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艾
一年级作为小学起始阶段,正是处于培养阅读习惯的黄金时段,晚则晚矣,所以提高一年级学生阅读的量和质刻不容缓。如何打通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壁垒,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阅读,积累语言,积淀语文素养?本文尝试从精选阅读材料、找准阅读时机、丰富阅读形式、建立阅读档案这四个方面做些粗浅的探究。
“语文”是汉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结合。儿童和青少年阶段不仅是学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高尚情操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带着孩子走向那些文质兼美、富有诗意和审美的阅读材料。一年级学生天真烂漫,想象丰富,因而童话、神话故事和富有节奏感的童谣,以及契合他们心灵密码的童诗就成为我们开展阅读活动的首选内容。在挑选这些文章时,笔者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突显传统文化。汉语发展到今天,不仅有着优美的外形和动听的声音,还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精神气质。新版教材整个小学阶段共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版教材增加54篇,更大程度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如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讲人与自然的关系,讲人与人的关系,配以傅抱石的中国画,使开篇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传统意味。教学中,笔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古代创世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在兴致盎然的听故事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原来天地人在神话中本是一体,万物乃是盘古变化而成,故事讲完,盘古的精神也已经留在了孩子们心中,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在孩子们的眼中便多了一份人情味,便有了温度。盘古把自己的一切全部贡献给了新的世界,那些历史上的若干杰出人物也同样是以个人的生命熔铸成了民族的文化。让学生聆听我们民族的故事,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得以在历史的时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慢慢构建出个人的基本特质。
2.富含童真童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控制力差,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重要。童谣童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富含童真童趣,顺应儿童天性,为儿童所喜爱,因而也成为笔者青睐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学完数字之后,立刻诵读一首“数字歌”。“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孩子们一读就会点头晃脑,就会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并积累了语言,在语文课上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再如课文《明天要远足》是台湾作家方素珍创作的一首儿童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朋友因为明天要远足而激动不已、无法入睡的情景,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泼生动地传达出来,情趣盎然,学生一读就喜欢。教者适时介绍作家方素珍及其作品,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再引入一首方素珍的《收获》:“……我们两手空空/轻轻松松/心中却装满了/鱼/满满在心中”。在轻松愉悦的诵读中,将一颗美好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恰如春雨,润物无声。
拓展阅读材料的引进,既需要结合具体课堂学习内容,又需要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具有较强的把控课堂节奏的能力,适时引进阅读材料,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保持学习热情。在实践探索中,笔者形成了一套基本模式。
1.课始五分钟诵读。台湾诗人余光中说:“不熟读古典诗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美到什么程度。”朗读,背诵好的诗篇、文章,就是在感受语言的美,语言的感受力、感悟力就是在这种涵泳的过程中形成的。每节语文课从诵读古诗文或者童谣、童诗开始,既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日积月累,形成语言的审美能力。王尚文说:“语文功底深厚与否,跟背诵的质量与数量成正比。”国学大师钱穆9岁就能熟读《三国演义》,背熟“朱子章句集注”。茅盾能把《红楼梦》背诵下来。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的国语学习,完全依靠一本《三国演义》。可见,大量阅读,经常诵读,不断积累,才是真正简单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2.课中讲述一个小故事。记忆深处,可能每个人最早都是通过听故事开始接触到文学作品的。一些童谣、童话让我们习惯于语言的自然音调,并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大部分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自主阅读能力还不强,更喜欢听大人读故事,讲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师恩难忘》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田老师讲故事。田老师把一个个故事带入课堂,带进孩子心田,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所以,根据每篇课文内容,找一个契合点,拓展一个小故事的方法,深受孩子欢迎,也让他们因此更加爱上语文课。
3.课后一段亲子共读和录音。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他所在的学校有一份“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他说这份“好书目录”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大纲。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学校推荐书目,而是缺乏具体有效的引导,使这项工作流于口号和形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因此,笔者除在午休期间大声读给学生听之余,还利用一年级学生放学回家没有书面作业的优势,布置亲子共读作业,并以身作则,发送故事朗读录音,在线与家长、学生交流,鼓励家长、学生发送朗读录音。通过这样丰富有趣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和家长的阅读兴趣,扩大交流,实实在在地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怀特海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期,在这个时期,孩子需要有丰富的体验、丰富的经历,需要发展更多的对学习本身的热情。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体验,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1.不同人讲读故事。不仅教师讲读故事,还邀请“故事妈妈、故事爸爸”来给孩子们讲读故事,再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大会,评选“故事大王”。
2.创新活动。定期举行戏剧表演、制作自己的图书、好书推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感官的协同工作中丰富对图书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生动展示。教室里布置一块板报,专门用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方式可以有很多种:画画、手工、剪贴、拍照,形式越丰富越好,鼓励学生创新。
有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教师,谈论起曾经上过的课、曾经教过的学生,简直如数家珍,神采奕奕,当年的一颦一笑、一个细节都能说得活泼生动,简直如昨日发生。究其原因,不仅仅是老人超强的记忆力,更源自他的一本本翔实的笔记。其实,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可以培养孩子记阅读笔记的习惯,帮助他们留下自己的阅读轨迹。这样,老师和家长也能掌握他们的阅读情况,即使学生中途更换老师,有了这份阅读档案,新老师也能更加快速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当然,阅读笔记不仅可以记录书名,还可以加上作者、阅读日期,随着学生识字写字能力的提高,可以简单记录心得体会。总之,要目的明确,简单易行,不使学生感觉负担而影响阅读兴趣。
一年级语文教学,在完成识字写字教学重点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拓展阅读内容,开展真正有质量的阅读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扎实有效,根基牢固。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专项课题“小学语文‘宽阅读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