获头奖,被专家誉为“中国第一莲子”。1995年,湘潭被命名为“中国湘莲之乡”。时移势易,“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的地位从未动摇。

今年天气异常,无论北方南方持续高温。我们是农历六月底去湘潭的,出发前北海公园第二十一届荷花展刚刚举办。北海赏荷是北京人的老传统,大清早四面八方的游众便蜂拥而至。多数是胸前挂着老年卡的银发一族,也有趁孩子假期从外地来京游览的。北海以荷花繁育经验丰富见称,今年除粉、白两色外,又增加了黄、绿、橙等新品种。从岸边放眼,但见从琼岛到公园南门一百多亩湖面上,菡萏竞发,暗香浮动,画舫轻驶,琴音低回,比往年又多了几许诗意。只是由于人挤嘈杂,也为避开大晌午的天气蒸烤,多数人只是抓紧时间跑前蹿后地找一理想位置照几张相便匆匆离去,这与古人“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王维)的观荷,“牵花怜共蒂,折藕共丝丝”(王勃)的羡荷,“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皮日休)的恋荷,“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皮日休)的闻荷,“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潇潇打叶声(韩愈)的听荷,以及“墨海灵光散紫气,大千世界一莲花”(齐白石)的品荷,意趣不同,但也是各得其乐,难分轩轾。

到湘潭,入住高新区接待宾馆,一进客房便觉满目喜意。房间的整洁自不待言,最招人的,是果盘里那三枝绿莹莹、水灵灵子实鼓鼓乳钉突现的莲蓬,在这炎热的天气,用这种刚采摘的当地时鲜待客,既朴实,又真诚亲切,且让人一下子想到朱自清笔下莲叶田田、清风习习的月夜,身心顿觉凉爽下来。在县委宣传部白云部长指点下,掰开蓬松的莲室,取出碧绿的莲子,剥去莲壳莲衣,便是象牙色的籽肉了。呀!说真的,倘非亲自品尝,真不敢相信世上会有如此鲜美的果实。一粒入口,轻轻一咬那脆生生、甜丝丝爽嫩清香的滋味立马扩散开来,让人澈心澈肺,通身舒畅,仔细咂摸回味,不舍得下咽。这种奇妙的感觉,是平生从未体验过的,以致馋欲难禁,顾不得体面,将三只莲蓬一股脑剥食殆尽。过后自己也觉好笑:年老如我尚且若此,则稼轩笔下那个“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小儿,就不只是贪玩,也是馋嘴了。白部长说,这样新鲜的莲子也就吃个时令,过早过迟都不行,你们来得正是时候。

第二天早餐后,趁天凉,抓紧时间赶往花石镇。那里是寸三莲主产区,又是全国最大的湘莲交易市场。从县城到石花四十公里车程中,凭窗眺望,但见公路两旁从路边到遥远的山根下,视野所及,全是高高低低、迤逦无尽的莲田。晨风吹拂中,起起伏伏、相拥相接的莲叶犹如波光潋滟的湖水,而隐隐约约、依稀可见的莲朵则像黎明时分跌落湖中的星斗。这无远弗届的景象,自然是久困都市的人无法想见的,车厢里于是不时响起惊喜的赞叹,但无论司机还是白部长,都没停下车来让大家下去观赏的意思。这或许正如我儿时面对满山满谷金黄的糜谷和开遍川塬的洋芋花常常无动于衷,而在古元、力群、修军的眼里和版画作品中却是那样色彩浓烈、明艳动人一样。美感,常缘于陌生与距离。

花石镇出面接待的是位二十多岁的女副镇长,农大毕业,活泼干练,按白部长的称呼,我们也叫她小谭。因时近中午,阳光正烈,此行中又有几位最怕晒怕热的女同胞,小谭领我們沿万亩莲田观光大道取取景拍拍照,又到附近花石溪上的汉代古桥和旁边的十八罗汉山匆匆浏览一过,便回到政府会议室喝茶休息。小谭的父母都是莲农,见我们说到这一路几乎没看见下地干活的老乡,解释说,乡村六月无闲人,这会儿都在家里忙着呢。据她讲,作务莲田是一项费时费力、十分辛苦的活路。从整地、选藕、移栽到施肥、锄草、防治病虫害直至疏叶增蓬、分时采摘,一年四季连轴转,每个环节都不能耽搁。像现在这样的大热天,莲农都是黎明四点左右下地,蹚着泥水,忍着蚊虫叮咬和莲杆倒刺的划伤一直忙到九点收工,回到家里,全家老少立刻围在一起,剥莲蓬,取莲子,去莲壳,捅莲心,而后还要拿到太阳底下摊开晾晒。下午四五点钟,太阳偏西,忙罢室内活计的男女劳力又得下地作业,到晚上八点以后才擦黑回家。像这样紧张劳碌的一个夏天下来,莲农无论男女几乎都要脱掉一层皮。说句实话,他们的劳动,可不像诗歌里、舞台上、绘画中表现得那样惬意、浪漫。可能意识到我们也都是一帮舞文弄墨的人,小谭不着痕迹地找补一句:当然,那也是对劳动的诗意升华与赞美,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与呼唤,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老百姓当然爱看。

这显然是一位有良好文化修养的年轻人。但除过她说的那些唯美作品,不还有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张籍的“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和白居易的“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还有那么多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反映人民心声愿望有道德、有温度、有筋骨的优秀作品吗?唯美或写实,歌颂和讽喻,只要使人受到教育和启迪,激励和愉悦,不都能受到欢迎吗?小谭几句并不经意的话,引发我如许与座谈主题并不相干的思绪,连自己也莫名其妙。她说得全对。我只是为在这偏远的基层,尚有人关注和谈论文艺而如遇知音,兴奋不已。

关于莲农的生活,小谭讲,还可以。特别是通过推广莲稻轮作和莲田养鱼,单位面积收益增加,加上这几年国家扶贫攻坚力度加大,各项补贴和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多数家庭生活显著改善,家电应有尽有,摩托、小车也不算稀奇。但莲业生产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加工流通环节。湘潭是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中心,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一百六十多家,从业人数十多万,莲产品年销售收入十多亿元。别处不敢说,单花石镇一百多家湘莲经营户,年收入都在百万元以上。

有人问,那么多企业和加工量,莲田面积只有五六万亩,原材料缺口从哪来?小谭笑笑,说这就要讲到我们湖南人勇闯天下的传统了。由于湘莲品质好,价值高,不止湖南,周围的湖北、江西等省也都大面积引种。此外,每年都有大批湘潭莲农携带莲种、资金、技术,北上洞庭、洪湖、鄱阳湖承包水田种植湘莲,到深秋又把自产和收购的莲子源源运回湘潭,这既是一批技术能手,也是一支庞大的运销队伍。小谭强调,现在的问题不在原材料,而是如何通过深加工使它进一步增值。湘莲通身是宝,除食用外,莲子、莲心、莲茎、莲叶、莲藕、莲壳都可以加工成医药、食品、饲料等精细产品,市场前途十分广阔。好在这两年已有不少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陆续前来考察投资,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莲业生产正在迈上新的起点,面临一个大提升、大发展的局面,说来真让人高兴,振奋。

小谭的介绍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这不只是一席莲业生产及“三农”信息的演讲。大家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她的称赞,也庆幸从这场“接地气”的采访中得到的鼓舞与启示。

来湘潭,彭德怀故居是一定要去的。好在距离不远,从县城到乌石镇也就一个多小时车程。故居在镇西北高耸的乌石峰下,是一座面宽三间,砖木结构的普通农舍。院子大门上有彭德怀撰书的对联:“为善最乐;见恶必除。”其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秉性一望而知。1961年10月30日至12月25 日,彭德怀第二次回乡调研,就在这里接待过两千多名干部群众。他写给党中央、毛主席的八万言书稿,也曾由亲属埋藏在西侧厨房灶台底下。故居院子不算大,院内栽有棕树、柚子、紫藤等花草树木。其中一棵柑子树,长势旺盛,老乡说也是彭德怀手植,1959年彭总蒙冤后此树无端枯死,1978年平反后又生枝发芽,开花结果。此说是否可靠,未便详问,其反映的天理民心,倒颇令人感动。这所故居,原叫三华堂,是彭德怀任湘军营长期间寄钱改建老屋时所起。彭总兄弟三人,原名分别为得华、金华、荣华。1937 年10月,时任八路军副总司令的彭德怀写信给弟弟,让金华来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派回家乡,宣传革命,发展党的组织。彭金华先是吸收弟弟荣华和俩妯娌入党,创建乌石乡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而后发动群众,不断壮大党团队伍和各种抗日组织,引起反动派的仇恨和恐慌,终于在1940年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将金华、荣华秘密杀害。舍身报国,一门忠烈。但这些情况彭总和亲属很少提及,因而也鲜为人知。

出故居大门,眼前是一片开阔平展的田畴。盛开的荷花迎风摇曳,青翠的稻秧绸缎般摆动,水泥小道通往四围村寨,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竹林果树间。这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在渲染着故居的平民身段。从这里往前不到半华里,便是卧虎山上的铜像广场和旁边的彭德怀纪念馆。纪念馆序厅背景为血战罗霄、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三组浮雕,四个展厅以投身革命、军事统帅、人民公仆、巍巍丰碑为主题,以丰富翔实的图文和实物,再现了这位被毛泽东称作“彭大将军”的伟人横刀跃马、叱咤风云又波澜跌宕的一生,瞻顾之际,不禁油然起敬,心潮澎湃。此外,让一行人啧啧称赞的,是这个纪念馆包括附属景区朴素新颖的设计与精心细致的管理。单就服务而言,就连老弱观众用餐的食堂和休息的客房都考虑到了,这在别的地方是很少见到的。一打听,该馆在文博界早有“全国一流”之誉,多次荣获各种奖励。白部长补充说,彭德怀、毛泽东、刘少奇三人的故居相距都只三五十公里,现在各家都在争创5A级红色景区,管理不断升级,观众满意度越来越高。

这让我大感意外。三位伟人家乡在湖南早就知道,但相距如此之近却是没想到的。“地灵人杰”,此之谓耶?这三位湖南老鄉,出身有别,性情各异,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几十年风雨同舟的奋斗中,不同认识、不同意见的分歧与争论在所难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任何情况下都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为坚持原则、捍卫真理,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是毛泽东所说的那种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大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们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最高贵的品质,也有湖南人的倔强,刚毅,血性!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我想到了湘潭人的这句话。

想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当年讲学授徒的濂溪书堂就在乌石峰背后的黄荆坪。这位濂溪先生不仅是著名文学家,也是宋明理学的开山之祖,“其功在孔孟之间”。盖因“孔孟之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敦颐谥号)崛起,二程(程颢、程颐)嗣之,又复横渠(张载)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黄宗羲《宋儒公案》)。清人杨凯运那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的对联,即是对周敦颐及其理学贡献推崇备至的颂扬。因为《爱莲说》,对濂溪书堂自然心向往之。但白云部长说,那里也是南宋名儒胡安国、胡宏父子潜沉学问的隐居处,被称为“湖湘文化的源头”,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曾亲题“天下隐山”,古迹甚多,要看,至少也得一整天,要不以后专门安排时间来凭吊,踏访?

日头西斜,晚霞飞红,只好“留点遗憾”。

岂止遗憾。在我的心目中,生活在湘潭是有福的。这地方遍地莲花,名人辈出,存正脉,播清风,元气沛然,催人奋发,足堪引以自豪,也令世人仰视、追慕。

责任编辑:青芒果

摄影:王玉斌

猜你喜欢
湘潭
湘潭高月塘大桥施工线型监控与合拢策略研究
湘潭八仙桥都市民俗活动空间调查
急救知识普及
湘潭:天生C位
湘潭“总市”街巷空间特征及应用研究
湘潭经开区三所学校开工建设
湘潭臭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湘潭人为何有经商传统
湘潭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背景下对巩固创文成果的建议
浅析湘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