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军民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2018-05-06 09:55李成海辛小辰曹兴飞
继续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士官军民部队

李成海 辛小辰 曹兴飞

摘 要:地方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是我军培养士官人才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发挥地方高校优势,加強顶层设计,按照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度,健全领导管理体系,完善融合运作机制,拓宽培养渠道,加快实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为国家、为军队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军民融合;地方高校;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教育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在2012年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通过全国普通高校高考录取专科层次学生,由地方高校培养2.5年,后由部队院校或训练机构培训毕业后到部队服现役。笔者从部队工作实践和高职院校士官人才培养实践,提出高职院校士官培养人才模式,依托地方职业教育培养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的新思路、新措施,对于拓展兵源渠道,提高兵源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对同类地方院校培养人才的探索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由军民各级共同协作,构建军民士官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等基本法规,制定军民融合式培养士官的相关制度。在士官招生选拔,教育管理,考核考评等配套文件的建立,逐步健全学习、代职、训练等制度。有效协调地方高职院校和军队之间的培养关系。分清任务落实责任,使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发展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加强军地法规衔接,从根本上解决军地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地方高职院校主管部门和地方高职院校要和军队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整合并制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法律法规,使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工作进入快车道。

二、军队和地方高校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

军民融合是指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在经济、科技、人才等领域进行范围广、程度高、层次更高的军民大融合。军民融合是适应新军事变革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实施军民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及一体化发展,是指导我国国防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在军民融合方针的指导下,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依托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军民资源共享,形式以部队队培养和部队院校或者部队培训机构指导地方高校培养的多元化育才格局,提升部队士官人才培养的起点以适应军队现代化对士官人才的需求。

三、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士官培养体系的现状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发展,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改革规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总体规划,把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素质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军地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机制指导关系顺畅、主体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组织精干、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作高效。建立国家、部队、地方三方的军地协调机制,使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综合协调功能得到实现。

中国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实施才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培养士官生是一项新生事物,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四、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基本形成

(一)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主要体现,是党和国家的主要政治优势。地方高职院校实现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的校长责任制,学校、学院和系的第一把手必须由共产党员担任,共产党的领导永远占据高校教育的制高点。士官生在校为“准军人”,新形势的军人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把政治学习放在主要位置,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要求,更新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党的理论为先导,自觉抵制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始终做到政治上和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工作的主旋律,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课堂及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严格执行《国旗法》,把升国旗、奏唱国歌和国旗下讲话作为一项常规抓好、落实。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讲清楚阶级、政党、国家、军队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充分认清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性,突出社会主义发展成就教育,讲清楚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士官生充分认清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突出形势教育,讲清楚敌对势力对我进行颠覆渗透的严峻形势,引导士官生充分认清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紧迫性,不断强化党对高职院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加强国防教育

加强国防教育,保家卫国是当代士官生的神圣职责。开展军事知识教育,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及著名军事家、战例、理论著作。新型作战力量推动军事指挥的更新,随着新兴技术发展,军队指挥空间由以往传统的陆、海、空三维扩展到了陆、海、空、天、电磁网络等多维,全维多域联合作战将成为未来主要作战形势。随着军队深化改革陆军所占比例明显下降,海军、空军比例急剧上升,军兵种结构不断优化,综合作战能力大大增强。习近平主席新的治军格局,军委抓总、战区主战、兵种主建的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军一大批新装备和国家利器已经装备或即将装备部队。用军队装备发展成果鼓舞学生的参军热情,怀揣爱国情怀,坚定报效祖国的愿望,时刻准备着。

(四)加强准军事化管理

作为2012年首批直招士官培养试点的山东交通职业学院率先模拟部队建制组建士官连、排,落实部队一日生活制度,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安排士官生站岗,执勤维护现场秩序工作,安排士官生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国家改革开放成果,将士官生人才培养的课堂不断延伸和扩大,安排士官生到部队实习,预先体验部队工作环境,接受军营文化和军营火热生活感染。

士官生作为准军人,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军事院校的辅助部分,可以仿照军事院校制定自己的《内务管理条例》《仪容风纪着装规定》《出操训练制度》《军事训练制度》,按照制定的军事训练方案和计划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和专业化训练。按照国庆阅兵对受阅官兵要求宿舍的脸盆的放置脸盒孔要成一条线,每天的早晨和下午操练做到手臂和脚成一直线,身体成一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练就过硬的体能和军事技能,适应“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国家需要。在日常训练中严格考核制度,通过考核,选拔优秀骨干担任士官生干部,发挥骨干的“谁英雄谁好汉,咱们训练场上见”的模范标杆作用,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形成练兵习武的氛围。

(五)构建合理的军民融合课程体系,提升军政理论课程

士官生培养目标体系在结合专业知识架构和军地建设需要设置课程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军政理论课程和部队实习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强项,加强军政理论教学是地方高职院校新的课题。山东交通职业学院海军士官班开设如下课程提升军政理论教育。(见表1、表2)

整合各方面资源利用部队实习、综合训练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将士官生朋培养过程中的日常管理、日常训练纳入教学计划、明确授课时间、方式、内容和场地、考核形式,为士官生教学提供保障基础。

(六)利用政策,加大军地共育培养对接力度

地方高职院校和部队教育要做到无缝衔接。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主要是借才引智,高职院校应主动和部队以及部队的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在选编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中把部队及部队培训机构的指导性意见落到实处。现在出现了地方高职院校和部队沟通不畅、衔接断层、地方高职院校和部队部分课程设置雷同和重复,以及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陈旧。士官生作为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中主要的培养模式,从已经到部队参军入伍的前两期士官生反馈暴露出来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部分士官生素质技能偏弱,适应部队环境的周期相对较长,岗位认知能力相对欠缺。同时还存在一个培养层次、结构和培养方式的问题。从最近几年实际情况看,士官生主要来自高职院校,部队急需高学历人才和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所占比例偏低,从而使部队某些主要岗位所面临的人才短缺矛盾未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探索军队院校或者部队培训机构派出政工、军体教员和专业教员赴地方高职院校授课,部队军政干部对党忠诚军事素质高、军事知识能力强、军事体能过硬;最重要的是这些军队干部是带兵人,他们知道部队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士官,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准军人。部队干部进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地方军民融合教师作为重点,把部队实际需要的课程、课程需要的课时和地方高职院校老师进行探讨。利用讲座和课堂把党指挥枪的理论,专业课程的重点、难点讲透彻。例如:地方海船船员航海教育《航海仪器——雷达》,在地方海船船员航海教育中注重雷达的正确使用而部队舰艇注重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雷达的维修维护和保养,侧重点有较大差异。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多次邀请海军北海舰队训练基地的干部到学校举办讲座和授课,讲座、授课现场礼堂、教室座无虚席,呈现爆满的情况,足以说明地方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对部队干部授课的热切期盼。部队干部在现场指导,训练场上士官生十分活跃,体能训练每一项十分认真和卖力。士官生有一腔报国之心,他们迫切想知道军队的情况,未来自己在部队从事的工作和岗位以及在部队考学、提干、晋级等相关知识,他们对部队干部有自然的亲近感。军队干部的军事理论授课能力强、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士官生把部队干部要求学扎实的内容记在心里,在这些课课堂上士官生听讲聚精会神。士官生迫切想知道部队建设、部队发展、军舰构成、军舰战斗力,军队干部授课学生热情高涨,授课效果特别理想。因为有部队干部进地方高职院校课堂,从而军地联合开展暑期军事夏令营成为可能。有部队干部带队到部队到军舰到岗位,体验部队火热的生活,体验岗位练兵,体验战位知识需求,实现士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前伸。通过军事夏令营、部队、舰艇参观开拓了士官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热情、找到自己知识的短板刻苦学习,从而达到士官生培养的目的。

(七)适应士官人才培养纪律,加强入伍士官跟踪反馈

士官生毕业后陆续到部队服役,由于部队岗位具有保密性质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一般会指定专业教师,专人负责,采用走访部队院校和和部队培训机构的形式交流。获取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人才质量等的评价,这一方式存在弊端。士官生毕业后服役于部队基层,基层官兵对士官生的评价更合理,更科学更全面。地方高职院校应该到部队基层调研,座谈会交流面对面聆听部队需要哪些专业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新时代军队士官,建立基层军队组织和地方高职院校的军民共建联络机制,通过调研、电话、信函等方式,听取部队基层反馈。常态化跟踪了解士官生,赴部队后的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发展潜力、预期目标与部队岗位。据此反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有效解决军民融合军地合作解决军地协同育人的难题。实现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军民融合教育的要求,为国家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士官人才,为党在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结语

本文立足于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强调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富国强军相统一,在当前士官生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军民携手,上下联动,深入落实士官生教学的特点,从思想观念、战略规划、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培养构建,阐述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转变思想观念、急部队所急,为国家、为军队输送合格的士官人才。

參考文献

[1]张晓天.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9.

[2]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2.

[3]陈义文.军事人才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4]张作前.军民融合培养定向直招士官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7(2).

[5]关业伟.定向直招士官培养机制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2).

[6]戴月.地方高职院校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6(3).

[7]舒重胜.比较军事教育与院校教育改革[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

[8]王伟海.坚定不移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J].前线,2014(25).

猜你喜欢
士官军民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定向培养女兵士官教育管理要突出“四心”
老部队
论新时期士官院校教学改革
咱是士官
我院成立士官学院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