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被丑闻打出原形

2018-05-05 04:18师力斌
环球时报 2018-05-05
关键词:诺奖光环诺贝尔文学奖

师力斌

昨天下午,瑞典文学院表示,今年不会颁发诺贝尔文学奖,这让许多有诺奖情结的人唏嘘不已。

此次丑闻,大家的关注点不是在瑞典文学院,而是在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过去也不是没有危机,但评奖标准问题、意识形态偏见等方面的争议,似乎从未如今天这般伤筋动骨。

平稳运行百年的奖项,让人们对其神圣化了。它往往让人联想起道德、良心、才华,此次事件让人们知道,它原来并不那么神圣。评委的形象溅上了污点,令记忆美好的人们大跌眼镜。事实上,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奖项。过去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有特殊的情结,似乎诺贝尔奖评出的文学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现在,神话被丑闻破灭了,诺奖并非在天堂举办。

此次性丑闻牵涉到文学奖的道德信誉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奖项,文学奖不仅仅是文学的见证,还是公正、信誉的见证。文学也是人学,不可能离开人心向背,也不可能离开理想主义和道德品质。

随着事件的发生,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成员走下了神坛。之前这些终身评委,行踪神秘,鲜为人知,他们评出的作品成为他们耀眼的光环,他们的人品似乎也就无可挑剔。性骚扰事件则消除了这层光环,人与人都一样。诺奖丑闻其实也是一种腐败,而终身评委其实也是一种权力。评选委员会成员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拥有更高的品质和自制力。

诺贝尔奖是一项文学制度,并已运行了一百年,现在出现问题,暴露了制度存在的漏洞,如终身制等问题。但是,它总体上是一个成功的制度,从瑞典相关方面的反应和表态可以看出,将来或许会对这一制度进行修补,但目前还看不出对该制度进行大手术的苗头。

从历史来看,经营百年的诺奖在走下坡路。且不说其备受诟病的意识形态偏见,单就在中国的影响而言,实际上颓势难挽。不少获奖作家,除了颁奖前后的“一阵风”效应,在公众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和知名度,人们对它的关注仅停留在“有无中国作家获奖”的期盼层面上。因此,此次危机发出的信号格外令人关注。无论此次危机将来如何化解,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项百年制度,诺奖还将继续,但神圣光环将不再。

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爆出的丑闻,引发的风波,堪为前车之鉴。对我们的作家、读者乃至文学评奖的组织者,也是一个警醒。而这一点,恐怕这才是我们对待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其他文学奖理性、冷静、客观的正确的态度。▲

(作者是《北京文学》副主编)

猜你喜欢
诺奖光环诺贝尔文学奖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我可是有主角光环的人
土星光环连连探
白肌光环美人计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