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莺 麦海颖 李正 狄正烈
摘 要: 本文依据对高校基层团组织实践的考察,发现并分析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问题,提出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改革对策,以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学生特点出发,研究团组织综合改革视域下高校基层团组织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设计理念和目标,为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 共青团改革 高校基层团组织 新时期青年
一、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期的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表现出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群体特点,向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提出新要求,对改革工作提出新的命题,因此在研究针对团组织工作的评价体系时必须慎之又慎。本课题组针对合肥工业大学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发放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098份,回收1064份,回收率96.9%。根据调查显示,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呈现开放、多元化的特点,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和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也具有较为清晰的目标;青年大学生多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主动关心时事,以祖国为荣,以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取得的成绩为荣,政治立场较鲜明;对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各存在一定的认同,更多的是兼容理解;有公益性,愿意参与志愿服务他人的工作,同时在实际选择中更加现实化;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创新精神,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普遍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在具体选择上,比如专业选择、就业选择和入党动机上部分怀有功利心。较开阔的视野也同时带来超越年龄的成熟,使青年大学生在具有理性思考的同时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利益意识,一些人集体观念较为淡薄;辨别能力有待增强,抗挫折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同时表现出积极寻求解决途径的态度,这是开放性的一种表现[1]。综合以上的特点,可看出在开放意识、效率意识、成长意识、自主意识和团队意识上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消极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负面思想观念仍然存在或产生影响。认清青年大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新形势下建立高校基层团组织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现阶段,一些高校基层团组织在工作中存在“呼呼声高,后劲不足”的状况。探求其具体问题,发现共青团工作在自上而下推进过程中存在工作力度的弱化和工作重心偏移的现象。现状分析如下:(1)普遍性的价值目标与青年群体的特殊性存在矛盾;(2)“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实际行动结构中,往往是精英群體快速反应,普通青年动起来则是一个难点;(3)活动形式与青年接受度之间存在矛盾,与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口号具有积极的媒介作用,但数量多,形式多,不易持久;(4)英雄典型和青年典型都有很好的榜样作用,但在一些青年学生中有距离感;(5)主流思想与多元的社会思潮存在矛盾,在强化思想建设的背景下,高校的诸多部门同时承担着思想教育的任务,出现多足鼎立的局面,合力效果难以凸显;(6)新媒体的推广与青年学生的期待存在矛盾,“僵尸粉”、“路边票”正是反映了一些看似红红火火的新媒体其实未得到青年学生真正关注。
共青团改革下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评价体系正是从基层青年学生的层面出发,贴近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真正把青年大学生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起科学、全面、完善的评价机制,把“看不见、摸不着”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转变,不断提高服务育人的工作水平。这一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能有力地把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相结合,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贯彻团中央提出的群团改革的要求具有桥梁作用。在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牢固树立青年群众观点和以青年为本的思想,建立清晰的评价体系并推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工作成效,为解决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所面临的矛盾提供思路,最终提高工作质量[2]。
三、高校基层团组织评价体系的设立理念
1.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评价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一方面促进基层团组织的工作要素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是主次分明,在评价体系中通过权重系数的平衡,突出评价结果的可靠和导向的正确性。
2.全面性和简明性相结合,这是评价的关键。高校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基层团组织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的青年学生,评价体系既要包含所有影响团务工作开展的因素,又要包含指证工作努力程度的考核指标,具有整体性。同时为了在工作中具有执行性,特别是基层团支部能很好地消化运用评价体系,就要尽可能地简化指标,突出重要的、可测的、区分度大的影响因子,提高评价结果的可观测性。
3.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的评价过程。将评价指标具体化,即使对评估结果的可靠保障,也是以评促建思路中对基层团组织的督促作用凸显。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将繁杂的、难以量化的工作转化为可度量、计算和比较的工作,这不仅是指同一年级,还应该包括针对不同年级内、不同专业、本研两个阶段及纵向设立团组织和横向设立团组织之间的评估考察。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根据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和前3条设立理念,可采用把评估工作分成定性与定量两种模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为主,尽可能最大化,定性为辅,按一定的等级区分,也可设立正负极成绩测评成果,最大限度地追求客观、公正的评价。
5.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共青团工作不是一门课程,评价体系更不是一场考试,在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注重工作过程,不以简单的结果判别好坏优劣。注重开展经常性、随机性的评价小节,实施过程控制,收集过程信息,及时向对象反馈,提出整改意见,既能从某项周期性的工作或者活动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议,又能在一段时间后或一段工作后予以综合评价。
四、改革视域下高校基层团组织评价体系建立的目标
《中国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共青团组织联系的青年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靠。共青团中央2018年工作计划指出在2018年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深化改革攻坚,全面推进从严治团。
作为改革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团组织的评价体系,其目标可展开为3个层次的内容:(1)理想信念引领层次。作为核心层来说,评价体系的目标在“三性”角度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学生,夯实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2)价值观培育层次,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向上向善的价值定位和行为选择。(3)生活理念引导层次,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能抵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三个层次如同一个同心圆,核心是理想信念引领,中坚守价值观培育,外围是生活理念引导。三个层次在评价体系里从时间上覆盖青年大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从空间上要紧密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五、结语
本文提出了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改革对策,高校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了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的共青团视域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新时代共青团系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继续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为民族复兴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党的事业筑牢青年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道建,叶涛,李宏刚.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探赜——以基层团支部建设为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7(06):86-91.
[2]赵芳芳,姜涛,孙艳.高校基层团组织工作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7,27(02):25-29.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任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