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艳
摘要: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的生命。我们今天提出活力课堂,就是在追求课堂有效性的基础上,由有效→高校→优效→活力课堂。想要构建活力课堂,必须从课前教学资源的构建、课堂有效互动、课后反思三方面入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067-01
1.活力课堂的概述
"活力课堂",是指学生、教师和学科知识都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活力课堂的特征具体体现为,课堂呈现的学科知识要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本学科的发展逻辑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结构化;教师能深刻理解并以生动的方式呈现出学科的内涵魅力,发挥教育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会学本学科,通过独特的个人体验、独到的见解等个人魅力深层次领悟学科内涵;学生具有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深度的思维参与、切身的情感体验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
2.活力课堂的深刻解读
"活力课堂"旨在于课堂应体现出知识有活力、教师有活力,最终实现学生有活力。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力课堂的基础是在于知识的有效整合并合理开发。知识是构建课堂的基础,这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常识。比如在讲解《回忆鲁迅先生》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仅仅是要对课文进行解读,在课前应该对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主要作品、个人性格特点进行简略复习,帮助学生复习上学期《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相关知识点,做到知识的贯穿与交叉;同时也要站在本课作者的角度,通过鲁迅先生在其它作品所展现的性格作分析,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2)教师有活力是保证活力课堂能够开展的精神保证。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变成课堂的协同者,是保证课堂能够顺利开展的内部动力。教师能否成功的构建活力课堂,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的输入"活力"。除了日常生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外,教师应该不断的鼓励学生,提高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内容的设定不应该是面向个别学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参与到课堂的某一环节中去,而不应该成为个别学生的"展示课"。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保持师生高效互动、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3)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活力课堂的最终目的。"活力课堂"是"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活力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活力课堂"不仅仅在于学生的知识的拓展,更在于学生"思维加工的过程";"活力课堂"不仅关注学习本身,更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所以说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活力课堂的最终目的。
3.活力课堂的深化研究
3.1活力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課堂。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重要理念。说到自主探究,很多教师认为自主探究很容易,就是放手交给学生。其实这里所说的自主探究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的课堂的构建。也许学生构建结果不是很深刻,也不是很令教师满意,但是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个过程性的综合结果,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累积。比如在讲解《木兰诗》这节课的时候,前期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于花木兰的故事并不陌生,因为木兰从军的古诗千百年来被广为传颂,多次被编程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不借助课文就大体了解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女儿情怀。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堂时间编排一个关于"木兰从军"的情景剧,这个情景剧表演的时间当然不易过长,可以是《木兰诗》的一个片段或者诗中所描述的某一个情景,主要表现木兰的性格特点就行。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探究甭提多么热烈了,课堂效果也特别的好,同时也为我们分享了每个小组对于木兰性格特点的理解。
3.2活力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开放的课堂。"活力课堂"的开展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课堂,教师要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课堂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在讲解《卖油翁》这节复习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不枯燥,更好的开展学习,教师采取了游戏和辩论的形式开展复习。在开课的时候,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例如善射、自矜、家圃、释担、睨、但微颔之、无他、但手熟尔、忿然、安、轻吾射、以我酌油知之、覆、徐、沥之、遣之这些字词用卡片的形式在班级传递,哪组对了,哪组加一分。这样子不但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还加深了学生的复习效果。当然,这节课也出现了一个小亮点,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表演的好不好的时候,其它组的学生对于学生表演好坏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这次辩论,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了,课堂也就有了灵动的旋律和七彩的光芒。
4.结语
活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身为语文教师,就一定要让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活力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师生携手共创语文活力课堂》;许爱萍;《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关于构建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新举措》;张锋;《文理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