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视域下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2018-05-08 08:22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课程体系

杜 更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发展和体质健康,近年来随着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2017年青少年体育工作要点》《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等一系列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政策文件,举国上下群策群力,因势利导优化资源配置,调配大量的社会资源来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身体锻炼,各地体育管理、教育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作,青少年体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虽然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青少年健康素质每况愈下,校园猝死现象屡见不鲜等负面信息层出不穷。学校是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参与者和管理者,其在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和增强体质健康方面发挥着助推器和催化剂的作用。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依然存在着课程内容未能较好地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体育教师被动式教学,学生参与性不强,未能引导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念;课程设置的运动项目未能遵循青少年运动技能发展规律等诸多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校园参与科学、合理、适宜的体力活动,对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1 现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却每况愈下,校园运动“猝死”事件频发,一方面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过少的课程设置“短板”,另一方面是“高考指挥棒”导致的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缺陷。因此对现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与梳理显得尤为重要,帮助我们找准问题,切中要害。

1.1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周时数安排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的开设情况是衡量体育教学状况的重要标准,它是反映一个学校体育现状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2 章第 7 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200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中小学要能够对国家课程标准认真地贯彻实施,并对不同阶段的中小学生每周所上体育课有了明确的指示:1-2 年级小学生 4 课时;3-6 年级小学生 3 课时;初中生 3 课时。我国中小学每周总课时数和体育课开设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周学时总数与体育课时数对比图

1.2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项目开展及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课开设项目的情况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塑造,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学校体育课设置的丰富程度。随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教学理念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学生为主的教学进行转向。人本主义教育先驱杜威曾认为原先的以学科为重的传统课程是应该转变的,而应该以儿童、青少年活动为重,并且开展心理学化的课程组织。这种观点充分的肯定了教学课程的开设应以学生身心需求为中心,特别是在小学的体育课程开设的体育项目上,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需求,教师的正确引导,开展适合学生的、能够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育项目,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体育教学中,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开展项目和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项目开设和教学组织形式一览表

1.3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授课时段实施情况

体育课在学校的授课时段安排情况反映了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中小学体育课一般都会安排在上午的最后一节、下午第一节或最后一节。通过学校对体育课的安排情况来看,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学生学习效率较差、身体较为疲劳、精神较为困顿的时间段开展,而把数学、英语、语文等三个主课安排在一天中的学习效率较高的“黄金时期”开展。此种现象表明了青少年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实践中,管理主体显现出一种“重智育轻体育”的观念,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程的轻视态度,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的效率也随之不断下降。

2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者相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教育的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开发人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充分发展和全面实现[1]。体育是促进青少年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身体教育过程。体育教育是为成人的日常生活做好身体准备,它并不是一个在儿童心智中储存成人体力活动所需要的诸种知识的过程。人在本质上不是简单的运动技能与知识的储存器,而是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者。以此,体育教育应是促进青少年恰当地从事生活中诸种活动并取得相应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身体教育过程中应是一个“行动者”,而不是一个接受者。

2.1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技能学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体发育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在身体形态、机能水平和动作技能方面都存在着显性差异,所以我们应在个体快速生长发育的青春期中,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其身体形态、机能水平的不同,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地发展青少年基本动作模式,特别是与日常体力活动密切相关的粗大肌肉运动(走、跑、跳等)和精细肌肉运动(书写、持物等)相关动作技能的掌握将帮助广大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参与身体活动,为进一步掌握基本动作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2 人类运动表现发展金字塔模型

人类运动表现发展金字塔模型(图2)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青少年运动技能发展的发展规律和时间序列、科学地开展体育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个体动作技能发展的漫长时间中,由于动作技能形成、发展、维持和消退受到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自然环境、发育状态和生活经历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使得儿童、青少年的动作技能发展呈现出由粗大肌肉运动到精细肌肉控制、由单关节重复运动向多关节协调联动、由中枢神经控制向外周神经控制递进等一系列复杂发展演化过程,这些变化大多存在时间发展序列上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往往相邻的两个阶段的动作技能互为基础、相互制约、互相影响。

青少年从初识动作模式到完美运动表现共经历基本动作模式、基本动作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技能表现、技术和风格和目标达成六个发展阶段。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孩童时期基本动作模式的练习将为青少年阶段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动作技能发展的时间序列特征,不同动作技能发展拾阶而上,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而后续发展也反映了前期动作技能掌握的牢固程度,各阶段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显示早期基本动作模式和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所谓“塔基宽,塔尖高”,往往早期基本动作技能的良好发展为后期专项运动技能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2.2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生物学基础

疲劳与恢复是机体适应过程的两个重要阶段,在练习负荷的作用下机体的运动能力出现下降(疲劳),在训练之后该疲劳逐渐恢复,机体在这个“疲劳—恢复”的反复交替过程中逐渐对训练负荷产生适应,运动能力因此得到提高[2]。儿童青少年在从事体力活动中经历了“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的不同练习阶段,从而使其获得有益于体质健康发展的后续效应。由于广大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还不能承受过高过大的运动负荷,因此在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负荷等环节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的发展顺序,从而使学生们机体逐步适应练习的刺激,从而产生良好练习效应。

图3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目标区域图

(根据Charles B. Corbin,Fitness for Life,2013)

循序渐进原则指出,我们应科学地设计体育课程的活动强度和量度,随着青少年对练习负荷刺激的逐渐适应,使其更加自愿地投入到日常的体力活动中去。图3显示,青少年在进行体力活动时所承受的量度和强度有一个合理区间值,唯有在这个适宜的区间内开展体力活动,才能获得最佳的练习效应,不会因为负荷过低或过高而产生不良刺激。由于青少年的身体形态、机能水平存在着普遍差异,因此在开展体力活动时对练习负荷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们个体差异和运动经历,将负荷控制在练习下限与上限之间,通过建立适宜的练习负荷区域来促进学生们体质健康发展,这种科学、合理、适宜的身体活动范围被称为青少年的健康目标区域。低于初始阈值(运动不足)的身体练习是不足以产生良性效益的身体锻炼,同时高于目标上限(过度运动)的活动可能会增加运动伤害和疼痛的风险,并且由于过量的运动而产生不理想的练习效果。因此我们在制订体育课程时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技能水平,设定合理练习量度和强度,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合理的负荷区间中开展身体活动,从而实现体质健康最优化发展。

2.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社会学基础

儿童青少年作为发展体质健康的个体离不开家庭、学校及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儿童青少年都受到来自三个方面内外因素的干扰或促进,从系统整体的观念审视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发展过程,其受到五类因素的影响:个人、环境、医疗保健、社会和个人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图4图显示,橙色深浅的变化决定了因素类型,即颜色越浅,控制越少; 颜色越深,控制越多。

图4 影响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五大因素

(根据Charles B. Corbin,Fitness for Life,2013)

遗传、年龄、性别和残疾等个人决定因素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控制相对较少,甚至完全没有控制,因此它们在图中以浅橙色阴影显现;由于医疗和环境因素从方式干预和机制保障上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施加了外在条件控制,因此它的颜色比个人决定因素更深;在当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下,青少年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个体,虽然拥有体质健康发展的自主权利,但其体质健康发展自然会受到社会交互方式、体育教育引导和自我失误、惰性等方面的干预与影响,所以社会与个人因素的颜色比环境和医疗保健更深;到目前为止,青少年体质健康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其生活方式的选择,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个体通过适宜的运动行为来达成改善自我健康质量的目的,因为个体通常都拥有对自我运动行为的掌控,所以其在图中显示为最深的橙色。通过对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五大要素的梳理和分析,使得我们明确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那些因素起到促进作用,那些因素起到阻碍作用,最终为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提供策略支持。

3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金字塔结构模型构建

我国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要以学生终身体质健康发展为宗旨。青少年早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依赖于他人,所以体育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与引导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青少年将从一个依赖的层面走向一个独立的层面,将从别人为你做决定转向体质健康的自我评价,青少年将学会自我管理和技能运用,实现自主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追求终身的体质健康。

运动时间不足和运动方式不当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较多、涉及面较广等因素,注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系统长期的攻坚工作,我们应依据青少年各年龄阶段身心发育特点、技能形成规律和外部环境条件等科学依据,结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锻炼标准的指导,合理的规划体育课程体系,使其能够科学、合理、适宜、系统地引导广大青少年开展科学身体锻炼,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观,从而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依据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成果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标准与要求,设计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金字塔”结构图(见图5)。所图所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金字塔”结构模型是一个稳定的三棱锥结构,其动作模式建立、动作技能改善、体质健康提升三个平台模块内部要素协同、适应与否,一方面将直接关系着青少年体质健康和技能水平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早期平台模块内部各要素的全面发展将极大地影响后期平台模块其他要素的协调、均衡发展。

图5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金字塔结构图

从青少年运动技能发展的整体系统观念考虑,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设计要从单一运动方式向多元化运动方式转变,鼓励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多参与体力活动,课程内容设置应导向于位移能力、空间感知和环境适应三个方面的身体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通过在高年级(3-6年级)体育课程中设置粗大、精细和姿态控制三个方面的练习内容,培养学生“乐动、善动”的生活习惯,学习并掌握基本动作技能,为日后向专项动作技能发展过渡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在初中阶段(7-9年级)体育课程中设置综合身体素质、动作协调和反应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帮助其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促进体质健康稳步、协调、持续发展。

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运动项目设置要从促进动作技能全面均衡发展的角度考虑,因此运动项目设计要从游戏教学为主向动作技能传习转变、从单一重复式粗大肌肉动作(走、跑)向复合协同式精细动作控制(篮球行进运球)转变。第一种转变强调低年级学生对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大量浸入式学习机会,发展本体感、知觉,从而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第二种转变强调高年级学生注重身体协调性发展,通过大量的游戏和球类运动,提高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并借助体育游戏提高力量、柔韧、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从而促进体质健康全面发展。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运动负荷的安排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生物适应原则,从低体力日常劳动(低年级)向高体力日常劳动转变(高年级)、从低强度单一重复动作运动(低年级)向高强度复合动作运动转变(高年级)。通过合理运动负荷设计让广大学生始终在合理负荷区间中受到刺激、适应,从而产生身体机能的良性转变,提高肌肉含量,控制体重,从而促进体质健康持续发展。

4 结论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不仅要遵循儿童、青少年身体机能适宜刺激原则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通过充实授课时数、丰富练习项目、合理负荷刺激等手段促进广大青少年体质健康科学、持续发展。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体系金字塔结构模型是一个稳定的三棱锥结构,在结构内部存在动作模式、动作技能、体质健康三个模块平台,其平台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全面的发展。

建立以学生运动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促进其积极参与身体活动,树立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引导中小学校体育课程价值理念从功利主义向功能主义转向,从标准教学向灵巧教学转变,从而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

参考文献:

[1] 赵卿敏.课程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86-187.

[2]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现代教练员科学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41-42.

[3] 陆学艺,苏国勋,李培林.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89-90.

[4] 陆益龙.定性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7.

[5] 魏秋玲.中外社会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8-60.

[6] 姜璐.钱学森论系统科学(讲话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3-45.

[7] 邓万金,张雪芹.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2):31-35.

[8] Armstrong,N.,& Welsman,J.R.(1994).Assess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aerobic fitn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22, 435-476.

[9] Branta,C.,Haubenstricker,J.,& Seefeldt,V.(1984).Age changes in motor skill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Exercise andSport Sciences Reviews, 12,467-520.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课程体系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