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时代产生的必然性原因分析

2018-05-04 08:40金培
青年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印度必然性古希腊

金培

摘要:归纳了轴心时代古印度、古希腊和中国三个地区的文化共同点,即当时的人们都开始用理性的、道德的方式来看待天人关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从经济、政治、文化积累三个角度分析了轴心时代文化高峰产生的必然性原因,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其中的根本原因,物质生活的丰富后带来了政治、文化的变动,在长期积累后产生了轴心时代。

关键词:轴心时代;古希腊;古印度;中国;必然性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卒于公元前399年;中国的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古印度的释迦牟尼,据日本学者宇井伯寿推测生于约为公元前466年,卒于公元前386年,此外还有大批思想家们生活于这个时间段。这些影响人类文化进程的思想家,出现的时期惊人的相似。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发生于公元前500年左右同时出现在中国、希腊、印度等地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的“巧合”称之为“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各大文明之间相隔千里,即使是最近的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也隔着一个青藏高原的距离,彼此之间的交流甚少,笔者认为这种“巧合”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几乎同时发生在思想上的首次重大突破性進展,原本独立的各自发展突然改变方向,产生出一个具有世界史向度的早期启蒙新纪元,而替未来打下基础。”

一、轴心时代不同地区文化的共同点

在这个时代,古希腊、古印度、中国都产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即人们开始用理性的、道德的方式来看待天人关系,同时也产生宗教,这些觉醒是对原始社会的文化的突破性飞跃。雅思贝尔斯对轴心时代的精神特征的理解是“人意识到其整体存在、其自身及其极限。他体验到了世界的可怕与自己的无能。他提出极端疑问,他在深渊前敦促解放与拯救。”在这个时代的先贤们开始关注人的本身,表现在信仰上,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变,分为神性的放弃,心性的探索两个部分。古希腊文化中,神灵不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完人,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并且还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古希腊人甚至把他们的英雄尊称为“半神”(demigod)。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体现着人本主义精神,在轴心时代中更是强调理性,理性是人的理性,自然也就是对心性的探索;在中华文化中,由早前的图腾和非人形的神到“天子”的出现,人和神的距离拉近,祭祀的神秘感降低,公众性增强,宗教仪式上不再是神灵的命令而是“礼”的约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主张“克己复礼”,众人崇拜的对象由神灵转向圣人,注重道德的作用;即使是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神性的放弃也依旧存在,公元前九世纪,印度的宗教礼仪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仪式的革新,在对祭献仪式的分析中,他们发现了内在的自我,更在革新的宗教仪式中禁止任何侵犯人类自身的行为,强调宗教的内在化即修行者的精神追求。此外多元、融合也是中西轴心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轴心时代杰出的思想家们不仅出现的时代相似、就连关注的内容也极为相似,这就从使人不得不考虑轴心时代的产生内在必然性。

尽管中西文化形成的环境背景不同,但多元、融合也是中西轴心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星罗棋布的海岛,网络状的水路交通,造就了希腊独特的文化特点。古希腊文化是在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爱琴海地区,于古希腊文明兴起之前约800年,便产生了辉煌的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希腊文明正是在继承、融合克里特文明和麦锡尼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明。中国的轴心时代发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和战火纷飞给这一时期文化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开放、自由的空间。战乱造成的人口流动,也为不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时期中国文化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儒、道、法、墨、阴阳等的代表思想家——孔孟、老庄、韩非李斯、墨子、邹衍等,奔走辩驳,收徒讲学,思想活跃。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形成了那一时期多元、辉煌的文化特点。古印度轴心时代的思想文化也是在16国独特的本土文化和雅利安文明相互融合的产物。

二、从经济、政治两个方面分析这个“巧合”出现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考人类起源学说,三个地区出现人类的时间大致相同,由已出土的头骨化石可见三个地区的智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祥于克里特岛的爱琴文明,此时期已经出现了宫殿和城邦,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中国的最早的文明开始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夏王朝的建立。因此由人类产生到文明产生,三个地区所用时间大致相同。轴心时代为公元前500年左右,由此可见,三个古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的时间大体相同,这解释了三个地区在进入轴心时代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的缘由。轴心时代时期,在古希腊、古印度、中国这三个文明区已经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农民的耕地能力增加,在中国和印度还有了牛耕的出现,水利设施也有所提高。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农业已经成为其主要产业,古希腊地区随着梯田的改造、排水灌溉的进步和使用粪肥,农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的发展解决了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使得有一部分人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这就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分工,这为轴心时代知识阶层即先贤们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得他们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来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并以传授知识收取学费为生。正如孔子和苏格拉底,不用种地也能靠收取学费生存。倘若在农业不发达的原始社会,连吃饱穿暖都是问题,思想的发展更是无稽之谈。农业的发展还带来了是商品交换的繁盛,工商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古希腊地区凭借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拥有地中海这条海上航线和众多优良港口,对外贸易十分发达,使得古希腊各个城邦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的工商业空前的繁荣,商人阶级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背景,如齐国的都城临淄,如古文中描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彀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热闹之景可见一斑,此外还有楚国的都城郢、秦国都城咸阳等。在古印度书籍《佛本生经》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商队和城市的描述。城市的产生为知识阶层的聚集提供了场所,贸易的往来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使得轴心时代的文化具有了多元、融合的特点,同时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使得人类的视野更开阔,对问题的思考也更深入全面。

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产生了富人,他们的生存需求满足后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部分人拥有大量财富,却不能拥有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因此他们就利用现有的各种方式去争取,战争是其中最为普遍的方式,这就使得朝代不断的更迭。从政治局面上来看,在轴心时代,古印度、古希腊和中国三个地区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社会格局较为动荡,有利于不同文化学说的出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发展使得井田制崩溃、分封制瓦解,引发了群雄并立,列国纷争,礼崩乐坏。在同时期的希腊,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为了更好的发展工商业,商人们发动了大殖民运动,引起了社会巨大变革。在印度,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下等级的人民通过努力经营获得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开始反抗上层等级。在政治局势方面,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的十六大国之说。尽管十六国之名在不同文献中有些许差异,被质疑为种族分部的旧说而不是印度政治区划的准确描述。仅记载的十六国来说,除犍陀罗、剑浮沙、婆磋、阿般提和阿湿波外,其余均在恒河流域。其中,阿般提、摩揭陀、跋祗与居萨罗是势力较大的四个国家。政治形式与同时期中国的春秋五霸极为相似,这些国家王族之间互相联姻而又相互倾轧,形成了争民掠地、战争频仍的列国割据局面。这三个国家中人民对于权利的渴望愈演愈烈,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动荡,社会动荡使得人民在现实社会中找寻不到安宁,而为了寻找制衡动荡的力量,古人只有向内求索,在精神领域找寻一种安宁和谐。有志之士渴望建立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秩序,例如在中国,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謂大同。”孔孟对于“大同社会”的追求和希冀使他们对于这种社会动荡的精神制衡。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希望能出现可以达到稳定的理想国。印度佛教的出现同样是为了能摆脱已经腐朽的种姓制度,恢复最初稳定平和的状态。社会越是动荡,在精神领域上追求和平、人性的思想文化表现就越是剧烈,成就也就越显著。精神层面的成就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密不可分的,没有如此纷乱政治背景,宽松的文化环境,便不会形成当时的精神文化高峰。

由经济发展引发的当时国家政体、等级制度、文化信仰、平民力量、学术环境和战争等的变化都是当时全球精神觉醒的子因素之一。根据朝代周期律每个新的政权大概有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时间,之后便开始有所衰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在的时期恰是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时期,在希波战争后雅典就开始走向衰亡,公元前405年,雅典海军被全歼。次年,雅典向斯巴达投降,斯巴达成了希腊的新霸主。斯巴达的霸权也未能长久,希腊城邦陷入混战之中。中国和古印度也同样处在王朝的衰败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周王室衰微,名存实亡,群雄纷争。公元前6—4世纪,据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献记载古印度当时诸邦林列而无统一国家,所以人们又称这时为“列国时代”。社会的动荡的危机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关注个人和个人面临的选择,大体为两种方向,一是社会解体了我活着的意义在哪里,是当下还是死后?二是我的个人意义要如何实现,借助外力还是依靠自身?古希腊的求知型、哲学、理性文明强调活着的意义在当下和借助外力实现意义,即自然力;中华的伦理文明强调活着的意义当下并且要依靠自身才能实现;而佛教、印度教的解脱型文明则强调活着的意义在来生并且要依靠个体自身才能实现。而且王朝的末期政权的腐朽或人们思想的堕落使得一部分先贤开始思考人的本身,开始了心性的探索。连年不断的战争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思想家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并且开始关注死伤者,由此产生了对人的关怀和对人类本身的重视。战争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在当时三大文明都呈现出小邦林立的情况,统治阶层懂得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去争取更多的支持,他们更错过拉拢知识分子的机会。这就在当时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思想家们的思考和创造。据印度佛经记载,佛祖带领众弟子在16国传经布道之时,均受到了各国君主的礼遇。在希腊,学者们可以自由讲学,游历于地中海各国,尽管一些统治者在邦内独裁,但对于外邦人却十分客气。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思想家更是各个国君争相交往的对象,更有养士的制度,主张发展学术,稷下学宫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在轴心时代之前,此三个地区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精神文化积累,正在伺机喷涌而出。中国文明在“轴心时代”之前,己有夏商周的丰厚积累。同样以色列先知和希腊哲学家对于古希腊地区文明的鼎盛也是居功至伟。佛陀的顿悟也是在古印度地区雅利安人建立的吠陀文明和迦毗罗卫国的本土文明上发展而来的。

以上浅析了轴心时代产生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在同一时代不是“巧合”而是有某种必然原因。

猜你喜欢
古印度必然性古希腊
古印度家庭法的宗教基础研究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古印度须弥山世界中的末世论思想探讨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吐蕃时期古印度因明文献初析——以敦煌藏文残卷P.T.0123为例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
古印度主要哲学经典中的“我”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