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昭明
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
陆上丝绸之路(也称“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西南丝绸之路等,共同构成了庞大的东西贸易网络。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对于探究古代中西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置合浦郡后,正式开通。它以丝绸贸易为象征,官方参与主导,航线相对固定,且对日后中外交往产生了深远影响,可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年代上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浦郡辖的合浦和徐闻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几个重要特征:一是线路相对固定。从北部湾畔出发,沿岸前行经由马来半岛,抵达今印度和斯里兰卡;二是官方主导,民间参与。由黄门的“译长”率领,也有部分敢于冒险的商人——“应募者”加入;三是主要进行商贸活动。汉使团携带朝廷赏赐的黄金和各类丝织品前往,买回“明珠”“璧流离”和“奇石异物”;四是伴随着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和文化交流的,是和平之路,沿途甚至还出现“蛮夷贾船,转送致之”的友好场景。
汉代合浦不但是岭南九郡之一,而且还是当时汉王朝对外开放的海路桥头堡。合浦与东南亚、南亚开展贸易,并通过这些地区,与西亚、地中海地区进行间接贸易。
从2002年开始,广西考古工作者围绕汉代合浦港课题,开展一系列考古调查与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合浦汉墓出土文物是海上丝绸之路有力的物证
合浦汉墓群位于县城一带,分布面积约68平方千米,现存封土堆1056个,估算地下埋藏墓葬近万座。1957年迄今,已发掘1200多座,其中以汉墓居多。这些汉墓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玻璃器和珠饰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与海外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结合文献和合浦汉墓出土文物分析,输入的珠饰为珍珠、玻璃以及石榴子石、水晶、琥珀、绿柱石、玛瑙、肉红石髓、蚀刻石髓、绿松石和黄金珠饰等。香料也很有可能属输入的“奇石异物”一类。此外,波斯陶壶和铜钹作为非贸易品,也随之流入。双方贸易的物品,除丝织品和珍珠无实物遗留外,其余种类在合浦均有发现,兹介绍如下:
金饼
金饼方便远程携带,可用作交易的大额货币。同时期印度与希腊之间的贸易中广泛使用黄金,这类金饼或是记载的“黄金”之属。
玻璃
输入的主要大类是玻璃,汉代岭南很多科学技术都比中原落后,唯独玻璃器皿的制作,比中原技术水平高,这无疑是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传播。
玻璃是一种人工制品,可以通过测试,分析它的成分,然后结合考古类型学来判断它的来源。
在未被破坏殆尽的合浦汉墓中,约有100座墓出土了玻璃器,有装饰品和器皿两类。装饰品主要为串珠,单座墓葬出土往往达数百到数千颗,其他还有棱柱形饰、耳珰、环、璧、剑扣等。器皿类较少,仅见杯、碗和盘三种。经考古学研究和科技分析,除我国传统的铅钡玻璃和高铅玻璃外,还有三个体系来自域外,一是产自东南亚的低铝和中等钙铝钾玻璃,二是产自南亚的中等钙铝钾玻璃,三是产自地中海地区的钠钙玻璃。
合浦出土的大量钾玻璃,主要还是在本地自制。合浦接受了西方玻璃技术,在本地形成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参与到印度—太平洋珠的全球贸易中。
石榴子石珠
合浦汉墓出土石榴子石珠饰,紫红色,形状有圆形、扁圆形、双锥形、多面榄形、系领形以及狮形饰件。汉代及更早时期,印度和斯里兰卡是石榴子石加工的一个重要地区。经检测,合浦出土的石榴子石珠属铁铝榴石系列,与印度等地相同。上述器形的石榴子石珠,在印度阿里卡梅度遗址等地均有发现。
肉红石髓、玛瑙和蚀刻石髓珠
这三类珠饰均属玉髓类矿物,在合浦汉墓中出土数量较多。肉红石髓珠有榄形、圆形、扁圆形、双锥形、系领形、瓜形、葫芦形、动物形和耳珰等形状;玛瑙有串饰、戒指、扁圆坠、剑扣等,多为缟玛瑙,纹理自然流畅,散发玻璃和油质光泽。偶见黑褐色和红白间杂的类型;蚀刻石髓珠出土不多,主要为在原色基体上蚀刻白色条纹。高质量的玛瑙珠、肉红石髓珠和蚀刻石髓珠是铁器时代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合浦出土的珠饰,应多从印度或东南亚输入。戒指、剑扣等我国传统饰品,则可能是通过订制或输入原材料加工而成。
水晶珠
合浦出土的水晶有紫水晶、白水晶和茶晶等,种类比较多。徐闻县令陈褒墓,一座墓就出了168颗紫水晶珠,这种紫水晶珠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南亚一带生产的。其他种类的水晶,在合浦本地也没有可开采的原料,从地缘来看,应是来自南亚或者东南亚。
绿柱石珠
以前我们把绿柱石混同水晶,其实它是当时印度南部很珍贵的宝石,古罗马对绿柱石需求量很大,从印度大量进口。最好的绿柱石绝大多数来自印度,斯里兰卡的绿柱石资源丰富,也是传统的宝石加工区。合浦出土的绿柱石串饰,应来自这些南亚地区。
琥珀珠
合浦出土大量琥珀制品,约40座汉墓出土了琥珀珠。这些琥珀质地致密,内少丝状碎裂纹,出土后氧化颜色变黑,与缅甸出产的琥珀最为接近。此外,还见来料加工的琥珀印章等。
金珠
合浦汉墓出土的金器有带钩、戒指、珠饰以及用于镶嵌的焊珠金箔等。珠饰包括十二面金珠(金花球)和棒槌形、葫芦形、瓜棱形、双锥形金珠,以及素面或表面焊珠缠花的榄形珠和表面呈绞索形的扁圆珠等。珠饰中,采用掐丝和焊珠工艺的黄金制品如金花球等应是直接舶来的,其余工艺较简单的金珠,或舶来,或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本地制品。
绿松石饰件
合浦汉墓所出的绿松石动物饰,均为象生器,有绵羊形和鸽子形。器物质地纯净,打磨光滑,造型生动。一般的绿松石,湖北郧县一带也出产,但漂亮的纯碧绿的高级绿松石,产地以葱岭西的乌兹别克撒马尔干附近、阿富汗和伊朗东北部,特别是伊朗北部最出名。结合玻璃器等伴出物来看,这些绿松石饰件从波斯等地经海路辗转输入的可能性很大。
香料
合浦汉墓出土大量陶熏炉和铜熏炉,在一些深炉里面还有香料的残存碳化物。历史上,我国熏香的风气是自南往北逐步推广的,而高级香料最先从南海输入我国。汉时苏门答腊、马来半岛、婆罗州等地以及波斯都盛产龙脑香,按当时的海上交通和贸易情况看,合浦的香料来自东南亚各地,应无太多歧义。熏炉的广泛出现,意味着香料在汉代合浦已较为普遍。
非贸易品
发现陶壶和铜钹均出自寮尾M13b,这两件器物应属非贸易品,当为随身携带进入。
合浦出土的这件波斯青绿釉陶壶,属低温釉陶,是一件典型的帕提亚时期的器物,制作于今伊拉克南部或伊朗西南部,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一件汉代器物,弥足珍贵。
钹源于西亚,较早在埃及、叙利亚出现,以后在波斯、罗马等地流传,而在东方,先见于印度,后而中亚。合浦出土的这件铜钹,无论是纹饰,还是其砷铜成分,都显现出强烈的中亚文化色彩。我们认为,它是与波斯陶壶一并通过海路输入的。
此外,合浦汉墓的叠涩穹窿顶形制以及汉墓出土的胡人俑、羽人座铜灯以及反映佛教海路传入的钵生莲花器等器物,也是域外文化因素影响和植入的重要物证。
通過对上述合浦汉墓出土文物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使得《汉书·地理志》记载、2000多年前就正式开通的远洋贸易航线,不断地清晰和丰满起来,并逐渐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认同。而且近十年来,我们还通过对大浪汉城和草鞋村汉城的持续发掘研究,力图复原合浦港的历史概貌。
合浦是汉代中西贸易交往网络的重要节点。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合浦港这一水路交通枢纽,向内陆及沿海辐射和延伸。汉以后,海路贸易持续扩大和发展,其繁荣的历史基础,正是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学研究,以实证的形式,阐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之间的传统交往和友谊。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营造新型中西关系和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等方面,有很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