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近代化演变分析

2018-05-08 01:45
关键词:西安传统建筑

史 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

西安作为曾孕育华夏文明的千年帝都是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程中,因近代工商业发展对城市开放化格局的需求与农业经济社会封闭的地理环境之间发生矛盾致使城市发展艰难滞缓,与同期沿海“中国近代主流城市”[1]相比,西安的近代化程度不够典型充分而导致近代建筑被关注与认知程度较低.目前相关学术成果有从建筑遗产保护与近代城市建设发展为视角对近代西安建筑特征、类型、实例及价值进行的研究[2-3],基于历史文化视角对西安近代建筑与城市历史文化发展关系进行的研究[4],还有对近代西安城市与建筑历史进行的综合性阐释研究[5],形成了近代西安建筑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由于近代是西安城市发展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作为中国近代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研究成果薄弱不仅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也不利于古城建筑文脉与城市记忆的承续,因而亟需学界拓展视野,并从多学科与多角度进行不断探索.综上,本文以西安建筑的近代化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依据史志文献与所搜集建筑影像,对西安近代新建筑的生发布局与演变趋势进行分期观照,揭示其演变过程及规律,并分析其综合社会动因,以期整合与深化近代西安建筑研究成果.

1 西安建筑近代化演变历程

宏观地看,鸦片战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外族入侵,而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运动.由于这一外部因素的介入,中国被卷入世界发展大潮.[6]当中西文化以武力方式相遇,强势的工业文明从沿海向内地渗透,与沿海、沿江开埠城市不同,西安因其特定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及政治军事因素主导,是以洋务军工事业与“还堂”风潮后西方教会建筑的创建为先声,呈现出历史阶段性的发展演变趋势(如图1).

图1 近代西安建筑发展分期示意图Fig.1 Sketch map of modern Xi′a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stages

从洋务运动“被动学西”经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开始“主动学西”的近代化历程中,西安城市与建筑历经劫难,但是西方文明依然逐步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导致社会整体开始偏向“洋式”[7]或西化.西安作为内陆传统城市与中国城市近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将近代西安建筑的演变分为“洋风”模仿的萌芽期(1840-1911)、“传统”革新的发展期(1912-1931)、“现代”初创的繁荣期(1932-1945)与战争导致的衰落期(1945-1949)进行整体分析.

1.1 近代西安建筑“洋风”模仿的萌芽期(1840-1911)

清末,地处“四塞之固”的西安因满城而极具军事防御特征,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推行城市近代风气渐开.1869年,左宗棠创办西安机器局,首开西北近代建筑发展先河;城内教会创建教堂(1884)、医院(1898)学校(1903)与官办书局(1871)[8]、电报局(1889)、洋务局(1902)、邮局(1902)、学堂(1902)、咨议局(1908)、图书馆(1909)及机器手工业(1904)、少量民营工商业等新建筑类型陆续涌现.

(1)建筑布局:近“官署行政-商业区”

“洋风”模仿萌芽期的新建筑主要是由官方与西方教会出资创立,建筑多分布于满城外,近官署行政区、交通便利的西大街、南院门及东关传统商业区.

(2)建筑特征:出现“洋风”模仿形式

教会保留教堂建筑平面与结构特征融合中式建筑工艺及装饰元素,所创办医院、学校都融合中式建筑风格;官方建筑则多“洋风”模仿,借鉴西方古典建筑形式,门窗开西式半圆券洞,以砖砌立柱象征西方古典柱式,如1900年因“两宫西狩”官方在东门瓮城所建砖砌拱廊建筑;处理较大尺度建筑类型利用西式建筑“墙体”承重方式,如1902年亮宝楼(如图2).

图2 “洋风”模仿萌芽期的典型建筑示意图Fig.2 Sketch of typical architecture of “western wind” imitating the embryonic stage

1.2 近代西安建筑“传统”革新的发展期(1912-193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陕西督军张凤翙创立西北大学,在满城废墟沿钟楼到东门拓宽东大街,在街道南北修建两层砖木结构商业楼房进行招商;1921年,冯玉祥督陕之际在原满城八旗校场修建督军公署,修建营房、操场以驻军;1926年,西安经历“八月围城”浩劫后发展近于停滞,1927年,修建革命公园以示纪念;省政府迁至红城(原满城)改称“新城”,建“黄楼”,新城四周开辟四条新街;1928年,西安市政府成立后展开建设活动,将原满城作为新市区[9]划分为30个街坊,先修4条南北干道,后修8条东西干道构成新市区基础道路骨架;1929年,西安设工务局负责全市建筑设计的审核工作,颁布《西安市建筑管理规划》;1931年,西安市政工程处成立,分段招标修筑西大街广济街,次年完成西安第一条碎石路面修筑工作,标志着西安近代城市建设起步.

(1)建筑布局:趋于“交通-军政空间”导向

1912年拆除被满城,以钟楼为中心四条大街恢复交通促进了城市发展.沿东大街出现邮政局(1912)、电话局(1912)、小型电厂(1917),城内出现大学(1912)、剧场(1917)、公园(1922);“新城”内出现行政(1927)、会堂(1928)与官邸(1931)建筑.1926年的“八月围城”使城市经济与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加上连年灾荒和瘟疫,到1930年,西安只剩下9万人口[10],新市区的建设只是初步展开.

(2)建筑特征:出现“洋风”模仿、中西“折衷”与“复古”形式

新建筑多效仿同类型的西方形式,出现“洋风”模仿、中西“折衷”与“复古”样式,多为传统的直坡屋顶、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平房建筑.建筑大门普遍借鉴“洋风”建筑元素,砖砌柱式、涡卷曲线与拱券样式组合,如1927年的革命公园、陕西省建设厅与1928年民乐园的大门建筑;行政建筑采用西式建筑平面布局,简化的西方古典柱式,如1927年新城内黄楼;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传统建筑形式在官方建筑中再次出现,建筑为西式砖木结构,正立面与山面均开窗,如1931年新城内的杨虎城官邸(如图3).

图3 “传统”革新发展期的典型建筑示意图Fig.3 Sketch map of typical buildings during the period of “traditional” innovation

1.3 近代西安建筑“现代”初创的繁荣期(1932-1945)

1931年“九·一八事件”与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爆发,南京国民政府“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11]开展陪都西京建设规划,加上民国时期的西北开发,从政策层面改善了西安对外交通.尤其1934年陇海铁路通至西安加强了西安与中、东部地区的联系,提升了西安在军政、商贸、文化等各方面的地位,促进了城市人口增长、城区扩展、商贸繁荣,对西安城市发展意义重大.[12]陪都西京“现代”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吸引省外客商进驻西安创业,带来城市工商业繁荣.此外,抗战期间东南沿海工业内迁,城市发展使建筑进入“现代”初创的繁荣期.

(1)建筑布局:近“交通-商业区”导向

工业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陇海铁路的修建,各类工厂纷纷建立,西安的纺织业、化工机械、电业均有起步;娱乐(1932)、交通(1934)、商业(1934)、住宅(1933)、旅馆(1936)、洗浴(1936)、金融(1938)等新建筑类型因交通导向布局,尚仁路成为沟通城区与铁路的重要交通线,并与东大街形成新商业区.

(2)建筑特征:出现几何式近代工业化特征

“现代”初创期新建筑整体超越了传统建筑.普遍采用西式砖木结构,实力雄厚的业主多用钢架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建造,如1936年建成的西京招待所,1938年的中国银行西安分行.具有几何式近代工业化特征的建筑,如1936年建成的年华峰面粉厂、1936年西京电厂与钢结构承重的大华纱厂.除讲求经济实用的工业建筑,其他类型建筑大多借鉴西式建筑平面与立面构图元素,屋面与外观结合中式门楼、坡屋顶或亭子造型,细部为传统装饰工艺,属于中西“折衷”的建造手法,如1933年建成的止园、1933年的高桂滋公馆、1935年的张学良公馆及1935年的火车站建筑(如图4).

图4 “现代”初创繁荣期的典型建筑示意图Fig.4 Typ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modern” start-up booming

1.4 近代西安建筑因战争导致的衰落期(1945-1949)

1945年,中国抗战结束,西安因失去“陪都”地位以及沿海工厂陆续回迁带来城市经济与建设的全面停滞.又因国共内战导致全国政局动荡,城内仅出现民众剧院(1946)、平安电影院(1947)及天主教会安多医院(1948)等少量建筑.

2 西安建筑近代化演变的成因

西安地处内陆间接与主动地接受西方建筑文化思潮,建筑的近代化由政治军事因素主导,经济技术与文化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从传统建筑体系向近代建筑体系演变.尤其清末新政时期官方建筑的全盘西化,新式建筑教育的创意与发端以及知识分子型建筑师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建筑体系的断裂与西安建筑体系全面移植的开始.[13]

2.1 近代西安建筑布局规律

2.1.1 趋于“交通-工商业区”导向

近代西安新建筑萌发的空间分布是从城内向城外逐步扩展,由内向趋于外向的发展趋势.不同时期新建筑分布所形成曲线可见,在“洋风”模仿的萌芽期,受政治军事因素影响,新建筑于城内满城外布局,从北向南出东关,以北院与南院为中心的官署行政区连接西大街与东关商贸区;在“传统”革新的发展期,新建筑向新市区蔓延,呈现行政区、商业区分离,走向分布均衡化的发展趋势;在“现代”初创的繁荣期,“陪都西京”建设与开发西北政策加快了陇海铁路修建,引导新的工商业区的形成;城墙上增开4个门洞以适应逐步走向开放与外向的近代工业化发展需求,加上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内迁促进传统手工生产向机器工业转型,城市建筑发展开始突破城垣限制趋向交通导向布局(如图5).

图5 近代西安新建筑类型的分布示意图Fig.5 Distribution sketch map of new architecture types in modern Xi′an

2.1.2 建筑呈现“渐进-历史阶段性”发展节律

近代西安受政治军事因素主导与闭塞地理交通条件限制,城市建筑伴随清末“洋务运动”到清末新政“主动学西”政令发布、经历辛亥革命、“八月围城”、“陪都西京”、抗战及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呈现“渐进-历史阶段性”发展节律;其间,近代城市的建筑类型基本出现,但有限的工业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基础带来城市建筑局部、浅表的近代化转型,并形成新建筑与传统建筑共存的景观格局.

2.2 近代西安建筑演变特征

2.2.1 趋向“多样化-商业化-功能化”的特征

近代西安缘于政治军事因素主导,城市建筑基于自上而下、由内而外渐进的发展路径,未能出现典型的西式建筑类型及传统建筑的规模化近代转型.除了西方教会建筑,建筑投资方式从官方主导向官商合股与民营方式转化;出现金融保险业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建筑结构从传统庭院的单体建筑组合到近代建筑功能化单体系统集成;建筑整体趋向功能化、多样化与商业化特征.

2.2.2 出现“洋风”模仿、中西“折衷”、传统“复兴”与几何式近代工业化特征

近代西安以官方与民族资本主导城市建筑发展潮流,由于不具备工业化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形成“洋风”模仿与中西“折衷”与复古形式为主的新建筑,部分建筑出现重功能的几何式近代工业化特征(见表1).

表1 近代西安建筑演变的特征比较[2]Tab.1 Comparis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al evolution in modern Xi′an

2.3 近代西安建筑演变的综合动因

2.3.1 独特地理条件下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导

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在国难时曾历两次“陪都”之缘,因内陆独特地理交通条件,在清末1869年之后才逐步出现“洋风”模仿的建筑形式;在军阀混战时期,陕西军政府主导城市建设,开始出现借鉴西方建筑形式的“传统”革新、中西“折衷”与传统“复古”的建筑形式;在抗战时期,西安加强了作为战争大后方的政治军事地位,西北开发和“陪都西京”设立均是出于政治军事形势而将西安纳入国家控制范围[15],促进陇海铁路建设与沿海工业内迁,带来趋于功能需求的几何式近代工业化特征建筑形式;因国共内战使西安城市建筑进入战争导致的衰落期而少有发展(如图6).

图6 西安建筑近代化演变示意图Fig.6 Sketch map of the evolution of Xi′an architecture modernization

2.3.2 地理交通不便导致缺乏工业化发展条件

近代西安地处“四塞之固”的西北内陆而与外界沟通较少,因长期依托传统农业导致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尤其伴随持续的兵燹旱灾,城市建设几乎是在动荡的政治格局中与军事冲突的间隙滞缓发展.以“陪都西京”建设(1932-1945)与其间1934年陇海铁路通至西安为近代化转折点,加上公路、航空与铁路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才出现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新技术与新思想所支持的新建筑形式,促进了近代西安城市建筑近代化短暂的繁荣发展.

2.3.3 闭守的传统思想文化转变缓慢

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与清末新政时期的主动学西到“新文化”运动成为社会发展主流,“洋风”模仿与“西化-现代化”成为时尚、进步与时代发展的象征,遵循“道器体用”成为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原则,未形成典型西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规模化转变,在此基础上形成“洋风”模仿、中西“折衷”、传统“复古”建筑、几何式近代工业化特征建筑与传统建筑并存的景观格局.

3 结语

西安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因社会体制、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层转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建筑体系,但因缺乏近代化发展应有的工业化条件与社会经济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官方与民族工商业资本主导的消费城市;由于传统文化的稳定与封闭性及政治军事、交通因素导致西安近代化发展滞缓,建筑转型趋向于“交通-工商业区”导向的布局规律,主要出现了与传统建筑共存的“洋风”模仿、中西“折衷”与复古建筑及近代工业化特征的建筑;其滞后与不典型的特征标志着城市建筑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期,但奠定了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城市建设基础,建筑近代化历程所蕴藏的独特历史文化价值与关联的城市记忆同样值得今天不断深入探究与承续.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杨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史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YANG Bingde, CAI Meng.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adorable [M].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ress, 2003:4.

[2] 符英.西安近代建筑研究(1840-1949)[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FU Ying. Research on Xi′an modern architecture(1840-1949) [D]. Xi′an:Xi′an Univ. of Arch. & Tech., 2010.

[3] 邢倩.西安近代建筑发展特征及价值定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XING Qian.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feature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Xi′an [D].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2010.

[4] 王芳.历史文化视角下的内陆传统城市近现代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WANG Fang. Research o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inland traditional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D].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2011.

[5] 杨豪中,雷耀丽,王芳.西安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M]//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中国近代建筑史:第5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YANG Haozhong, LEI Yaoli, WANG Fa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Xi′an [M]// LAI Delin, WU Jiang, XU Sub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Vol. 5.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16.

[6] 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modern Japanese ideological history. Ideology history of modern Japan (2)[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6:7.

[7]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353.

LIANG Sicheng.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M]. Tianjin: Baihua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8:353.

[8] 邓文锋. 《晚清官书局》论述稿[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9.

DENG Wenfeng. The release of“official press in late Qing Dynasty”[M]. Beijing: China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11:9.

[9] 西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安市志:第1卷 总类·大事记[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92.

Committee of Local Chronicles of Xi′an. "History of Xi′an city:Volume 1 General Class?Big Events [M]. Xi′an: Xi′an Publishing House, 2003:92.

[10] 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334.

WU Bolun. A review of Xi′an history[M]. Xi′an: Sha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4:334.

[11] 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筹建西京陪都档案史料选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5.

Xi′an City Bureau of Archives of Xi′an Municipal Archives. The archives construction Xijing selec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M]. Xi′a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4:5.

[12] 史红帅,吴宏岐.古都西安:西北重镇西安[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7:284.

SHI Hongshuai, WU Hongqi, Ancient capital Xi′an: northwest city of Xi′an[M]. Xi′an: Xi′an Press, 2007:284.

[13]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5.

DENG Qingtan.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odern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M].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8:35.

[14] 汉宝德.建筑 历史 文化:汉宝德论传统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2-3.

HAN Baode.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Culture: HAN Baode′s theory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4:2-3.

[15] 任云英.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近代化表征及其成因[J].西安:唐都学刊,2010(4):296.

REN Yun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modernization of Xi′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J]. Xi′an: Tangdu Journal, 2010(4):296.

猜你喜欢
西安传统建筑
西安2021
Oh 西安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