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性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而对以95后为主力军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来说,党性教育呈弱化趋势,伴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兴自媒体的快速崛起,“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笔者将从传统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性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性教育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面临哪些新机遇,遭遇哪些新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党性教育“微”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性教育 “微”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65-02
大学生党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是“95后”,作为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党性教育的认知逐渐淡薄,特别是在传统单向灌输式“教师讲、学生听”的大而空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对于党性教育的兴趣逐渐递减。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的快速崛起为高职院校党性教育带来全新发展,笔者从传统党性教育现状呈现入手,分析如何利用微时代下的新机遇,克服带来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生的心理特点,深入探究党性教育“微”路径。
一、呈现传统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性教育现状。
近日,笔者深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将学生按普通學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这三类群体进行以党性教育认识为主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统计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性教育呈现出以下两大特点:
1.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党性意识淡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群体以95后大学生为主,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缺乏,多元化的价值观使其对传统文化及知识的学习弱化,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在动力不足,党性呈淡薄趋势。另一方面,党员身份认同较低。一是普通学生认为自己与党组织关系并不密切,对党性教育认知呈“忽略”现状;二是入党积极分子为通过党课培训考试,一般通过突击阶段式学习党的知识,被动接受党性教育,认知呈“功利”现状。三是学生党员认为已经顺利加入党组织,入党的目标已经实现,党性教育已经显得不那么急迫,认知呈“放松式”现状。
2.外助推力不够。一是统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尽管微时代己经进入校园生活,但大多数高职院校党性教育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对学生的培训仍然以政治学习、党课培训、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思政课堂等常规集中学习教育形式为主,融入微媒体元素的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途径利用率仍然不高。二是教育理念缺少互动性、创新性。目前,高职教育党性教育实践中,大多时候都是秉持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理念,忽略了党性教育的互动性,直接导致学生们党性教育的参与度与认可度并不高。三是通过微载体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加强党性教育学习尚处于萌芽阶段。很多党员教育活动都是被动安排接受的,以点名考勤、评先评优的考勤挂钩的党性教育,学生在党员教育中没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强制的手段必然缺乏参与热情,教育效果也很难得到充分保证。四是大学生党性教育内容空泛枯燥,很难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意义上的党性教育内容一般偏重党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空泛枯燥的内容很难引发学习热情和情感共鸣。
二、分析“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性教育新变化。
在“微时代”中,信息传播更加开放、传播内容更加直观、传播方式更加灵活、传播主客体互动性更强, “微时代”的崛起与发展为高职院校传统党性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包含机遇与挑战的新变化。
1.新特点。微时代就是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产品为传播媒介开展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交流的新兴网络时代,微时代”信息传播、传播内容、方式、主体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信息传播环境开放、宽松、自由,传播内容突出短小精悍,微载体的信息传播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融为一体,信息发布者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进行个性化的信息传播,传播速度更加瞬时,其主体中心化的特点使得所有公众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参与评论、点赞、转发等强化了信息传播者和受众者的沟通交流,使得信息传播互动性更强。
2.新机遇。一是融入多元化思想。以精炼、短小但广泛、多样为主要形式的“微媒体”把传统枯燥的唯一表达方式讲述的党性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微载体的多样化传播变得更加灵活,信息发布者也可通过加入音频、视频、图片等元素丰富党性教育内容,极大增强了党的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们学习兴趣;二是提供“信息化”平台。微时代的兴起与发展,丰富与拓展了大学生党性教育载体,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党性教育微平台,成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像微党课实践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手机客户端等微平台的逐步成熟与应用,不但更容易引起大学生党员学习兴趣,且传播信息途径更加自由便捷。三是突破党性教育固定空间和时间。受时间和空间约束的传统的大学生党性教育载体较为单一,一般多是集中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面谈等方式,像党校培训中专家讲座也是有固定时间和对象的,这对于一些本身就缺乏受教育意愿的大学生党员而言,显然就是不利于开展教育工作的。而新媒体特别是为微媒体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渐进式方式随时随地随心学习,使得党性教育逐步突破时间、空间局限。
3.新挑战。一是多元化思想对常态化党性教育理念造成新冲击。微时代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及个性化的价值主体对大学生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道德约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给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党建工作者理念更新和角色转变带来挑战。二是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和推广技术提出新要求。以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微平台在高职院校党性教育的应用仍属于初步探索阶段,融入了新媒体技术的信息平台的使用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包括模块的更新、后台的使用和管理等都需要配套的技术支撑。三是“互动化”空间开创对教育监管构成新威胁。在微互动中,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息发布与传播的约束,大多停留在道德自律、自我约束的层面,像一些公约、倡议书的效力也仅仅停留在倡议倡导阶段,对舆论的监督效力甚至法律制约并不强。目前,针对微博等微媒体出台的专门法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微时代”背景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大学生正面价值观的形成存在潜在威胁和隐患。
三、探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党性教育“微”路径。
基于“微时代”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党性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实践困境,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和地方发展实践,从“微时代”视角切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载体、营造教育氛围、建立教育制度,努力形成微思想、搭建微平台、做好微宣传、筑牢微防线,探索党性教育“微”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向“微”思想。一是树立党性教育“微理念”。高职院校党建工作者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势,逐步完成从“主导”到“引导”的微转变。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创新理念和路径,切实增强党性教育工作活力、吸引力。二是以新时期核心价值观强化微时代党性教育主流意识。结合时代特点,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党的政治理论知识融入微时代学习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加深和巩固大学生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党性修养的锤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提升大学生对多元信息的鉴别力。引导和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传播和交流信息,能够在“微时代”中合理利用新媒体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并同时坚定立场,自觉抵御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2.创新载体,搭建多元“微”平台。一是建立微党课平台。通过在党校党课培训课程中增设微党课互动课堂、在微信公众平台以学生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开展符合时代主题的微党课大赛,笔者所在的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训中第一次增设了微党课互动课堂,以学习观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题引导学生讲好微党课,通过微党课实践,入党积极分子从准备制作微党课,到走上讲台讲出微党课,用更加灵活、更加多样、更加主动的方式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参与,大大增加了党性教育的互动参与和实效性。二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搭建党员学习“微平台”,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党建微信平台,及时推送相关党建知识,鼓励党员通过线上学习教育,互动讨论,分享心得,进行互动交流。三是利用手机客户端。通过互联网技术通過手机客户端实现掌上微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党性教育云平台,通过手机平台上实现党性教育的便捷化,进而实现党建的信息化。
3.加强监管,筑牢坚实“微”防线。一是强化微监管。要加强微平台的监督管理,制定全面有效的监管制度,如对信息管理、考核、信息发布应急等内容的监控管理,对微信平台管理人员统一操作规范。二是做好微引导。要加强在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微媒体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党性教育舆论方向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强化党性修养的养成,激发党性教育正能量。三是完善微技术。当前,新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微时代下系列微平台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完成创新,像利用云技术的手机客户端建立微平台的技术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和应用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的革新达到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党性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卢尚月.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6(5):27-28
[2]刘丰铭.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300-301
作者简介:
王斯(1987-),女,汉族,辽宁辽阳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会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