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莉,蒋美艳,江建霞,张俊英,周熙荣,孙超才,杨立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 201403)
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绿色分析技术之一[1-11],具有分析速度快,对被测样品无损伤和无化学试剂污染等优点,国内外应用NIRS技术在油菜籽品质测定中取得了较大发展[12-13]。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油菜室先后建立了检测油菜籽9种主要品质的数学模型,并成功用于油菜育种中[14-15],为油菜品质育种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加快了育种进程。随着双低油菜籽饼粕优质蛋白质饲料的开发利用[16-18],需要进一步拓展油菜种子水分、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这3种数据检测模型,本研究拟创建并验证这3种数据模型,以满足油菜育种新目标检测工作的需要。
选取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材料中的80份样品,所选材料基因类型广泛;化学标准检测值由农业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上海)提供。
Foss公司5000型近红外测试仪;操作环境:防尘、防震,工作温度20—25℃。
将80份样品进行光谱扫描,保存光谱文件。80份样品同时按国家标准方法分别测定油菜种子的水分(GB/T 6435—2016)、蛋白质(GB/T 6432—1994)和纤维素含量(GB/T 6434—2006),将所测数据用计算机输入对应的光谱文件,建立起一组定标文件。采用WinISI定量分析软件中的改良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MPLS)建立各化学成分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建模前计算样品GH(马氏距离)值,对校正集样品光谱进行异常值检验,GH值代表每个样品的谱带与所有样品平均谱带的差异,一般将GH<3.0的样品视为来自同一群体,如果计算得到某样品GH>3.0,则视为异常样品予以剔除。为了消除仪器背景或漂移对信号的影响,对原始光谱使用导数(一阶)和平滑处理;为了校正样品间因粒度分布不均匀产生散射而引起的光谱误差,对原始光谱采用变量标准化(SNV)和去趋势(Detrend)方法进行校正。通过一阶导数法对光谱数据和化学分析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油菜籽相关性状NIRS与化学分析结果(标准值)之间的数学模型。
2.1.1 油菜籽水分检测数学模型
油菜籽为自然风干样品,对80份样品按国家标准GB/T 6435—2016测试油菜籽水分含量。80份样品含水量最大值为6.2%,最小值为4.2%,平均值为5.3%,并依据所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图1)。NIRS预测值和标准值的相关系数为0.967,预测标准差0.20。
2.1.2 油菜籽蛋白质检测数学模型
对80份样品按国家标准GB/T 6432—1994测试油菜籽蛋白质含量。80份样品蛋白质含量最大值为31.1%,最小值为17.1%,平均值为24.9%,所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见图2。NIRS预测值和标准值的相关系数为0.993,预测标准差0.28。
图1 油菜籽水分含量标准值与NIRS预测值的关系图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 values and NIRS predicted values of rapeseed moisture content
图2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标准值与NIRS预测值的关系图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 values and NIRS predicted values of rapeseed protein content
2.1.3 油菜籽纤维素数学模型
对80份样品按国家标准GB/T 6434—2006测试油菜籽纤维素含量。80份样品纤维素含量最大值为210.7 g/kg,最小值为 169.9 g/kg,平均值为 189.7 g/kg,所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见图3。NIRS预测值和标准值的相关系数为0.954,预测标准差0.45。
以上3个模型的NIRS预测值和标准值关系图显示,样品标准值均分布在中心线附近,具有较好的吻合度。3个数学模型相关系数高、误差小,能够满足油菜籽水分、蛋白质、纤维素含量快速检测的要求。
2.2.1 水分检测值验证
随机抽取35份样品,用图1模型进行测试,NIRS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比较结果见表1,相关系数0.967,相对误差小于3.5%。
图3 油菜籽纤维素含量标准值与NIRS预测值的关系图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ndard values and NIRS predicted values of rapeseed fibre content
表1 油菜籽水分含量的NIRS模型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比较Table 1 Com parison of NIRS detection values and chem ical values of rapeseed moisture content
2.2.2 蛋白质检测值验证
随机抽取50份样品,用图2模型进行测试,NIRS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比较结果见表2,相关系数0.993,相对误差小于3.0%。
表2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的NIRS模型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NIRS detection values and chem ical values of rapeseed protein content
(续表)
2.2.3 纤维素含量检测值验证
抽取20份样品,用图3模型测试样品,NIRS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比较见表3,相关系数0.954,相对误差小于3.0%。
表3 油菜籽纤维素的NIRS模型检测值与化学方法检测值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NIRS detection values and chem ical values of rapeseed fibre content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随机抽取样品油菜籽水分、蛋白质、纤维素含量的NIRS检测值与化学标准值的相关性高,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相对误差均小于3.5%,表明所建数学模型样品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异较小,用NIRS分析油菜品质参数的结果准确可靠,测试准确性符合育种要求。
本研究所用样品从国家油菜区域试验材料中选取,取材范围广,样品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运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测定样品油菜籽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和纤维素含量建立相应检测的数学模型,再用该模型预测值与化学方法测定的标准值进行比较,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在允许范围,说明所建模型已经可以用来快速、准确预测油菜籽样品的相关品质。
2017年,笔者用该模型测试了1 500份油菜样品含水量、1 000份油菜样品蛋白质含量、500份油菜样品纤维素含量,均取得比较好的预期,达到了简便、快速、准确、无损的检测要求。
建立NIRS数学模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不同的指标要大量的有代表性样品用化学方法测得标准值,每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都是由大量化学标准值做支撑,费时费力,但是模型一旦建立成功,将有化学方法不能比拟的优点: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可以多品质同步分析,大大提高测试效率,测试过程无污染、不破坏测试样品;对育种单位尤其重要的是,对有限的种质资源和低世代种子的非破坏性测试,使得育种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1]杨翠玲,陈文杰,赵兴忠,等.近红外光谱法同时分析油菜9种品质参数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61-67.
[2]康月琼,郝风,柴勇,等.油菜品质近红外检测模型建立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5):144-148.
[3]杨燕宇,陈社员.油菜品质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建模及应用研究进展[J].CROPRESEARCH,2007(2):152-156.
[4]贺启川,蒙大庆,李芝凡,等.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检测油菜硫苷、芥酸及油份含量数学模型的建立[J].激光生物学报,2009,18(6):815-818.
[5]付玲.建模的分布状态对近红外预测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食品加工,2013,38(1):18-20.
[6]张玉荣,付玲,周显青,等.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小麦蛋白质模型的建立[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4):15-18.
[7]吴建国,石春海,张海珍.构建整粒油菜籽脂肪酸成分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模型的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2):259-262.
[8]李施蒙,王耐红,张敏,等.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J].广东农业科学,2014(21):16-21.
[9]王耐红,张敏,王瑞,等.甘蓝型油菜硫苷组分近红外检测模型的建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7(3):35-41.
[10]高建琴,张洁夫,浦惠明,等.近红外光谱法在测定油菜籽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学报,2007,23(3):189-195.
[11]严丽霞,张青青,缪文彬,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分析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5):1521-1526.
[12]甘莉,孙秀丽,金良,等.NIRS定量分析油菜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数学模型的创建[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2):1609-1613.
[13]杨翠玲,赵兴忠,陈文杰,等.近红外(NIRS)技术分析小样品油菜籽芥酸和含油量的应用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6,26(1):29-33.
[14]李延莉,孙超才,钱小芳,等.油菜籽品质测定方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与传统化学方法)的比较[J].上海农业学报,2003,19(1):11-14.
[15]李延莉,庄静,王伟荣,等.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油菜品质育种中的应用[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3):32-34.
[16]王汉中.中国油料供需形势及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油料科技产业信息,2000(3):2-3.
[17]刘后利.油菜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18]傅廷栋.油菜的品种改良[J].作物研究,2007(3):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