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顶岗实习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阶段。为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将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化理念系统设计、规范管理,校企合作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设计,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 顶岗实习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a)-0207-02
顶岗实习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阶段。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文件中提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环节,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但目前顶岗实习普遍存在目标模糊、管理混乱、考核松散等问题,使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在课程视角下,将顶岗实习按照课程化理念系统设计、规范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
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技能操作以及综合职业能力[1]。根据我国美容保健行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分析研究美容保健行业有关调研报告,结合山东省美容保健行业发展实际,邀请省内外知名美容保健企业专家召开研讨会,确定了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即美容师、美容导师、医疗美容咨询师岗位,并对核心岗位进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确定各岗位所需的职业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校企专家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共同形成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顶岗实习岗位、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在强调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对职业精神教育进行强化。
2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内容
根据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内容提取美容师、美容导师、医疗美容咨询师等核心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融合了职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内容,分为岗位认知和岗位实习两个阶段。
根据核心工作岗位确定具体课程内容,见表1。
3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实施
学校、企业同抓共管,共同实施和管理顶岗实习全过程。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实行“双导师制”,学校安排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熟悉行业的校内教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同时还聘请实习企业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指导老师。明确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确保每名同学都有双导师指导。教学活动实施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按照校企共同制定的实习计划开展教学,校内指导教师配合和监督实习开展情况。
4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评价
校企共同建立并实施客观全面的课程评价标准。课程评价应包含学生实习质量考核评价、指导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企业教学安排评价等三方面[2]。学生实习质量考核评价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企业指导教师根据顶岗实习的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团队协作、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周记、总结报告等材料的提交及质量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全面客观的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反馈,建立了良性的动态调节机制。
5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保障措施
(1)签订三方实习协议。顶岗实习前,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还需要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协议文本由当事方各执一份。协议明确了各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协议中要明确实习时间、地点、条件保障、责任保险、实习考核方式等事项,保障顶岗实习课程的顺利进行。
(2)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依据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在学校各项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层面顶岗实习细则,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顶岗实习管理体系,使顶岗实习全过程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
6 结语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实行了顶岗实习课程化管理模式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6届专业学生就业率达100%,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医学美容技术专业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长为美容保健企业优秀的管理者和技术专家。实践证明,顶岗实习课程化的设计与实施,加强了校企对顶岗实习环节的重视与沟通,深化了校企双方的合作,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在提高顶岗实习成效,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切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克军,华文立.顶岗实习课程管理的实践探索——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5(1):145-146,158.
[2] 申芳芳,孙珊珊,辛桐,等.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培训,2015(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