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探析

2018-05-07 06:52冯知岭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互联网+互联网

冯知岭

摘 要:在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职业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工作应把握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从内涵入手,融入“互联网+”思维,重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为职业教育变革提供强力地信息化基础支撑与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 职业院校 信息化校园 智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a)-021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发布实施以来,国家把职业教育信息化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資源开发、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有力助推器。近两年来,国家针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从教学应用、网络思政、网络安全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正面临一场全方位的系统性变革。

1 国内职业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总体状况

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的相关调查,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初步建成,并且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师生的需求。职业院校普遍配备了以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为代表的数字教育资源,超过80%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兼有数字图书馆;超过83%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拥有教学信息化系统,其中近六成的院校拥有网络教学平台;有超过90%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最常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环节为课堂教学,其次是备课和实验教学;但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建设和应用水平都比较低,职业院校均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的专业占比仅为18%。

总的来说,“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从建设为主到应用驱动的顺利过渡,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在思想认识、基础环境、资源供给、创新应用、运行机制以及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2 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初期的起步阶段后,已经步入了探索应用阶段,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个别院校发展较快。但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式多元化,“重建设轻应用”使不少职业院校简单追求建设上的达标,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深度发展。缺乏职业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没能做到与学院整体发展规划的高度融合,职业教育信息化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重要性也往往被忽视,且发展不均衡。缺乏有效的职业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缺乏科学的发展指导,尤其是在服务管理及教学应用方面,集中表现为“不知道怎么做”。专业人员结构相对单一,教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合理性缺乏科学理解和正确认识,也缺乏针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系统化科学研究。

3 职业院校信息化校园建设方向与举措

职业院校要站在整体的高度并充分考虑未来新需求,贯彻“育人为本、理念创新”思想,以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基础,融入“互联网+”思维,设计与学院发展规划高度融合的智能校园顶层规划。完善和配套新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安全保障体系和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重点建设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和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互联网+视域下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3.1 以新理念和新技术指引职教信息化发展

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从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高度理解和认识教育信息化。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指引教育信息化发展。政府主导,汇聚社会多方力量,解决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愿景,促进服务管理和教学应用将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3.2 完善与配套“互联网+”仰赖的新基础设施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虚拟化计算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为各类数字化校园应用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可扩展、高效的运行环境。拓展普通教室环境到物联网学习环境的智慧教室,提供多样化学习终端,为泛在学习提供条件。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虚拟实验室、创客实验室为核心,建设具有平台化、智能化、个性化、便利化等特征的智慧实验室。

3.3 以大数据分析为引领,构建校园智能服务体系

无缝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构建集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图书借阅、控制反馈、行政管理等于一体的智能校园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数据资源,进行全面数据治理,打造校情分析、学情分析预警的大数据平台,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师生提供个性集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贴心信息服务,为学院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有效的信息依据,实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动态评价,深层次服务于学院教育教学。

3.4 以“互联网+”为驱动,构建校园智能应用新生态

3.4.1 以智慧化学习为目标,创新教学应用

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空间等资源应用和教学支撑平台,为实践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分组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处处能学、实时可学”的移动学习新模式提供平台保障与技术支持,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及虚拟拟仿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支持服务,从而推动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虚拟仿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网络化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4.2 以精细化服务为目标,创新管理应用

基于一站式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信息门户,实现职工从信息管理、职务职称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到离退休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校情分析,提供立体式的人事、教学、科研、资产、后勤等综合信息服务,支持多维度、个性化查询,同时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为学院综合管理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有效的信息依据。

基于个性化的学生信息门户,实现学生从入学、基本信息、校内学习、心理健康、就业创业到毕业追踪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学情分析,共享一卡通、WIFI、教务管理、学工管理等系统信息,绘制出学生行为轨迹,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展现学生在学业、经济消费、上网行为等维度的整体情况,实现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

3.5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提升教师团队信息化应用能力

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教师职业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新模式,开展多样化培训方式。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建设信息化教学类教职工岗位能力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教师教育技术体验训练中心,加强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体培训,线上线下结合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

4 结语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大而繁的系统工程,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职业院校,要紧紧抓住“互联网+”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全面推进智能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程建纲.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 胡钦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3] 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北京: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互联网+互联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