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阅读记叙性文章

2018-05-07 09:20李英杰王红梅
中国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关联文本信息

李英杰 王红梅

记叙性文章是中小学生课内阅读的主要体裁。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文都以记叙性文章为主。读好记叙性文章是中小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标准中就涉及童话、寓言和故事,这些都属于记叙性文章;在小学中高年级的阅读标准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叙事性作品阅读的要求;在初中阶段,则进一步规定了记叙性文章写作的要求。

记叙性文章常常伴随着情感的复杂变化、主旨的深层隐藏、生活的参与理解、思维的多重呈现等。面对如此内涵丰富的文章,如何有效展开阅读?本文从分析影响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关键因素入手,提出阅读这类文章的三种基本方法——立足文本、整合生活、建立关联,以期帮助中小学生提高阅读记叙性文章的能力。

一、影响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关键因素

阅读是读者跟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实现读者与文本的相互作用,文本信息(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中介和途径;要完成意义的建构,读者主动的同化、顺应、重组文本信息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由此,阅读的过程就是以文本信息加工为核心展开的、读者主动建构意义的思维过程。对文本信息的加工程度成为影响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关键因素。

PISA在其评价报告中曾列出影响阅读任务难度的因素分析,具体见表1①。从中不难看出,信息是影响不同种类阅读任务难度的共同因素。并且,PISA在表格中反复强调的是信息的数量、排列方式、明确程度、复杂程度等因素。由此可见,文本信息的特征是影响读者信息加工的基础因素。

为了更好地对已经提取的信息进行复杂加工,需要将文本信息与读者的已有经验(包括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阅读经验等),进行充分的关联。因此,影响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又一关键因素是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或者说自身已有经验的丰富程度。这一点,在PISA的表格中体现为:对背景的熟悉程度。

信息的加工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PISA在影响每一项阅读能力的因素分析中都把“要满足的条件”或者“解释、反思的类型”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也就是把信息加工的复杂程度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对信息的筛选提取、关联比较、整合反思,不同的加工要求本身就是影响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文本信息的特征、既有经验的多寡、思维加工的复杂程度三个因素共同影响了记叙性文章的阅读。

二、记叙性文章阅读的思维方式

阅读推进的过程就是不断加工信息的思维过程。在中小学生记叙性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提取、关联、整合是最主要的思维加工方式。

记叙性文章一般追求生动、形象,在语言的运用上比较自由,内容的安排上往往包含大量的铺陈,比如背景信息的交代介紹,环境的展开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致描摹等。以萧红《祖父的园子》为例,文中对花园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描摹,同时还叙述了“我”在花园中的诸多游戏,“我”和祖父之间的对话。这些内容整合在一起,使得那些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不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隐含在众多信息中的。从线性陈述的文字中发现、提取出最关键的信息,排除掉无关信息,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主要思维方式。

记叙性文章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描述事件发展,间接或者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取舍。以杨绛的《老王》为例,作者叙述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并没有做任何价值评判,而是在字里行间展现了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品质,表达了对老王的关心、同情与敬重,并隐含了对社会的反思。这类文章的深入阅读需要透过字面意义看到文字中包含的深意,这就需要对所获得的字面意义进行多个角度的关联和比较,可以是与文本中其他信息、文本外的相关信息的关联和比较,也可以是与读者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的关联和比较。

记叙性文章本身信息量比较大,其结构的安排往往是复杂的,包含的情感态度往往是变化的。这就要求读者必须从整体上理解文本,切不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如《凡卡》一文,信的内容和对乡下生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单独看任何一段,都难以对凡卡的悲惨境地形成准确的理解。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鲁迅先生对长妈妈从“不大佩服”到“不耐烦”,后来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以及“新的敬意”。这种剥笋似的描写,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能理解长妈妈虽然受到了封建迷信的毒害,却又质朴、善良、慈爱。因此,在记叙性文章阅读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对文章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概括,才能准确把握记叙性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情感或者作者创作的主要目的。

PISA、NAEP、PIRLs等国际阅读评价研究项目对阅读能力的界定也都证明了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关联、整合决定了阅读理解的深度。

三、记叙性文章阅读的具体方法

基于上文对影响记叙性文章阅读关键因素和思维加工方式的分析,结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特点,可以将对信息的提取、关联、整合具体化为三种阅读的方法。

1.立足文本,有效提取关键信息

文本意识是中小学生阅读的基础能力。记叙性文章的有效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关注文本的意识,通过认真阅读文本,辨识文本中信息的不同重要程度,进而准确、完整地获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

一般来说,记叙类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具有如下特征:(1)反复出现的信息。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反复出现的小狐狸“舔”正太郎的句子。(2)反常的用法,或者说与语言的本意有差异的用法。如《白衣天使》“他们是我的亲人,我的兄弟”一句中“亲人”“兄弟”两个词语。(3)细节的描摹性信息。如《丑小鸭》一课中的具体环境“空中是很冷的,云块沉重地载着冰雹和雪花,低低地悬着”。(4)主旨的具体化信息。如《傣族泼水节》一课中“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记叙类文本关键信息的提取看起来不难,但往往容易发生遗漏。因此,在提取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断进行自我检查:还有没有忽略的信息?

2.整合经验,形成文本具体理解

记叙性文章,特别是中小学生阅读的记叙性文章,绝大部分都是写人写事的。这些文章本身就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联系生活经验,包括学生的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可以使阅读理解更加真实、具体,能唤起学生更多共鸣。

如阅读《朱德的扁担》,学生虽然没有亲身步行好几十里的经历,但是如果能通过把好几十里转换成操场的好几十圈,就更容易理解挑粮工作的辛苦,进而理解朱德的品质。再如阅读《邓小平爷爷植树》,整合学生去植树的感受和体会,能更好地理解邓爷爷植树的辛苦和认真的态度。

因此,阅读记叙性文章时,可以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自身经验推进对文章的理解。读到和生活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过或者听说过类似的经历;还可以把自己当作文章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经历文章中的事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如果是自己在大年夜的晚上,独自一个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光着一只脚走在大街上,会有什么感受?会想些什么?进而理解小女孩接下来在火光中的各种幻想。

3.建立关联,推进文本阅读深度

所谓关联,指的是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使得文章中线性呈现的文字通过比较、整合形成立体的关系、结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個是把具体化的信息整合为概括性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属于这个角度。另一个是把无关的信息建立成有关联的信息结构,形成对文章内容的具体解释就属于这个角度。

对记叙性文章的概括性把握,要从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入手:弄清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再进一步按照六要素——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或分析作者写的每一部分与中心思想的关系,厘清文章的顺序和结构。

对记叙性文章的解释,不仅包括对具体词句的解释,也包括对文中人物形象、事件、主要情节的解释。因此,在关联相关信息时,不仅要关注一篇文章中前后语句、情节的关联,还要根据阅读的需要建立文章与背景信息、相关资料、相关作品之间的关联。通过建立这些关联,有效地推进阅读理解的深度。

如阅读袁鹰的《白杨》,为了更好地理解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可以将课文中对白杨树的介绍和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关联。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不仅可以建立文章中爸爸的话与孩子们“只知道”的两处语句的关联,还可以和作者创作的背景相关联,和教材中的补充阅读资料《帐篷》相关联。再如阅读法布尔的《蝉》,如果和法布尔的其他同类型作品建立关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蝉》的语言表达特点。

总之,记叙性文章的阅读主要就是以文本信息为核心展开的提取、关联、整合的思维加工活动,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立足文本、整合生活、建立关联,推进对这类文章的理解。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肖佳晓

猜你喜欢
关联文本信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奇趣搭配
拼一拼
订阅信息
智趣
展会信息
试论棋例裁决难点——无关联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