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燕冰/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副校长
青岛市实验小学建校116年,是现代化城市进程中第一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现代化小学。在国家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始终坚持“适切教育——每个都重要,每个会更好”的教育理念,探索顺应儿童自然性、个性、社会性的教育,探寻观照儿童本性的个性化差异教育。但当前班级授课制模式对个性化学习无法顾及,学生原有基础、学习节奏、学习风格、家庭辅助各有不同、各有变化,我们却只能给学生相同的课堂、不变的课堂。纵观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在各个行业的突破性变革,构建起的信息技术全领域时代,我们不禁思考,在课程改革关键期,信息技术必将作为一种全新路径达成学生的全人培养,它将给学校和课堂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将如何引领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的世界?
传统课程与教学,强调标准化、程式化,主要表现为: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重灌输轻探究,重教材轻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轻综合。如能够全面反映学习情况的作业或检测结果,只能延迟到下一次课堂,这种滞后就使得困难积累,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种封闭固化的结构,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动手能力较弱,学习体验欠佳,深度思考不足。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将云计算、人工智能引入校园,以课堂教学技术的转变带动教学模式的变革,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交互式课程实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独立个体,为学生进入未来社会而大胆尝试与探索。
为了落实课程的核心理念,我校历经课题研究、平台开发、实践验证等几个阶段的探索,形成了私有云平台的备课系统、上课系统和评价反馈系统。平台中聚合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大量与教材配套的微视频、课件以及三级习题库等,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课外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具有精准、差异、互动三大特点的私有云平台,成为教师提升教学效度,改革评价方式的利器。
云平台中大量依据知识点整理的三级题目,为教学提供了系统、科学、有价值的资源。课上教师为学生推送难易不同的三级测试题,学生根据学情自主选择题目检验学习成果,平台相应呈现出完成的进度和对错情况。教师可以点开错题学生的原笔迹,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并结合原因继续为学生推送适合其纠错固化的题目,助推学习深入发生,使学生在分层辅导中实现充分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建立在自由、理解、阶梯式之上的学习真正让学生的学习实现个性化。
云平台中的家校互动系统真正实现了时时的家校无障碍沟通与交流,如:作业变革打破了教室围墙,突破了传统完成方式。课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将基于知识、基于能力、基于素养的作业在平台中发布,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作业,及时、适时提交,教师在终端上统计已上交的学生名单、时间,并根据自己的教学进度给予批阅、评判,据此调整随后的教学设计,作业不再单一地服务于学习目标的检测,而是以一种突破时空局限的形式使学生思维可视化。
云平台的评价反馈系统,能够帮助教师系统地采集课前、课上、课后时时学习过程中全方位的数据,反映学生发展水平。教师立足专业培训基础,依托专业测评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每个学生出具了精准的学业水平报告。每份报告会将该学生在读、写、说、算等方面的学科素养发展情况展现出来,同时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表现,体现出该学生的优势所在,助力未来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抓住其当前发展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自我改善行动提供依据和支持。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经历,学生足以精准了解学习的全过程,清晰认知自身的核心能力,清楚感应学习效能感,从而根据学习节奏自主能动地规划学习,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研发智能化电子书阅读进阶系统——AR系统。AR阅读系统中共有1~12级别的800本书目,以及与书目配套的测试题目。这800本书既有科普图书,也有世界名著,更有一些与我校核心素养培养息息相关的社会与意识类图书,既涉及友谊、爱心、尊重等积极情感的文学作品,也不乏《我有一个梦想》这样的励志作品,这些读物寓意深刻、主题鲜明、语言优美、生动有趣,在引人入胜中体现着启迪与教化。为了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集全校语文教师智慧,我们给每本书设计了40道测试题目,题目涵盖书目内容、情感价值观、作者生平等多个维度。
学生一人一账号,自主选择级别,自动生成题目,完成测试后,系统即时呈现分数,如果未能通过,学生可以二次答题,直至答题通过。教师既可自主查询班级整体晋级情况,也可查询个别学生的答题情况,实时调整阅读策略,体现有效指导。
在研发、实践、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思考,AR系统在学生核心素养达成、育人发展中应该承载哪些功能?在专家、教师的全员论证中,AR阅读系统的定位愈加清晰,它将作为一个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构中发出有力的声音!
讨论、分享阅读感受是社会学习课程中常用的策略。在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老师都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所读书籍中的一个观点、一个情节、一个人物,学生们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对人、事、物的看法。例如,在分享六年级必读书目《佐贺的超级阿麽》时,学生纷纷从外貌、性格、生活态度等各方面说出自己对阿麽的看法,将心中的人物形象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价值体验得到充分尊重,教师也指导学生运用系统的、辨证的方法解读、分析情节、人物和环境,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形成了高尚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教师有意识开展的这种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活动得到孩子们的广泛喜爱。
老师在查看三年级必读书目《亲爱的汉修先生》的数据分析时,发现有一道题目正确率只有43%。题目是这样的:故事的主人公参加小作家征文比赛时,写的文章名字是( )A.午餐袋之谜B.卡车上的一天。
答案为B,但是A选项很具有迷惑性,因为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在描写A选项所说的事情,正确率低说明学生提炼信息能力欠缺。于是,老师结合“提炼信息”这一能力训练,在童话单元《蒲公英》《三袋麦子》中深入夯实,孩子们通过学习,梳理了提炼信息的方法并内化为语文能力。AR系统,不仅指向测试的快捷、及时,更服务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核心能力的达成,精准实现课内外语文学习的整合。
学生在阅读AR系统书籍时,有些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还将学到的知识自然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如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各种各样的声音》,要求学生了解自然界存在超声波、次声波等声音,学生通过AR系统阅读《少儿百科全书》一书了解了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大象能发出次声波,为科学课上老师进行深入的讲解打下了良好的知识铺垫,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在课上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语文阅读有效服务于科学学科。
AR阅读系统的研发与使用,不仅促使我校的“整本书阅读”研究在青岛市精品课程中获奖,同时,课下阅读与课上指导相结合,个性阅读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多元呈现与总结拓展相结合,促进跨学科深度学习,多角度多形式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近几年的探索中,我校引进人工智能,依托云管理平台,完成了校园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依托电子书包,课上即时进行全班规模的生生互动,分享个性化学习成果,最大化地实现互相学习,学生在课堂中满足自我学习需要。依托构建的泛在学习场,学生可以随时随需通过学习窗登录云平台,查找脑海中突然浮现的问题,养成好提问、勤思考的学习习惯。依托“指尖扫码”,学生可以通过手持终端,对植物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在线问答,在乐趣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累知识的习惯。依托人工智能课,在深度体验中助推学生的思维提升,帮助学生构建综合的素养体系,从而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适切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校整体架构,多元融合,构建起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网络空间学习场,学生在参与发展的过程中,多维诉求得到满足,实现了在智慧校园中的个性化成长。大家已经知道我们在信息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我想以两个课例进一步阐述我们在人工智能课是如何考虑,如何构建的。
例如:大家知道VR虚拟技术,能够通过特有的沉浸感,引领学生将难点热点问题迎刃而解。《食物到哪里去了》是一节具有实验性质的课例,消化道知识一直是让科学老师感到头疼的问题,而我校曹仙芸老师执教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课——说它特别,是因为这节课聚焦“VR”,引导学生感知自己化成了一个“小馒头”,被人“吃掉”,然后到人体的消化道里走了一圈。抽象、复杂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直观的认识,学生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教室从“学习场”变成了“体验场”。消化道知识,在VR技术的运用下看似有印,实则无痕地解决了。《食物到哪里去了》一课通过VR技术特有的沉浸感,让学生在VR中“实际”感受,直观感受人体消化系统中各个消化器官消化食物的过程,并且对其形态和功能有了更深入和具体的了解。一门完整的VR课程,学生能够获得的学习效果,远远超过传统的平面式教学。
再如:我校信息技术教研组一直将STEM课程开发作为研究重点,本学期,他们创生了一节融合了数学、物理、工程以及程序设计的智能课程《智能交通》,课上老师引导学生将Mblock软件以及Arduino开源硬件结合,利用硬件中的红外模块测得的数值,通过程序进行分析判断,设计出解决学校门口私家车占用校车停车位置的这一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习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为其搭建的平台中逐步深入学习,并将自己设计的方案通过展示、表达等可视化成果进行全班分享,从而提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迁移已有经验,调动聚焦已具备能力,综合解决了实际问题。
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课程落地是我校课程研究中的一项实施路径,在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中,我们需要牢牢把握“身心健、思维活、能力强、品格优、潜力大”的育人目标,立足“三精神、四能力”的核心素养培育,行驶在“课程落地”这条主航道中。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一股新鲜血液,融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主动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完美地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培养,是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的深刻问题。
再者,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人性化的感情交流和细节捕捉,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实施路径,缺乏人类情感的温度,无法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手段中,融入教师的人性化引导,如何将科技与人文融为一体,使理性与感性交相辉映,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从2017年秋季开学,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希望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能够成为滋养教学、教育、课程的源泉。我校将秉承着一切为了孩子幸福、个体成长的教育理念,依托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沿着现代化学校建设之路不断前行,构建面向未来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