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参与行为、社会信任态度与社会公平感研究
——基于CGSS2013的实证分析

2018-05-07 06:09殷佳隽邓梦芸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4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公平

殷佳隽 邓梦芸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我国五大社会保障项目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制度的广覆盖,并正向着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的目标继续推进。《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80%,但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际缴费人数占参保职工的比例在下降,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低于国际标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险参与率相对偏低并且处于社会公信度不稳定的状态。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构建和发展中,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自身在再分配社会资源以保障社会公平方面和社保项目整体上的不均等和不公平问题非常突出,因此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我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建设的核心。本文所提及的社会公平感知是主观的公平感知的一部分,是对人关系到平等与公正感知,基于经济领域的解释则更倾向于结果公平的一种表现。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公平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 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理论建设中,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多种层次、不同的救助手段以及广泛的覆盖从最初的救济式保障到普遍性社会政策转变。公平理论的代表性人物是罗尔斯(John Rawls) 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正义的制度可以维护社会公平。相反,诺齐克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要想实现公平结果的关键看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是否公平。德沃金基于前两者用资源平等理论来实现社会成员各种初始资源的公平分配。西方的学者都希望通过资源的在整合达到补偿社会弱势群体的目标,在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我们需要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双管齐下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理论建设研究较少,从制度与公平相关性角度研究的有:郑功成 ( 2009) 研究发现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与促进其社会公平起了重大作用。郑岩、杨志宏(2011)研究发现,国家通过一系列相关保障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实证研究方面的主要是集中在特殊群体的社保参与行为对其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叶燕程、黄芳俪(2011)发现农民工参保率普遍较低,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参保率反而更低。蔚志新(2013)认为提升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应该增加就业机会、均衡地区基础性公共服务建设以及提升保障水平。回顾以往的文献告诉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工、流动人口以及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维护弱势群体的权利有利于社会整体公平感的提升。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新构建和查缺补漏视角来看,刘璐(2012)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严重等损害公平。零散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在互助共济的基础上增进社会公平,反而劫贫济富式损害了社会公平。廖偲伶(2016)流动人口不能享受当地的社会保障权益,且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出现了社会保险权益受损的现象。综上所述,现有的文献关注的重点在于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险参保水平对社会公平的感知、社会保障保险体制的发展与改革和社会信任与社会公平的提升。本文基于已有的文献的基础,探究当前社会与个人目标相左、经济发展层级拉大和社会救济水平提升的状况下如何有效提升社会公平感,向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深远目标前进。

3 研究设计

研究假设。基于对国内外的文献分析,本文做出以下假设:假设一:社会保障参与行为对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性影响。假设二:个人社会信任态度对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性影响。假设三: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对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性影响。假设四:年龄与社会公平感知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即年龄低和年龄高两类人群比中层收入者认为社会公平感低。

4 数据和变量的介绍

(1)数据的来源:本论文使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2013年数据。本文经过筛选,运用了8530个相关数据。

(2)主要变量的评价和测量。

因变量:公平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也是唯一因变量。为了考察社会主观公平感知和社会保障参保行为、对社会的信任态度的“向上匹配”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中“总的来说,您认为当今社会公平不公平?”作为因变量。

自变量:①社会保障参与行为与社会公平感知模式:分别选取了cgss2013数据参与社会保障项目中的“a611”和“a612”两项作为核心自变量,探究直观的参保数据是否对社会公平产生直接的影响。cgss2013数据“a41”和“a15”进行选取,主要是考虑到“个人养老观念”和“个人身体健康程度”是否对社会保障参与产生影响进而对社会公平感起到正影响。②社会信任态度与社会公平感知模式:分别选取了cgss2013数据“a33”作为核心自变量,即在个人对社会信任程度是否影响到社会公平的感知。社会信任程度的提升社会信任程度的衡量是需要在不同时间的维度进行对比的。③控制变量:控制变量选择主要是为了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公平感知的关系。包括性别,年龄,户口,政治面貌、年个人职业收入水平和受教育年限等。表1为变量描述。

表1 变量描述

5 分析方法及假设检验

为了验证假设,运用stata13.1软件,运用的Logistic回归模型。表达公式为:

egalitarian society=β0+β1X1+β2X2+…+βkXk+ε。其中,egalitarian society代表社会公平感,X代表自变量,β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得出表2。

表2 添加主要控制变量后的回归模型(部分)

注 :*** p<0.01, ** p<0.05, * p<0.1。

6 实证结果与分析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证实原假设,证实社会保障参与行为对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性影响、个人社会信任态度对社会公平感知有显著性影响、年龄与社会公平感知呈现出一种倒U型关系,即年龄低和年龄高两类人群比中层收入者认为社会公平感低。原假设四成立。由表2模型一控制变量:年龄、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都对社会公平感产生显著性的影响;性别、收入则不显著,说明社会保障是社会的最终安全网。年龄证实了假设四的成立,在20岁-60岁的人群比其他20 岁以下及60 岁以上的人群社会公平感更为强烈,这可能与这个时间段人对社会的价值观、付出与回报和成长能力,该年龄段基本处于工作时期,对未来有更多的期许。教育层次水平在文盲、私塾和小学的人对社会公平感感知度较高。可能是人们对于生活、工作中对于现状短期或者长期的社会公平感知抱有良好的想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人们的基本生活的满足度较高,攀比情况少。值得一提是,假设三虽然不成立,但在研究中本文作者发现,收入在没有划分层级时社会公平感知显著度高,但划分层级后,每一个收入群体对社会公平感感知度无明显相关。林李月,朱宇(2006)认为个人月收入越高则越有可能获得社会保险,则社会公平感越高;政治面貌党员对社会公平感感知度较高,党员对社会公平感是非党员的2倍,并且两个模型中都呈显著性影响。可能主要由于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党员比非党员拥有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因而也就有更多机会和途径接触到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信息,因此社会公平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户口变量、高收入水平和研究生学历都显示负值性影响,也就是说,非农业户口、高收入者和高学历人群对社会公平感知成反向,这三类人群的社会公平感值得探究。综合三个模型来看,性别对社会公平感知的显著性水平不高。

由表2模型二假设一成立,两大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对社会公平感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解释意义,即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较强的说服力。其中养老保障明显比医疗保障的社会公平感知影响效应明显。而刘璐(2012)养老保险政策的覆盖范围、养老金水平、缴费负担等等方面的不公平,违背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福利的初衷。本文数据则显示,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比未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更显著地感到社会公平,而参加了医疗保险的人虽然也比未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显著感到公平,但相比养老保险程度较轻。个人的养老观念认为子女、个人、政府共同扶老的观念较多,从风险角度来说,降低了老无所依的情况出现,对养老保险的参与行为有促进作用。从该数据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总体上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效应优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效应。主要可能源于近几年突发的“医闹”事件,医患矛盾突出,并且药品价格虚高,管控不够严格。民众对于医疗保险的改革期望更高。个人身体健康程度与个人对医疗保险的参与度成正比,医疗资源的社会化普及与社会公平呈现高的相关性,人们对健康的投入关注度高。

表2模型三新添加的自变量社会信任态度与社会公平感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解释意义,则假设二成立。可知信任作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一部分,一直促进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公平的发展。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和自己的付出比起来越公平,其对社会的信任度越高; 一个人的进取程度越高,其对社会的信任度也越高。考虑公平和进取精神的交互项,发现一个人越努力工作且得到公平的待遇,其信任度越高。另外,收入与社会信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信任随收入的增加呈现“U”型关系。赵德雷(2016)认为一个城市的社会信任生态更直接影响着当地人对社会公平与社会支持状况的感知。有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的中国社会人际信任总体已经进入了“不信任”水平,人际信任水平总体逐年下降,社会欺骗现象普遍存在。

7 结论与启示

控制变量中性别、收入在某一程度上对社会公平有影响,但是户口类型、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三个因素对人们进行社会公平感影响比较大。年龄与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社会信任态度对社会公平也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城乡养老保险的参与度高,要比城乡医疗保险拥有更高社会公平感知。目前中国还在努力建设社会、政府、个人三者的社会公平的心理契约,提升居民普遍生活水平、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为提高社会公平感的途径。基于上述结论,社会参保率增加、社会公平度感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农村养老保险需要有新的突破,不仅仅是广覆盖,更应该是待遇的提高。(2)重视教育,加大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3)养老保险的统筹方式需要改变,个人空账需要改革,公平效应需要体现。(4)政府参与二次分配,社保筹资机制避免“逆向选择”。(5)医疗救助应该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相结合,在农村加大医疗保险报销知识普及,提升可报销服务。(6)提升每个人的个体资源占有量。完善社会诚信系统建设。

[1] 郑岩,杨志宏.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相关性的理论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1.

[2] 张海良,许伟.人际信任、社会公平与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基于数据CGSS2010的实证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5.

[3] 林李月,朱宇.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情况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福建省六城市的调查[J].地理科学,2009.

[4] 刘璐.浅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改革建议—从社会公平的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2012.

[5] 赵德雷.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6.

[6] 蔚志新.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与状况的地区差异分析—基于2011年全国 32 个省级单位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J].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3.

[7] 杨桂宏,熊煜.论“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对民众公平感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

[8] 袁征.南京市农民工参保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9] 廖偲伶.北京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参与情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北京市回龙观地区的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16.

[10]阎东彬.公平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思路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