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要点

2018-05-04 08:30徐梅
农民致富之友 2018年7期
关键词:稻粒稻株分生孢子

徐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病害,属世界性水稻病害,在70多个国家发生此病。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为10%一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

1.发病症状

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稻粒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重。

1.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1.2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有4种类型。

1.2.1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癥状,病斑呈梭形,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重的叶片枯死。

1.2.2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常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斑,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温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1.2.3白点型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1.2.4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1.3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1.4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2.传播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利于发病。菌丝生长温限8~37℃,最适温度26~28℃。孢子形成温限10~35℃,以25~28℃最适,相对湿度90%以上。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小时。适宜温度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品种抗性因地区、季节、种植年限和生理小种不同而异。籼型品种一般优于粳型品种。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性表现也不同,秧苗4叶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病,圆秆期发病轻,同一器官或组织在组织幼嫩期发病重。穗期以始穗时抗病性弱。偏施过施氮肥有利发病。放水早或长期深灌根系发育差,抗病力弱发病重。稻瘟病是真菌寄生引起,青灰色霉即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病害的扩展靠分生孢子在空气中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高湿有利分生孢子形成飞散和萌发,而高湿度持续达一昼夜以上,则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

3.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偏施氮肥,稻株徒长,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是发病的有利条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存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遇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颈瘟的流行。

4.防治要点

4.1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最好不用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

4.2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4.3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甲烧掉,不可用病稻草苦房、盖窝棚、垫池梗或入水口,对发病重的病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

4.4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

猜你喜欢
稻粒稻株分生孢子
水稻不育系稻粒黑粉病抗性QTL的定位
基于触感引导的小型水田行进底盘自动对行方法
油松枯梢病菌孢子萌发率测定方法探索
水稻与稻粒黑粉病菌互作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Analysis of a Peaked Carbon Emission Pathway in China Toward Carbon Neutrality
基于触觉感知的水稻行弯度测量装置设计与试验
芷江杂交水稻制种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探讨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基于茎基部分区边缘拟合的稻株定位方法
稻田里的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