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过程译者心理因素研究

2018-05-08 02:05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源语心理因素口译

王 楠

(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引言

翻译的过程离不开译者的认知心理过程(包括知觉、表象、注意、记忆、判断、问题解决等方面),译者的心理活动与言语行为对译语产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翻译研究尤其是口译研究离不开心理学理论背景的支撑。国内外学者已经逐渐意识到翻译理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而对于同声传译过程中涉及到的心理因素分析相对甚少。本文将从同传口译加工模式入手,分析同传过程各个环节涉及到的译者心理因素,从感觉、注意与知觉三个层次进行深入分析。

1 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地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同声传译员通过专用的设备提供即时的翻译,这种方式适用于大型的研讨会和国际会议,通常由两名到三名译员轮换进行。同声传译效率高,能保证演讲或会议的流畅进行。同声传译最初称为“同声交替”,也就是对两种或多种语言交替翻译的同时传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立在德国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同声传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手语口译、耳语口译、视译、使用便携式设备的耳语口译及同传箱用传输设备进行同声传译。译者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将源语信息即时、高效地以目的语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同声传译的特点。

2 加工模式

该部分加工模式是指同声传译的翻译过程模式。笔者以塞莱斯科维奇“三角

口译模式”与由此发展而来的勒代雷“同传过程模式”为例,重点分析同声传译在该加工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从而为下一章节心理因素分析奠定理论依据。

2.1 塞莱斯科维奇“三角口译模式”

图2.1 塞莱斯科维奇“三角口译模式”

塞莱斯科维奇在该模式中解释了双语加工过程及其方式。语言1即为源语,通过意义转换形成语言2(即译入语)。而另一种形式,如:代码转换,同样可以将语言1成功转换为语言2。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代码转换将源语信息一字不差地以编码的形式转换为译入语,而意义的转换是脱离源语外壳的,将信息以意义的形式高度提炼,用另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口译员在发言人与听众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口译员充分发挥自身技能,将意义从发言人用语言1阐述的内容中提炼出来,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传达给听众,而同声传译的过程实质上与该三角口译模式是吻合的。

2.2 勒代雷“同传过程模式”

勒代雷(1981)曾以三角口译模式(three-cornered interpreting model)为基

础,进一步延伸出同声传译过程的口译模式,将同传过程当中涉及到的思维活动归纳为三大种类、八个思维活动:

●持续进行和并行的活动

听辨

语言理解

概念形成(将输入语和已有知识结合,形成认知记忆)

以认知记忆为基础形成表达

●一直“潜伏”并间歇出现的活动

感知情景

自我监控

●间歇出现的活动

语码转换

寻找特殊的词汇表达

该同传过程模式体现了同传涉及到的感知与自我监控方面的因素,强调了认知技能在整个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性。同声传译过程与译者的认知记忆、感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相关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

3 心理因素分类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笔者大致将同传过程的心理因素分为:感觉、注意、知觉三个部分,着重从这三个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所应用到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会对译者发挥与表现产生的影响。

3.1 感觉

同声传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感觉主要包括视觉与听觉,二者皆为信息接收途径。译者通过调动视觉器官,看到发言稿与现场情况;通过调动听觉器官,听到发言人讲话、同传伙伴提示与其他现场观众的反馈信息。接收到的视觉与听觉信号以记忆的形式进行存储。感觉记忆作为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对译者的短时记忆加工质量与源语理解加工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如果译者不具备良好的声音感知能力,那么可能在面对嘈杂的现场声音信息时,要么一言不进,要么全盘接受。这样一来,译者的短时记忆所能提取的有效内容信息少之又少。因此,感觉记忆与同声传译的即时性要求译者必须有目标地选择性感知和存储信息,并迅速进行信息加工生成目标语,否则译者很可能发生信息缺失与信息遗漏的现象。

3.2 注意

注意是心理上接受信息的过程。通常来看,同声传译的翻译过程涉及到的接受信息的阶段会充分调动译者的注意。一般情况而言,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量较大,如果没有给予注意便会从记忆结构中迅速丧失。所以,选择性注意来自环境并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对译者来说尤为重要。注意同时也帮助译者选择信息,并作进一步的高级加工。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注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选择性机制。

Moray (1969) 提出关于注意包括的六大方面:(1)选择性(2)集中性(3)搜寻(4)激活(5)定势 (6)警觉。而其六大方面在同传译者的心理活动中,都有着充分的体现。译者选择性注意会帮助译者减轻记忆负担,分清主次并抓住重点。这也就使得译者的注意具备了集中性,在翻译过程中排除外界无关刺激。在收集到海量信息后,要求译者进行的就是充分联系所学知识内容,架构与未知领域之间的联系,在大脑中搜取合适的语言组织方式和内容。而注意的激活性就是指应付一切可能出现的刺激,要求译者必须具备临场应变能力,随时积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设备信号突然中断,场外听众反应变化,自己或同伴出现身体状况等。这些问题事先都应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与应急预案,以保证同传过程流畅无误。这也就体现了注意当中的定势性,即:对特定刺激予以接受并做出反应,不能在面对这样的突发刺激情况下无动于衷。而最后一点,则是指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时刻警惕可能要发生的突发情况,并且一旦发生就要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

3.3 知觉

认知心理学知觉论者认为知觉是一种富有选择性的积极过程和构建过程(刘绍龙,2007)。知觉过程就是对刺激的解释,而感觉是对刺激的觉察。换言之,感觉是较为具体的直接刺激产生的,而知觉则更为抽象,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的心理操作。知觉就是要将现实刺激和已储存的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同传过程中,译者的知觉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在“外界刺激—感觉输入—知觉加工—组织输出”这样的信息转换全过程下,不难看出译者的组织输出必须依赖知觉的加工,而知觉加工又取决于感觉上的输入。一旦外界刺激开始,源语信息刺激着译者的感觉系统(视觉与听觉),感觉系统将信息信号由神经传输至大脑。这时,大脑知觉发挥作用,将信息进行有意识的筛选。译者的直觉过程同时也为源语信息刺激的加工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译者以目的语形式进行组织输出,产生译文。

4 结语

从某种意义而言,翻译过程是一种基于环境输入和内部加工的过程。尤其是在同传翻译的过程中,几乎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译者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现象的活动。在这样高精度、高复杂度、高强度的任务工作中,译者翻译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同传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笔者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以此希望翻译研究人员与翻译工作者都能对译者的心理因素引起足够重视,强化各部分心理训练,并能对译者的心理因素展开更系统、更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1] 弗朗兹·波赫哈克. 口译研究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 刘和平. 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3] 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 Lederer, M. La traduction simultanée—Expérience et théorie [M]. Paris: Minard Lettres Modernes, 1981.

[5] Morey, N. Attention, selective processes in vision and hearing [M]. Leiden: the Netherland, 1969.

猜你喜欢
源语心理因素口译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