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故事 鉴宝天书

2018-05-08 08:16文/巴
藏天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粮仓苗族民俗

图 文/巴 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民族的贵州省,因地制宜办了许多民族民俗文物展览,诸如《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贵州苗族服饰展览》《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贵州酒文化展览》《贵州蜡染文化展览》《贵州傩文化展览》等,进而利用经过维修的文物建筑,开办了民族村寨、民族建筑、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戏剧、民族婚俗、酒文化、傩文化等民族民俗文物类博物馆。去年下半年,新落成的贵州省博物馆举办《多彩贵州》展览,民族民俗文物占有很大的比重,堪称以民族民俗文物为主题的大型陈列展览。

笔者饶有兴趣地看了许多民族民俗文物展览,感到在穿着、饮食、居住、工艺、婚恋、丧葬方面,对收藏背后的故事讲得不够。博物馆办展览“靠文物说话”,但文物本身不会说话,要靠办展人士代言。

举办民族民俗文物展览,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格外重要。

穿在身上的史书

贵州少数民族的穿着,尤其是苗族妇女的穿着,从头到脚都有文化,被人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

1991年9月21日,《光明日报》以《史书身上穿 文化从头看》为题刊登拙作,介绍贵州苗族服饰,反响蛮好。苗族是个历史悠久、迁徙频繁、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民族。由于山水阻隔,居住分散,彼此往来不便,形成许多支系,史上号称“百苗”。20世纪50年代将苗语分为三个大方言、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如按服装款式划分支系,多达一百多个。许多展览,尽情悬挂或让模特穿戴苗族妇女盛装银饰面对观众,像个商场。不讲服饰背后的故事,对于不了解苗族风俗习惯的观众,无异于读“无字天书”。

食的传统习俗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方面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相关文物的历史价值非同寻常。

所谓饮食,包括种植、收藏、加工、食用等方面。单就收藏方式而言即有许多种类:有的贮藏于室内,有的贮藏于室外;有的贮藏于地上,有的贮藏于地下。

居住在贵州东南部都柳江一带的苗、瑶、侗、水等少数民族村民,自古爱种糯谷,爱吃糯食。秋收季节,村民用古老的“摘刀”将谷穗摘下,捆绑成把,晾晒在用杉木搭建的“禾晾”上(图1)。有的“禾晾”修在粮仓附近,甚至与粮仓组合修建,形成内为粮仓外为“禾晾”的特殊形制。有的地方,将苞谷、高粱、小米、辣椒之类悬挂在屋檐下,诚为开放式粮仓。

贵州少数民族的房子多是木楼,防火性能差。为防止因为失火粮食受到损失,将粮仓建在室外安全处,并尽量修在水边,甚至于水上。吊脚楼粮仓安有防鼠装置:在底层立柱的上端各置一个圆形的坛子,或安装一块宽大的木板,以阻止老鼠攀登。粮仓上部贮存粮食,下部可供村民休息,粮仓变成了“凉亭”(图2)。贵州民族地区,多以家族为单位把粮仓修建在一起,保留古代公共储粮的遗风。

节日期间的饮食习俗,名副其实的“场景再现”。苗族村民“过苗年”,食品摆在地上,不用桌子;徒手抓吃,不用筷子;饮酒使用蚌壳、葫芦、竹筒之类老古董。以为若不如此,祖先享受不到。

“保寨树”背后的故事

◎ 图1.禾晾

◎ 图2.粮仓又可当凉亭

◎ 图3.枝繁叶茂的保寨拊

◎图4.在美人靠上绣花

◎图5.成堆的鸟笼没有说明

贵州广大农村都有风水树,村民称为“保寨树”(图3)。他们认为,树木可以保护人,因而自动保护原始森林,踊跃植树造林。有的人家,在室内栽花树,即从山上挖掘四季常青的树木栽在室内供奉,以为如此,可以保护孩子茁壮成长,家人福寿康宁。“林茂粮丰人长寿”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是一样的。在展示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乡土建筑时,重视名木古树和自然环境,讲述背后的故事,很有必要。

苗岭山区的苗族民居,大都在吊脚楼二楼堂屋外廊上安装美人靠。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住房背山面水面立,故在美人靠上凭栏远眺,总能欣赏山区景色。美人靠楼下是通道,每当行人过此,不论认识与否,楼上楼下总要打个招呼,遇到生人还格外热情,这是苗家的规矩。美人靠两端立柱上挂有镜子,这是苗族妇女的开放式梳妆台。姑娘们坐在宽敞明亮的美人靠上做针线。梳着古代发型、头戴耀眼饰物的苗族村姑,坐在“开放式闺房”——美人靠上绣花,哼着民歌小调,是苗岭山区的特有景致,常被游人摄入镜头(图4)。

传统工艺品与民族习俗

民俗文物博物馆展出的许多传统工艺品,既有文物价值,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大多缺少必要的说明。譬如,有个展览展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苗族村民制作的鸟笼,便缺少必要的说明(图5)。为什么要展出那么多鸟笼?除了介绍竹编工艺,还应说明苗族村民酷爱养鸟的原因,让观众通过鸟笼了解苗族村民的传统工艺,并进一步了解苗族村民的爱鸟习俗。

同理,丹寨石桥白皮纸制作设施,也需要有制作工艺和社会功能的说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功能比制作工艺更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很有必要向观众交代清楚,以彰显贵州的多彩之处。

石桥生产的白皮纸,被苗族村民主要用于剪裁刺绣图案、包裹盛装银饰,特别是剪裁各种祭祀用品,如保爷、花竹、花树、花桥、花幡、清明、小山神、口嘴标等等,其社会功能独具民俗文化价值。

苗家情事

古往今来,男女青年交往,得有本事。

在广大苗族地区,孩子们学走路就开始学跳舞,学讲话就开始学唱歌,可以说,苗族青年是在唱唱跳跳中长大的。每个苗寨,甚至每个家族,乃至每个“房族”,总有那么一个“火塘”供姑娘们聚会。

这户人家的姑娘是同龄人中的自然领袖,称“姑娘头”。她一定既是出色“绣娘”,又是唱歌能手,在同一年龄段的姑娘中拥有很高的威信。她的母亲甚至于祖母,年轻时也是“姑娘头”,有丰富的刺绣、唱歌阅历,能给姑娘们充当师傅,担任“教练”。

苗寨后生,不在家中学唱歌。农闲时节,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歌师,在村外的风雨桥上,或河畔的水碾房内,彻夜教授后生唱歌,一个个“歌堂”,犹如一所所“业余音乐学校”(图6)。

◎图6.夜间,青年们用于学歌的风雨桥

◎图8.下坝棺材洞保存的蜡染裙子房

乌蒙山区苗族村寨,女孩长到十二三岁,夜间便集中住进父兄为其修建的“妹妹棚”内,在那里学唱歌,学手艺,并旁观大姐姐们如何与村外后生交往。“妹妹棚”又叫“姑娘房”,古书称“寮房”,是供本村姑娘与外村后生谈情说爱的场所。一个苗寨如果没“妹妹棚”,往往被人看不起,姑娘脸上也无光。有的地方,姑娘们自己修建“花房”,春节期间与邻寨后生在“花房”内谈情说爱,称“坐花房”(图7)。在这些“花房”附近建有若干“小花房”,供那些“情窦未开”的小姑娘们见习用。

◎图9.瑶麓崖洞葬的棺材与陪葬物

由于某种原因,有情人难成眷属,只得忍痛分手,这无疑是场悲剧。遇到这种情形,苗族同胞采用一种近似喜剧的手法来处理,这便是贵阳附近的“射背牌”。所谓“背牌”,是姑娘背上的一块方形刺绣装饰物。男女相亲相爱,由于外部原因,不能如愿结合,于是按照祖先制定的规矩,举行“射背牌”活动。农历四月初八,女方准备“背牌”,男方备办酒席,先在众目睽睽之下,由后生用弩射击姑娘刺绣的“背牌”。仪式过后,举杯痛饮,在一种不可言状的悲伤气氛中,宣告一对情人恋爱关系的终结。射过的“背牌”,由男方珍藏,死后殉葬,枕于头下,寓意“今生今世无缘,到另外世界再见”。

“洞葬”的寓意

喀斯特地貌占62%的贵州,究竟拥有多少溶洞,谁也说不清楚。

古代溶洞住人,是人类最早的“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天地谋生。但有些苗族、瑶族一直坚持人死以后要回到洞中去,称为“到外婆家去”。1987年,考古队在下坝棺材洞内,获得一批极为珍贵的民族文物。其中几件“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为一级文物(图8)。居住在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的部分瑶族同胞,至今仍在实行岩洞葬。经“砍牛”治丧的高寿死者,棺外放置木刻牛角和鲤鱼图案,寓意让祖宗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依然耕田犁地、稻田养鱼(图9)。

讲好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不但让观众更深层次了解展品的意义,也让展品更加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粮仓苗族民俗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民俗中的“牛”
粮仓
民俗节
漫画民俗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