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展
【摘要】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要环节,其意义绝非是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因为合作过程本身所蕴涵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等,都成为了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教师过分追求合作的形式、集体的讨论、成果的展示,而忽略要求的下达、主动的引领、评价的延伸,导致合作成效低下的现象并不少见。本文通过课例的真实呈现,问题的准确发现,探索在合作时机、合作开展、合作延伸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的点滴做法,使小组合作走向优化,落到实处,提质增效。
【关键词】小组合作;教师调控;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38-02
教育家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新课程教育理念载体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解决个体彼此的矛盾和冲突,又能弥补因个性差异带来的知识上的缺陷、思维的局限,将个体的竞争变为个体间的沟通和团队之间的竞争,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完善,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然而,当小组合作学习犹如阵阵春风飞遍城乡课堂时,我们发现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同样的合作小组成员,布置相同的合作任务,由于教师调控与组织的手段的不同,其最终呈现的效果却有高下之分。在合作学习中,看似与实施合作的主体——学生关联不大的教师,却是使小组合作能否达到最优化、最有效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高效的合作学习必须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但也绝对不能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调控不当导致小组合作低效的现象及问题。
[课例呈现]人教版三上《矛和盾的集合》
(学习了第2自然段中发明家第一次遇到的问题和想出的办法后,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
师:照着样子读一读、找一找,第二次、第三次发明家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想到了什么办法?请用上合适的词语概括完成思维导图。
生:(马上展开小组讨论,很长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先说,或者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想法。)
师:(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后在学生中间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了两趟,时而弯下身子倾听,时而看看手表。)
(5分钟后)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组一某优等生)我找到的句子是——(读句子),第二次遇到的问题是不能进攻,想到的办法是开个小洞伸出矛,第三次遇到的问题是不会跑,解决的办法是发明坦克。
师:其他组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组二某优等生)第三次解决的办法应该是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你的补充很有道理。
[问题诊断]
片段中,突出表现了小组合作中教师调控所存在的典型问题:
1.追求合作的形式,忽视要求的指引:布置任务时,教师没有明确的要求
和合作方法。一声“开始”后,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只听到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些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些只是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些组里的“编外人员”甚至把讨论时间作为玩耍聊天的最好时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安排与没有安排一个样,效果不理想。待合作汇报时,教师还得回到原来单一的师生对话模式重新引导、点拨、启发。
2.追求集体的讨论,忽视主导的作用:任务下达后,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则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显得无所事事。这样的局面,貌似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重视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实质上是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把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的局外人,成了“放羊式”的低效教学。其实,即使是小组合作,教师也应该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
3.追求成果的展示,忽视评价的延伸:交流汇报环节,教师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面向学生整体,更不敢让学困生发言小组合作,只是选择了两个小组的优等生代替全组展示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基本指向任务达成度与正确性,而忽视对参与度、倾听、补充、整合等合作过程的评价。所以,学生虽经历一次次小组学习,合作能力却止步不前。体验不到合作的成功,找不到个体在其间的价值,也就渐渐对这一学习方式失去兴趣,不能投入期间。
那么,教师在小组合作中可以利用哪些时机适时介入、合理引导、恰当评价,才能让合作学习呈现新的面貌,为学生的学习增效呢?
二、教师有效调控为合作学习增效的策略和思考。
[课例呈现]人教版六下《鲁滨孙漂流记》
师:“精彩片段”和“梗概”相比,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呢?请在文章中先做好标注,再举例说明,最后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這个任务请同学们展开合作学习,合作之前有一个温馨提示:1.个体默读思考,前后文对照,至少找出一处;2.组内交流,由4号同学先发言,再轮至3号,以此类推;3.汇总整理想法;4.分工做好汇报准备。我们先试着用5分钟来完成这个任务,好吗?
生:(个体阅读思考1分钟)
师:已经有想法的同学,可以和组内同伴进行分享。
生:(小组内按顺序发言、汇总整理、分工准备展示)
师:(巡视第一组)第一组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但能各抒己见,还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取长补短的合作一定会很成功!
师:(巡视第二组)老师发现,**同学在发表自己的想法遇到一些困难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都能去帮她梳理,这才是真正的合作。
师:(巡视第三组,发现找到的不同都集中在详略这一点上)除了篇幅上明显的不同之外,你们还可以试着从写作方法、人称变化等方面再去探究一下。
生;(恍然大悟后继续展开交流)
(5分钟后)
师:哪个小组愿意跟大家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组一:找出三处不同,一生说不同,另外三各学生分别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师:你们的合作学习很有价值,不仅发现了三点不同,而且汇报中能让每个组员都来亮个相,为你们集体的智慧点赞!其他组有补充或有不同想法吗?
组二:我们有两点跟他们是一样的,但还有一点需要补充。这一点是我们组的**同学负责汇报的。(该组员发表补充意见)
师:老师要表扬你们很会倾听,别组说过的不重复。刚才在组内交流的时候,这一组同学也很会倾听、补充,这样的合作才是高效率的。
[提效策略]
1.做合作时机的决策者
合作学习,并非多多益善,只有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合理、敏锐地选择合适的时机,才能让合作更深入。如上述片段中,“梗概”和“精彩片段”的不同之处,可以从文章的详略、细节的描写、对比的手法、人称的变化等多方面入手。当学生独自思考时,很难求得全面的答案。此时,同伴的帮助和讨论,能让彼此的思维激荡融合,发挥集体的智慧,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在合作中,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他们开放的思维。而有些内容,本身就涵盖了很强的合作性,如语文课中的分角色朗读、表演,假若由学生一人完成、单调机械、费时低效,此时可设置交际性合作任务。如学习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两人扮小孩,一人扮裁判孔子,用文言文进行辩论,由朗读到脱离课本。这样的合作任务让学生情绪高涨,他们会自觉地、兴致勃勃地探究人物的话语、神情、想法中去,体悟了情理,实践了语言。
除了多角度探究、多角色交际任务外,还可设计多观点思辨型任务。如《乌塔》一文中,有很多描写乌塔语言的句子,有的是直接描述,有的是间接描述。对于这样的言语形式,老师设计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划出描写乌塔语言的句子,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想想你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不同的个体对于不同的问题总会持有不同的观点,此时采用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让不同的想法产生碰撞,促进思考。
2.做合作开展的引领者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在小组合作这种模式下,教师传统教学中的中心支配地位已不复存在了,然而限于学生认知水平客观存在的局限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却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有时甚至是更加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要当好引导者,要精心策划,细心开导,耐心指导。
第一,要明确要求。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如果没有对合作步骤的具体指导,学生往往如一盘散沙,或争吵不休,或沉默不语,或谈天说地,所以,教师必须在小组展开合作前给予明确的合作流程和要求。学生只有明确了该干什么、如何干,干到什么程度?才有目标和方向。如课例呈现中,教师明确了合作“四部曲”:个体思考——组内按序交流——汇总整理想法——分工准备汇报。如此,待学生在默读静思中理清了思路,组织了语言,有了自己的想法,为后面讨论交流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讨论,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助于使问题讨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成果分享前,教师也要求分工准备汇报,改变了以往以优生的个体学习成果代言小组集体智慧的假象,在实践中人人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
第二,应适时点拨。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各个小组,对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同伴交往、合作行为、课堂思维状态、动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展开观察。巡视、了解、调控、参与,或铺、或垫、或引、或导、或释、或答,做一个适时的、权威的点拨者,在学生“愤”和“悱”的时候及时出现,迅速化解,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解开疙瘩。尤其要关注学生究竟都在怎么学?有哪些学生会学,哪些学生不会学?问题出在哪儿?会学的该如何帮助其更进一步?不会学的该如何引导、帮助?学生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该如何推广及运用?课例中,老师不停地蹲下身子,走进各小组倾听、参与、鼓励、点拨。当巡视到到第三小组,发现大家的想法聚焦到一点不能发散时,教师提醒可以从写作方法、人称变化等方面入手,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3.做合作延伸的推动者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会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当然,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因而评价的着眼点应不仅聚焦在答案正确与否,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
《鲁宾孙漂流记》这一课例中,一方面,教师在巡视中做出“这一组同学不但能各抒己见,还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取长补短的合作一定会很成功!”、“同学在发表自己的想法遇到一些困难,其他成員都能去帮她梳理,这才是真正的合作”诸如一类对于合作过程的评价,这些激励性评价可谓是合作进程的良好催化剂,也能促使其他小组在优秀合作小学的鞭策下,积极调整自己的合作方式,优化合作过程。另一方面,在小组汇报后老师也肯定“能让每个组员都来亮个相,为你们集体的智慧点赞!”、“表扬你们很会倾听,别组说过的不重复”等对于合作效果呈现的赞赏,使学生知道怎样的合作是有价值的,从而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通过教师的点滴评价,,让学生体验分工与合作成功的快感,为下一次的有效合作注助力,长期以往必将养成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他们不应仅是组织者、更应是学生交流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摆正位置、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不断摸索,才能使学生的小组学习从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走向思维碰撞、有向聚焦,实现个性呈现、取长补短,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