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鸿胪井石刻”的十点疑问和推测

2018-05-08 03:25汤良
卷宗 2018年4期
关键词:凿井旧唐书开元

汤良

摘 要:“唐.鸿胪井石刻”是唐朝官员前往“震国”,完成持节册封后,在旅顺口留实物“记验”的重要物证,通过对刻石、刻字、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历史事实、还原事件真相。

关键字:鸿胪井石刻;疑问和推测

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以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开元元年、渤海高三十六年)正式接受册封,成为唐朝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忽汗都督府。

“鸿胪井石刻”作为记录这段历史的重要文物,是一块单体十多立方米、重九吨的驼形天然石头,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分3行、刻有29个文字,内容为: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该石原在辽宁旅顺黄金山下,后被日本人掠走摆放在日本皇宫内。

虽然石刻承载的历史毋庸置疑、盖棺定论,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疑问需要进行探讨。

1 关于靺羯的问题

靺羯是靺鞨的本字,是“勿吉”音转化而来。《北齐书》卷七记载:是岁,室韦、库莫奚、靺羯、契丹并遣使朝贡。《北齐书》卷八记载:是岁,高丽、契丹、靺鞨并遣使朝贡”,从中可以看出“靺鞨”应该是“靺羯”的改写。此后,在唐、宋等历代历史典籍中基本取代“靺羯”,极少出现“靺羯”字样。日本“多贺城”碑记载,“去靺鞨国界三千里”。《资治通鉴》卷第198记载,“高丽达成置耨萨一,比都督也。丽,力知翻。靺鞨,音末曷”。《资治通鉴》标注的发音显然与“勿吉”“靺羯”有很大不同。宣劳“靺羯”使应该很清楚“靺鞨”正确的书写规范,在“永为记验”的石刻上更会慎之又慎,民族称谓这样重大问题上出现“靺羯”字样,值得商榷。

2 关于崔忻的问题

“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与《旧唐书》中的崔訢,虽然记录的历史事件与石刻内容高度吻合,但是人名明显不同。《旧唐书 .渤海靺鞨传》记载,“睿宗先天二年,遣郎将崔訢往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岁遣使朝贡。我认为应该以《旧唐书》记载为准,《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由此可以判定《旧唐书》的真实性和史源,鉴于“崔忻”和“崔訢”只是音同,“郎将崔訢”应该是在唐朝档案典籍中有明确记载的官员,如果是崔訢本人亲自监督完成石刻,自己的名字怎么会写错?

3 关于井的问题

中国古代有立碑、建亭来纪念、记事的习惯,古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宣扬功绩、表达思想,持节宣劳“靺羯”使,在远离渤海国都的地方,在准备返程的大海边,采用凿井刻石的方式,对宣劳“靺羯”进行“记验”,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与其“凿井”不如“立碑”,立碑更加符合大国风范和官员身份。

4 关于井两口的问题

持节宣劳“靺羯”使,为什么不建造一口井,而是两口井,不妨从井水的“受众”入手分析,《册府元龟》卷970记载,“开元元年十二月,大祚荣王子向唐朝提出‘臣请就市交易,入寺礼拜,玄宗许之”。《旧唐书.列传》卷七十四记载,“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法令齐一,赋税均轻,最称强大”。从中可见,渤海与唐朝之间,除了朝贡和回赏赐等官方贸易外,还进行频繁的互市贸易,渤海以马匹、熟铜等货物为主,从中也许可以解释持节宣劳“靺羯”使,在海边开凿井两口的动因,应该是因为码头聚集着大量用于登船渡海的马匹,日常需要大量淡水,所以一次性开凿二口井,用于商旅和大牲畜饮用。

5 关于永为记验的问题

《唐会要》卷65记载,“自兵难以来,书印失坠,所写经史,都无记验,伏请铸造”。《旧唐书?伊慎传》记载,“丧母,将营合祔,不识其父之墓。昼夜号哭,未浃日,梦寐有指导焉。遂发壠,果得旧记验”。可见,唐代的记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标记验证,一种是用于标记验证的物品。“鸿胪井石刻”中的记验,既可以理解为“宣劳靺羯”这件事的记验物品,也可以理解为对“凿井”的标记。

6 关于开元的问题

石刻记载“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其中的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自713年12月至741年12月。《新唐书.列传.北狄》记载,“睿宗先天二年,遣使拜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说明崔忻(訢)出使“靺羯”的时候,还是睿宗先天二年(713年),返回的时候已经变成“开元二年”。作为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的鸿胪,崔忻(訢)应该非常注重年号、谥号、帝号等环节,严守国体规矩,严守礼仪道义,在出使返回途中,没有得到皇帝受命的情况下,不可能擅自更改年号。

7 关于渡海口的问题

《旧唐书.渤海传》记载,“开元二十年,武艺遣其将张文休率海贼攻登州,杀刺史韦俊”。说明,唐代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渤海-山东渡海问题已经相对解决,鸿胪井应该是他乘船渡海的位置。

8 关于石刻文字的问题

中国古人喜欢用文字的形式把事件、人物、思想记录在石刻上,从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石碑、石刻已经从汉隶逐渐演变成楷书,唐碑书法普遍为正楷书,字形结构和大小统一,用笔舒展从容,并选坚硬石材精工雕刻,反观“鸿胪井”石刻,虽然字迹遒劲古朴,但是工整度、精细度等方面明显不足,字形大小不一,有的字型倾斜扭曲,略显粗糙,甚至没有后人陆续添加的“题刻文字”和“加刻文字”美观工整。

9 关于石刻语法问题

中国古代语法讲究对偶对仗,讲究词性一致和结构相同。“鸿胪井石刻”文字内容简单,语法混乱,“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这句话,缺少“凿井”“挖井”这样动词,造成语句不通顺,甚至出现“鸿胪卿崔,忻井两口”这样的另行解读。“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中的“记验”是正文,也不应与时间处于并列关系。

10 关于刻石文字整体布局问题

根据渡边谅《鸿胪井考》记载,刻石正面横宽300厘米,厚200厘米,从地表算起刻石最高处180厘米。其左上角,距石顶部30厘米处有崔忻的题记,刻在纵35厘米、横14厘米的面积内。说明“鸿胪崔忻刻石”的文字只占整块石头的一小部分,与唐代流行的摩崖石刻的体量巨大、构图均称等特点有明显区别,更与大书、特书册封“渤海国”这一重大事件明显不相符。

面对以上十点疑问,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视角对石刻进行推论探讨,假设鸿胪井石刻不是“记验”“宣劳靺羯”这次册封,而是“记验”凿井完工,也许就能解开石刻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睿宗先天二年(713年),遣郎将崔訢册拜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开元二年(714年),崔訢完成使命返程,在都里镇(旅顺)准备乘船渡海时,发现前往山东的商旅和马匹缺少淡水,于是下令或者捐资凿建两口井,崔訢随后便踏上归程,经过数月施工,在凿井完工这天,当地官员或者工匠,在井旁边的石头上,刻下“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这段文字。因石刻非崔訢本人所刻写,所以出现了“靺羯、崔忻”等口语化问题,出现了“井两口”等语法问题,出现了“文字大小不一、扭曲”等刻字粗糙问题。但是不管如何解释和推论,“自是始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的事实是清楚的,《续日本纪》卷10记载,“圣武天皇神龟四年九月庚寅,渤海郡王使首领高齐德等八人,来者出羽国”,表明崔訢完成册封,大祚荣抛弃“震”国号而用渤海,变成唐的一个羁縻州。“唐.鸿胪井石刻”不管是谁所刻写,目的、背景如何,现在存放在哪个國家,它都将作为渤海归入唐朝版图的历史见证,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凿井旧唐书开元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深立井施工凿井绞车集控系统改进与应用
立足地标,志高中央空调入驻开元名都大酒店
江森自控打造“还木开元·源”环保计划
空气潜孔锤在灰岩地区水文凿井工程应用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独柳之祸”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