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子》,知春秋

2018-05-07 09:06子不语
学生天地·初中 2018年4期
关键词:稷下齐桓公管仲

子不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座高峰,而管仲和《管子》则是诸子百家的“第一子”与“第一家”。孔子曾感叹:“没有管仲,我们都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邊开。”战国时期,有识之士更是将《管子》奉为安邦治国的“圣经”。不仅如此,汉代的桑弘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代的李白、明代的张居正、民国的梁启超都对《管子》推崇备至。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管子》属于最为庞杂的一部。在这部古籍中,既有道家、儒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还包含了天文、历数、舆地、农业、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知识,内容广博且极具内涵。

《管子》的庞杂在于各有所长

战国中期,齐王为招揽天下贤才,创立了稷下学宫,很快就吸引了大批来自列国的饱学之士。齐王为他们建起了高门大屋,并给了他们列大夫的待遇,让他们在这里不任职而论国事,安心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切磋、论辩。这些举措使得稷下学宫很快就成为了列国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舞台。

这些列国学者来自四面八方,带来了列国的学术与文化,他们在稷下学宫中极为活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他们在促进齐国与列国的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和繁荣齐国文化的同时,必然对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的异国思想与文化,一些齐国本土的学者不甘于让这种喧宾夺主的局面继续发展。于是,如何接受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弘扬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使其始终保持齐国特色,与外来思想文化争夺在稷下学宫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便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在这些齐国本土的学者中,除个别自成一派的著名人物,如田骈、尹文等人之外,大部分都是佚名学者。他们没有田骈、尹文等人的名气、地位和影响,因此他们需要一面精神上的旗帜来号召和团结那些以继承和弘扬本土思想、文化为己任的齐人。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辅佐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管仲,并共同创作了《管子》。他们不仅收集、追记和整理了管仲的遗说佚闻,汇集了在齐国产生、流传、发展的特色思想文化,同时又依托管仲之名,结合当时的现实来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各有所主,且各有所长,由此便形成了《管子》庞杂的特点。

修身:心平气和

● 管子曰:“大心而敢,宽气而广。”

● 管子曰:“人迫于恶,则失其所好;怵于好,则忘其所恶,非道也。”

管子认为,心平气和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事实上,人处于顺境时,容易心平气和。一旦面对逆境,就难以平心静气了。心平气和不只用在安宁闲暇之时,更要用在紧急危难之间。如将军在前方指挥作战,能够心平气和,则能理智笃定;商人在利害攸关之时,能够心平气和,处之泰然,则必有所得。心平气和是一种祥和的状态,是一种修养,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心平气和,会让人想到一池静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心平气和需要隐忍,更需要有宽广的胸襟。自古以来,心平气和就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心境。

治国:以人为本

● 管子曰:“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

管子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国君治理国家的根本问题有两点:一是治人,二是治事。君主都希望民众亲近君主,顺从君意,希望民众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明君总是通过博爱来亲近民众,应他们发展,这样,民众就会亲近君主,顺从君意。

齐桓公欲成就霸业,却一时不知从何做起,便向管子请教。管子说:“您想要成就霸王之业,就必须从根本做起。”齐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座位,拱手问道:“那什么才是根本呢?”管子答道:“齐国的老百姓就是您的根本。人们很怕饥饿、怕赋税沉重,人们很怕死亡、怕刑罚严酷,人们很怕劳苦而君上办事不分时节。您如果减轻赋税,人们就不愁饥饿;宽缓刑罚,人们就不怕死亡;办事有时限,人们就不惧劳苦。”

第二天,齐桓公便定好法令,让农民只交百分之一的赋税,孤幼者不处刑罚,水面按时开放,关卡只稽查不收费,市集也不征税,对近处的人显示忠义,对远处的人显示礼仪。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便像流水一样纷纷归附于齐桓公。

猜你喜欢
稷下齐桓公管仲
稷下学宫的性质和价值刍议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管仲买鹿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精神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