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东北亚地区集中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相互关系中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冷战后的新热点,国家间战略互信较低,缺少机制约束。东北亚成员国应寻求在互利基础上的多边共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东北亚经济发展已呈现出非常大的活力。东北亚区域合作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尤其是在双边合作领域进展相对顺利,而在多边合作领域进展缓慢。因此,东北亚区域合作将着重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能源合作、环保合作、旅游合作以及人力资源合作等领域进行先行发展。特别是,加强中日韩合作成为有效推进该区域经济发展较为可行的次区域合作模式。东北亚地区国家之间需要深化已经取得的合作成果。
关键词:区域合作;东北亚;繁荣发展;有效途径
东北亚地区泛指亚洲东北部的国家和地区。东北亚区域至今没有明确定义。一般出于研究考虑,将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国所在的区域称为东北亚地区。由于东北亚地区问题受美国因素影响较大,所以美国也常常被列为东北亚问题的研究对象。此外,在研究东北亚地区过程中很多重要问题涉及我国台湾地区,所以台湾问题研究也常常被列为东北亚问题的研究重点之一。
东北亚作为当前热点地区已经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地区之一,是未来推动世界经济进步重要动力源泉。但由于受到政治、历史、领土以及经济发展差异等因素影响,地区内国家间互信程度较低,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局部矛盾不断。加之,受美国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使得东北亚政治安全形势诡谲多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不仅需要正视和处理各种现实挑战,更需要开展安全对话与交流,增进相互信任,走出“安全困境”,建立起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经过多年努力,东北亚国家已经在次区域合作领域和局部合作领域实现突破,如在中日韩次区域合作以及能源、环境、旅游、人力资源等局部合作领域方面。
一、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合作具备条件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条件
1. 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各国强调通过和平手段实现东北亚安全战略,为东北亚国家进行安全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大环境。首先,地区内各国都希望保持东北亚的稳定。虽然各国的东北亚战略有根本区别,既有追求建立地区公正合理新秩序的,也有谋求单独或联合主导东北亚的,还有寻求恢复或扩大在本地区影响力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希望保持东北亚局势稳定,都把接触与交流作为发展国家间关系,实现东北亚战略的手段。虽然遏制与反遏制、干涉与反干涉仍时有发生,但美国更多地采取接触的方式,利用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及其规则来规范、约束和牵制中国和俄罗斯。其次,多数国家已建立了旨在消除对抗、寻求合作、不针对第三者的新型双边关系。这包括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等。这些寻求对话与合作,谋求共识与共赢的双边关系,为发展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
2. 有关各国已提出各自对多边安全合作的看法,为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提供了契机。东北亚各国出于不同动机,都主张加强多边安全机制建设,意在构筑对己有利的多边安全架构,影响和主导地区安全事务。美国提出,应考虑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同时,开始探讨半岛未来以及整个东北亚地区安全、稳定与合作,但需要以朝鲜完全弃核为先决条件。俄罗斯对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持积极态度,先后提出建立东北亞多边磋商机制和六国集体安全体制方案,希望以此介入东北亚安全事务,保持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以恢复经济,重振其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韩国提出东北亚安全机制要采取“双轨制”结构,以韩美同盟安全合作关系为首要,同时推动建立非同盟性质的东北亚多边安全协商机制,发挥韩国影响力。日本主张“双轨制”,即以日美安保条约为基础,确立与欧安会相似的多边安全机制,强调参加合作机制的国家公开对安全保障问题的看法和防务政策,增加军事透明度,力图增强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以此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朝鲜逐渐对多边安全合作持积极态度,加入了“东盟地区论坛”,参加了六方会谈。尽管各国对如何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的看法尚有一定差距,但这在客观上为相互之间增加了解和信任,加强联系与合作,进而为建立区域安全机制提供了契机。
3. 东北亚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为各国之间进行多边安全合作提出了现实要求。面临共同的威胁,任何国家仅依靠自身力量或传统的军事同盟,都无法有效应对。开展广泛安全合作是应对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有效途径。各种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对话形式为开展区域安全合作奠定了基础。
4.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持续加强,为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提供了必要基础。东北亚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自然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且有天然的地理便利条件和庞大的经济总量,使区域内经济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与互利性。东北亚各国积极促进双边或多边经贸往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从而强化了区域内各国的共同利益,使经济上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使各国都处在一荣俱荣的联动之中。各国通过谈判和协商,按照公平、合理、互利的原则处理经济矛盾和争端。区域经济合作深化有助于各方培育合作意识,改善各国间的安全关系,进而为发展多边安全合作提供良好氛围。
5. 中国发展壮大为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安全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地缘经济基础。在政治上,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东盟与中国领导人(10+1)会议,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美国在构划未来东北亚安全机制时,不得不考虑和借重中国的作用和影响,以便中国能够积极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二)东北亚区域合作现状
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二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争霸,世界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东北亚地区国家也不例外地形成了以美日韩、苏中朝为主体的两个集团,并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冷战后,苏联解体,中国快速发展,日本走向“正常国家”,再加上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诉求,使得东北亚地区大国关系变得愈加复杂,难以把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竞争焦点逐步从政治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各国的国家战略。经济利益的上升,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经济的内在联系要求各国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掘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为此,组建既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实力的经济圈成为现实选择。
东北亚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各国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梯次明显,资源条件也各具特点,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区域各国间的经济、技术、贸易合作迅速发展。加强东北亚各方对话,促进理解和协作已成为东北亚国家共同的迫切愿望。进入21世纪,东北亚地区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举足轻重、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东北亚区域的GDP之和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五分之一。中日韩三国的GDP之和占亚洲GDP总量的四分之三。虽然曾经受到两波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东北亚至今仍然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日趋加强,东北亚地区在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今后,随着东北亚地区局势演变,其将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产生结构性影响。
(三)东北亚区域合作特点
东北亚国家产业结构和生产特色存在极强互补关系。地区内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已经实现迅猛发展,而多边合作在经过了长期酝酿之后还处于起步阶段。东北亚国家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实现相互间的经济融通,这为进一步扩大合作创造了重要条件。
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由各国自主开发向多国合作开发的方向发展,合作开发的共识已经基本达成;二是东北亚国家之间已经实现比较成熟的双边合作发展模式;三是三边以及多边经济合作发展相对滞后;四是东北亚国家地方政府为寻求国际合作,制定了地区性更强的国际合作开发计划,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和扩大合作空间。
这些特点促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呈现出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第一,松散形式与开放形式并存的合作发展模式。东北亚地区在短期内不可能形成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一样的大型经济合作实体,而只能建立相对比较松散的类似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合作机构。为了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东北亚必须奉行开放式的地区主义,而不能朝着封闭式的经济集团方向发展。第二,契约型与功能型并存的合作发展模式。当前,东北亚地区不仅存在相关国家间通过契约形式建立的制度化经济合作体制,也存在主要由市场驱动的经济合作发展模式。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仍然将保持这种契约型与功能型发展模式并存的局面。第三,不同层次的次区域合作并存的发展模式。“环东海经济圈”相对东北亚地区合作来讲属于次区域合作范围。而在“环东海经济圈”内,图们江流域合作开发又是更低层次的次区域合作范围的多边合作方式。这种不同层次的次区域合作相互配合促进的局面,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特色。第四,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叉。东北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间包含有较多的水平分工,而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的国家间基本上还主要是垂直分工。这种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互补性,是东北亚现阶段构筑国际分工与合作体系的重要基础。第五,资源领域开发型与渐进型并存。有些东北亚国家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尚未开发,而同在区域内的另外一些国家又资源紧缺。因此,通过投资进行资源开发,保证地区资源的长期供应,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正是因为东北亚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统一市场,所以通过渐进方式在双边合作及次区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大范围、全地区的经济合作方式较为可行。
二、东北亚合作需要排除干扰
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安全和社會事务等领域的全面合作。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迎接全球化的挑战,东北亚区域合作必须加速发展,因此必须排除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各种制约因素的干扰。
(一)经济差异影响东北亚合作
东北亚各国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较大差异对区域合作也产生了制约作用。经济体制、市场体制、经济发展战略等是东北亚国家开展深入合作的关键要素。第一,各国经济制度不同是影响合作的关键。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类型的复杂性,导致各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目的、目标以及采取的措施不同,造成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这必然会影响东北亚地区形成有效的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没有制度保证,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会受到制约,造成经济合作不稳定性。第二,各国区域经济政策不同影响合作深入发展。由于东北亚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采取的政策不同,严重制约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目前,东北亚区域内贸易依存度较低,这种情况决定了区域内各经济强国很难把对外经济合作战略重点放在本地区。第三,东北亚各国经济水平差异巨大不利于合作推进。东北亚地区国家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双边贸易额还是在吸引外资能力方面差距都较大。由于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所以通过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能够得到的经济利益存在明显差异。又由于这种经济力量对比的不平衡,东北亚各国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热情与资金投入比例很难协调,在领域开发、产品降税等方面也很难协调。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直接构成经济合作障碍,但会影响区域经济合作良性发展。第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缺乏主导者。从目前东北亚各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看,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朝鲜经济实力较弱,中日韩三国虽然经济规模相对较大,但任何一国都不能独立承担主导区域合作的角色,同时日本在东北亚合作中的积极性远远低于中韩,这已成为制约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东北亚经济合作需要采取协调合作,特别是中日韩三国间的协调合作,而这种模式的弊端就是进程缓慢,协调起来困难重重。
(二)发展瓶颈影响东北亚合作
东北亚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具体难题,如:第一,交通不畅导致物流规模偏小。近年,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合作不断加深,物流规模逐步扩大,但区域内各国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中俄、中朝边境地区交通、口岸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特别是中蒙大通道还没有形成,制约了东北亚地区区位优势的发挥。第二,缺少有力的金融支持,企业投资后续能力不足。当前,虽然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但大都面临相互投资不足和缺少大项目支撑的困境。中俄、中日、中韩等双边和多边贸易,尽管每年交易量持续增加,但相互投资额度却明显低于贸易增速,大项目投资相对滞后,这与当前国际上贸易流向与投资逐渐一致的趋势并不吻合。三是合作机制不畅影响了经济合作顺利发展。东北亚地区一直没有建立起经济合作机制。尽管联合国图们江开发计划署等组织推动了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但仍缺乏有力的组织机构作为制度保障。
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和区域合作的发展、地区政治互信与依赖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各国政府的相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各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如何深化,能否做到“增信释疑”。认真对待历史问题、消除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是促进各国政治对话与合作、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只有在国民层面上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达到新高度,才有可能推动各国政府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合作关系,在构建东北亚和谐区域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三)政治因素影响东北亚合作
东北亚地区政治环境复杂多变。地区热点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局势变化,美国武力插手东北亚;地区岛争激烈,重在夺取海洋权益;军事活动频繁,军备竞赛初露端倪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间政治上不信任、大国间争夺利益成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障碍。如何协调好地区各国关系,建立政治上的互信,营造安定的地区政治环境是东北亚各国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各大国都十分看重在半岛地区的利益。因此,半岛形势变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朝鲜半岛形势紧张除了因为南北关系这一因素外,地区大国角逐也是促使局势恶化的重要因素。东北亚岛争激烈,这不仅是主权问题,隐藏于背后的海洋权益才更是各国争夺的重点。美国因素对东北亚政治安全形势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为了控制东北亚地区构筑了美日、美韩军事同盟体系,并以此为基点遏制中国、俄罗斯等国。美国的行为使得东北亚地区军备竞赛加剧,安全局势紧张。美国在韩国需要保护以应对朝鲜威胁时,加速与韩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美韩FTA有助于美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要使东北亚区域合作顺利进行,推动东北亚共同体的建设,必须解决好美国因素、领导权问题、互信原则和政经并行四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都离不开东北亚地区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态度与贡献。东北亚各国只有在合作中加深相互理解,在合作中发挥凝聚作用,才能推进东北亚共同体建设。
(四)安全缺失影响东北亚合作
东北亚地区从未形成由区域内各国共同参与的覆盖整个区域的安全协调机制,也从未建立过有效的多边政治组织、区域论坛和集体安全组织。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至今还停留在大国制衡的层面,群雄并立、相互竞争的格局造成了一种分散结构。
东北亚地区以军事同盟为主的多重安全机制并存。霸权、均势与合作安全三种安全机制在东北亚地区虽然都有生命力,但霸权稳定的安全思想却占据着区域安全的主导地位,并具体主导着区域安全事务。从東北亚区域安全状况来看,这种多种安全机制并存的状态很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的进一步增强,必将导致地区政治和安全格局发生进一步演变,新的区域安全机制也将应运而生。
冷战结束后,全球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大国关系仍然在东北亚区域安全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东北亚地区存在的美日、美韩两个军事同盟。冷战后虽经重新定义,但它们仍是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仍然按着冷战思维维系着区域安全事务。在东北亚区域安全环境比冷战时代复杂得多的情况下,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仍然是主要的。
东北亚各国的共有安全理念严重缺失,是导致地区内难以形成各方认同的多边安全机制的重要原因。东北亚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缺乏共同的历史认识更使得国际研究机制的建立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多边安全机制和新安全观念,使东北亚安全的地区化和安全地区主义有所发展,但由于存在着共同安全理念的缺失,各种不同的安全观念经常相互激烈地碰撞、交锋,稳固的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的建立将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多种纷争制约着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在区域安全领域,一些矛盾和冲突等纷争是国家间利益分歧和对抗的产物,是处于对立、对抗和争端的国际关系状态,直接影响着区域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东北亚区域安全问题日益走向多元化、复杂化。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着东北亚区域安全机制的建立。目前,东北亚这种安全局面可谓“一多一少”,即安全困境多,有效安全机制少。
要保证东北亚地区各国家经济长久、稳定发展,加强彼此间经济合作是必然选择。地区经济合作是维系地区经济安全的关键。建立高效、合理的东北亚经济安全与合作机制,将有利于提高东北亚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和东北亚各国的世界竞争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心是经贸合作,但政治安全合作决不可忽视。因此,经济合作与政治合作应该同步发展,各国在推进和加强经贸合作的同时,要树立政治合作意识,遇到政治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不要回避,而要加强磋商,积极合作,力求解决政治矛盾。
三、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逐见起色
冷战时期,出于两极对立和竞争的需要,美、苏的政策是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的。因此,美、苏两国要垄断尖端技术和资源。然而在冷战后的今天,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垄断资源和技术。各国通过开展全球性贸易和投资活动来充实本国的经济实力,并利用这种经济实力来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在世界各国是比军事更为重要的课题。因此,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经济。目前,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优势各异,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日本作为后起的发达国家,正在成为科技、资金和管理方法等的强大力量;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力量发展势头很猛,将在造船、机械、电子等领域增强部分优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生活资料的巨大市场,和各种层次的制造业基地,为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最为直接的合作条件。中国利用在经济、技术、贸易、金融等领域已经取得的辉煌业绩,同周边国家之间发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从各国发展经济需求看,21世纪经贸交流与合作将成为多边互动关系的主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亚各国经贸关系发展得相当快,如中国与俄罗斯、韩国的贸易从无到有。多国政府还就共同开发图们江地区达成初步协议,标志着本地区多边经济合作已步入新阶段。当今,东北亚各国还在推动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以及图们江地区合作开发等项目的建设,以期取得更大进展。此外,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东北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现今,东北亚又是亚太区域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拥有庞大资源。日本、韩国、中国、朝鲜拥有投资、技术和贸易市场。这些说明,东北亚正在形成最有生机的经济增长圈。随着地区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必将促进东北亚繁荣与稳定。
随着发展的需要,各国间经济竞争将成为多边互动关系主流。其中竞争最激烈的是中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四国。如中日远东输油管线之争,就反映了该地区经济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说明日本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是持防范和排斥态度的。中、日、韩三个主要能源进口国高度依赖中东石油,今后将寻求中东以外的能源供应,尤其是与俄罗斯在能源供应方面的密切合作。俄罗斯认识到其东部地区的能源对东北亚至关重要,对发展与东北亚国家的能源伙伴关系的兴趣不断增加,并想利用其资源优势,继续增强在这一地区的经济竞争力。韩国也在为其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中心而努力。②
由此可见,东北亚已经具备了一些实现区域合作的有利因素。地区国家间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为实现东北亚区域合作奠定了经济基础。
首先,东北亚地区各国联合意识正在形成与提高。地区联合意识的形成与高涨是实现区域合作的重要条件。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矛盾,使得东北亚地区没有形成强烈的联合意识。但是面对区域化经济格局所带来的贸易与投资壁垒的经济压力,东北亚各国日益意识到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的密切联系。在区域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的基础上,地区联合意识必将高涨。区域合作将逐渐成为东北亚各国维持和捍卫国家利益的现实选择。
其次,多领域合作有力促进政治合作。区域合作是国家间追逐自身利益的行为,在互惠基础上敌对国家也可能实现合作。区域合作不应该在初始阶段就设立一个高起点,即政治一体化,而是应该以现实性较强的共同利益确立共同目标,来推动区域合作的形成。东北亚各国坚持以合作为核心,在各个合作领域中通过合作进程培植区域性规则、规范,催生集体认同意识,促进区域经济、政治、安全和文化合作的良性互动。
再次,多层次、多角度推进区域合作。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合作过于松散而非缺乏合作,所以各国是通过多层次、多角度推进区域合作的。主要包括:1. 次区域合作推进。在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次区域的经济合作还是比较现实的选择。事实上,东北亚地区近几年正在形成或可望形成的几个次区域合作点,如图们江地区、环黄渤海经济圈、中、俄、蒙沿边合作地带、环日本海经济圈。次区域合作的成功将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整个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2. 区域间合作推进。东南亚区域合作进展迅速。东北亚各国充分利用东南亚现有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积极加入其中。一方面淡化东北亚国家间的政治磨擦和对立情绪;另一方面可以獲取巨大的经济财富,通过“溢出效应”提升合作愿望。3. 能源合作推进。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区域最具潜力的项目合作。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中国、日本、韩国都是能源进口国。因此,能源合作的成功能够产生强大的示范效果。4.安全合作推进。当前东北亚地区面临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也是导致区域合作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一领域,各国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应充分利用这一领域合作加强各国政治关系的协调,为区域合作创造条件。③
四、区域合作将助推东北亚建立安全机制
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需要地区各国建立公正合理的东北亚地区新秩序,这就要求必须以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为基本依据,同时符合东北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应当是国际交往的普遍规则与东北亚地区的特殊规则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说,就是以地区利益为重,寻求互利基础上的多边共赢,增进东北亚国家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对话,在不断加速的区域经济合作步伐中培育和塑造地区“共有理念”,形成国家间的“集体认同”,共同构建公正合理的东北亚地区安全新秩序。
事实证明,建立东北亚各国的安全体制,与推进东北亚的区域合作相比较,相对而言,前者比较困难。而和平与稳定对东北亚各国都是有利的。维持东北亚的区域安全,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争取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样,需要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和必要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来实现。如何化解区域安全与合作的负面影响,与如何加强区域安全与合作的积极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发现和扩大积极因素,减少和抵制负面影响,是各国追求的目标。但从具体实施而言,化解区域安全与合作的负面影响更具难度。维持东北亚区域安全,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关系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在涉及东北亚区域安全与合作问题时,要强调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一)推进东北亚经济合作,缩小国家间贫富差距
国家要稳定首先应发展经济,地区稳定也应建立在各国繁荣和安定的基础之上。因此,缩小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应是地区经济合作的主要目标。同时,随着东北亚经济蓬勃发展,东北亚国家相互依赖性增强要求发展和维持本国的经济繁荣必须同时发展地区经济,由于东北亚国家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也应采取不同方式,实行不同要求或标准。
(二)建立具有制度性的东北亚地区安全协商机制
建立东北亚安全协商机制,将区域内各国间的分歧与争端纳入到协商机构中来解决,在机制框架之内协商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和规范。东北亚地区建立安全协商机制的可能性在于东北亚主要国家之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构建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符合地区各国的利益。各国将从地区的安全环境和经济发展中获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是与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安全问题紧密相联的,维护和平、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应是多边安全合作的宗旨。
(三)积极构建有东北亚特色的综合安全保障机制
东北亚地区的不安定因素,除政治、经济问题外,还有一些跨国问题,威胁着地区安全。其中较为严重的,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膨胀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逐年缩小,水资源日益匮乏,酸雨污染面积扩大,粮食短缺,非法移民大量涌现等等。发达国家更有责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保护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改造不合规定的设备。不安定因素中的问题多是互相关联的,解决方法也是互通的。有的问题,诸如生产与走私毒品、海盗、恐怖主义等,尤须依靠相关国家的协同行动,综合治理,方能见效。因此,有必要加强地区综合安全保障机制,集中各国智慧共同研究对策、制定规则,协同监督实施。
五、东北亚需要拓展合作途径
(一)促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
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使世界进入区域一体化时代。近年,中日韩之间贸易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国面向全球贸易的增长。东北亚经济合作需要中日韩发挥带头作用,拉动经济复苏,增强区域发展信心。三国在经济上存在较大互补性,可率先加强经贸合作发挥三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建立自由贸易区,削减贸易壁垒,促进经济发展。这样既可以使三国在全球经济谈判中增大话语权,提高东亚地区经济地位,又可以使国际经济体系的发展更加符合东亚地区利益。
但由于一些政治因素困扰,中日韩三国间缺乏互信,美国的亚太战略也干扰了三国合作进程,这些都制约着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目前,三国对外经贸合作仍将重点放在以FTA形式为主的双边合作。中日韩合作应该是开放的、综合全面的,而且是与地区内其他国家相协调的。为了推进中日韩合作进程,可以先尝试建立三国间固定的磋商机制,适时构建中日韩合作框架,加强三国战略对话和政策协调,弥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结构性缺陷。未来,中日韩自贸区将与北美自贸区和欧盟一起成为世界三大区域合作组织。
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中国创造更加稳定和广阔的对外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进程,增进与伙伴国家的经济往来,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亚及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形势的新发展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并成为中国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动因。中日韩三国长期存在的政治及领土争端,日本在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上的游移不定,以及美国等亚太地区大国的干扰,是困扰中国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因素。
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以使三国呼声在全球谈判中得到放大,使国际经济规则更加符合东亚地区利益,提高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由于三国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性,可以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消减贸易壁垒来发挥三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使经济获得更好发展。中日韩三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争取更多利益。目前,制约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因素是,三国之间主要是一些框架性协议,在APEC基础上的便利化举措也都是单边的,还有就是三国贸易收支不平衡。在贸易收支不平衡的国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很大的挑战。
(二)协调中日韩FTA战略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作为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合作的主要成员国,中日韩纷纷开始各自的FTA体系的尝试,以避免被排除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但由于目标的不同,中日韩三国FTA战略也大相径庭。各国优先考虑的谈判对象和建立FTA的进度也各不相同,建立FTA所涵盖的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受国内经济高度发展的影响,迫切需要稳定的原材料市场和出口市场,因此中国的FTA战略实用性和灵活性很强,签订FTA的顺序服从国内经济发展和建立中国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发挥主要作用的需要,在具体操作上往往采取早期计划、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协议分步达成的方式。中国非常重视与东盟、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这些国家建立FTA体系。
日本的FTA战略更偏重于EPA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贸易,而且还非常重视投资等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更偏向于双边区域贸易安排的建立。但是由于受国内农产品部门保护程度过高的拖累,使得日本在伙伴国家的选择方面处处受到限制。日本未来的FTA战略重点是建立日欧、日美、中日、日印等大国的FTA。
韩国的FTA战略与中日的战略大相径庭。韩国同样受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的限制,但是韩国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原本处于边缘位置。因此,韩国在FTA谈判中,相比日本更能接受农产品部门的开放,韩美FTA就是很好的证明。韩国的FTA战略很明确就是通过与美国、欧盟建立FTA,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和贸易制度安排,使得韩国在将来与中国、印度和日本的FTA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不致被边缘化。
(三)拓展国家间多领域合作
第一,在能源合作领域,随着经济迅猛发展,东北亚国家能源合作不断发展。东北亚各国在能源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是东北亚的能源供应地。现在需要借助大量国外资本进行开发。日本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明显优势,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完善,石油精炼能力很高,在核电、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法律完备,技术先进,经验丰富。中国拥有劳动力及油气勘探等部分优势,同时也是日韩两国重要的煤炭供应国,对先进的新能源和节能技术需求大。韩国在节能、市场运作、储备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能源合作領域,东北亚国家应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合作。但是地区内虽有较强的能源供给能力,然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度还很小。东北亚尚未建立完善的能源合作机制,这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二,在环境合作领域,东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合作新格局。地区政治、安全等因素决定了其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共同环境利益是东北亚各国形成制度化合作的基本激励因素。东北亚国家虽在政治、安全等因素上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但在环境领域具有共同利益。气候变化、沙尘暴、酸雨、海洋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抵御。第三,在旅游合作领域,东北亚区域合作实现了较快发展。东北亚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因此,整合该地区的优势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对进一步提高东北亚整体经济实力将发挥巨大作用。旅游合作将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第四,在人力资源合作领域,东北亚地区也实现了持续发展。东北亚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各国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结构相应发生变化,已经面临新的人口发展趋势和新的人口问题。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合作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推动东北亚经济交流。东北亚地区人力资源合作具有很大潜力,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与合作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四)国家间需通过对话增进互信
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原因,东北亚国家间政治互信严重不足,缺乏集体认同的共有意识。东北亚地区要想在短期内建立起被多数国家承认的、切实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是极为困难的。通过构建对话与合作机制可以转变东北亚国家在交往中的态度,增强互信,增进了解。东北亚区域在构建对话与合作机制方面应该遵循平等互利、政治互信、求同存异、区域认同等基本原则。东北亚对话与合作机制的构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需要重建东北亚国家的个体身份认同,实现相关国家的政治和解,包括朝韩和解、美朝和解;其次,需要增强国家的相互认同,通过加强经济与社会联系,培养彼此认同感,特别是文化认同感;再次,需要形成区域集体认同,建立各种伙伴关系,使国家间合作向制度化方向迈进。
中日韩作为东北亚主要经济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以中日韩合作为基础,推进整个区域合作,成为东北亚较为可行的区域发展路径。目前,中日韩合作中还存在一些干扰因素。为此,三国需要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加强战略对话,弥补合作中的结构性缺陷,化解政治领域的矛盾和分歧,共同抵御经济风险,确保三国货币金融体系稳定,突破双边合作界限。
(五)许多领域可以逐步实现突破
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有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一是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以选择的建设路径为:率先探索部分产业产品,有步骤地分产业进行自由贸易;建立以次区域为依托的自由贸易区;以三国为主体,直接投资为先导,促进自由贸易区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制度框架,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步伐。中日韩自贸区将成为东北亚区域新的增长极,提升东北亚合作的整体实力和水平,有利于增强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强区域内各国经济实力。二是在次区域合作领域。次区域开发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在东北亚区域整体合作一时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应更重视次区域开发合作。近年,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次区域开发的合作构想,如“图们江流域增长三角”“环黄渤海经济圈”“东亚地中海经济圈”等。到目前为止,真正有所进展的只有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项目。但通道通而不畅、项目对接困难等问题非常突出,开发模式需要实现从单边自主行动向双边或多边協调行动方式的转变。三是在能源合作领域。东北亚能源合作首先是俄罗斯和中日韩之间的合作。俄远东石油管道建成后,将使俄罗斯与中日韩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此外,能源合作还包括能源进口国之间的合作。中日韩三国同属能源进口国,在加强节能技术开发与转让、国际市场石油交易与议价能力、保障东北亚国家共同运输航线安全、建立共同石油战略储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四是在环保合作领域。中日韩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信息交换及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目前,三国就控制有毒有害废弃物非法跨境转移、加强与东盟环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沙尘暴等问题上已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