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2018-05-07 07:56谢雅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教育

谢雅云

【摘要】一段时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成了—股势不可挡的潮流,新—轮课改以来,语文教学一扫过去僵化、迁腐的停滞不前的死水状态,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不仅是学子之幸,语文教师之幸,更是语文之大幸,崭新的教学理念还原了语文丰富鲜美的本色。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0-0045-02

当教改成为一种潮流甚至时尚时,必然就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课改的大好形势下,给它挑挑刺,找找茬,会更有利于课改的成熟完善,那么,在现在课改的潮流中我们该如何把握好它的前行呢?

一、现状与要求

语文教学的改革趋势,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创新的精神,发展创新的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一种文明的洗礼,是一种精神的陶冶,是对生活的感悟。我们要打破狭隘的陈旧观念,以全面完整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来正视语文学科的定位与发展。语文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而绝非是功利的僵硬的工具。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现行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实施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使得理性的学校课程失去存在的依据,使学校课程成为—种教育文化。与以往的课程只关注结论性知识及其掌握效率不同,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对文化的探究与理解,视过程等于结果、重于结果。因而,它不再是一种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原则基础上的封闭的、结论性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建构性的、探究性的文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强化学生人文性的自我扩充。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重视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渐提高人文素养,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予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全体中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图书角”“阅读栏”等,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扰她”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里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里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思维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幵放性,这也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的尝试。所以,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在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地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课外活动,形式不拘,重在开放,旨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语文教学注重创新教育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阅读面广了,探究能力强了,分析角度新了,读写能力自然会逐步得到提高。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趋势是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技能技巧,是在大腦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创新能力,更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这种思维能力,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为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出努力。

三、提高人文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强化学生人文性的自我扩充。语文教师必须担当传播真善美的使命,重视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渐提高人文素养。而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个性化教育。孩子们总是在家长或老师框定的圈子内学习和活动,没有自己的中心。家长和老师总是不约而同地用“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来扼杀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按着自己的意志办事。其实,孩子是自由发展的个体,有各自独立的个性。我们应尊重这些个体,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认真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给学生以新的感受、新的体会,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如果可能的话,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等,特别是计算机来辅助教学,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例如在教学戏剧(或其它适合分角色的教学篇目)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其中的紧张和有趣。这种体验学习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來,并且可以组织展幵讨论,以开阔思路,加深理解。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兴趣、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还能够是什么”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的见解。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需要也不必强求一致,以免禁锢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评价,或表扬,或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

当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通过收集课内外材料、倾听、观察、对比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应该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化是基础,语文教育的个別化或个体化是途径,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是归宿,终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浅析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对策[J].关爱明天,2015(10)

[2]王淑艳.浅析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2016(1)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