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年例的变化对当地民众精神生活的影响

2018-05-04 08:40林萍珠陈美霖张怡静
青年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精神生活民俗

林萍珠 陈美霖 张怡静

摘要:近年来,年例宗教仪式减少,筹办宴席等社交活动比祭祀等宗教活动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随着年例发生的这些变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民众宗教信仰逐步弱化,社交娱乐需求上升;宗族观点淡化,乡土情结强化了;年例中丰富的民间艺术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关键词:年例;民俗;精神生活

“年例”是盛行于广东茂名民间的一个集敬神、酬神、祭祀、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在粤西一带,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近年来,年例宗教仪式减少,筹办宴席等社交活动比祭祀等宗教活动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重视。年例的这些变化对当地民众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

一、宗教信仰逐步弱化,社交娱乐需求增强

(一)年例早期集中在宗教仪式和活动,举办的宗教活动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文化

从年例的历史记载资料来看,年例一开始的目的和活动主要是集中在宗教方面。清嘉庆《茂名县志》卷十七一风俗:“自是至二、三月,里祠设醮。遂奉神沿门逐鬼,谓之‘做年例,列炬张灯,鸣钲击鼓,喧沸若狂,信夫!古礼而近于戏矣。”

这是因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对大自然的理解和驾驭能力都很弱,自然灾害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年例”最大的目的就是敬神,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以讨得神的欢喜,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例对神的崇拜主要是多神崇拜。在年例活动的各路神仙中,既有风、雨、雷、电、水、火,以及财神、灶神、土地神等道教诸神,也有关帝、康王、华光、冼太夫人等地方诸神,不同的地方,供奉的对象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有诸神中的三、四个,体现出多神崇拜的特点。同时,年例的道教色彩是十分浓厚的。“游神”中的“摆宗台”活动表现出道教的特点,这既与道教中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的思想渊源有关,又与道教所倡导的“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教义相符。

茂名市的年例民俗记载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早期宗教活动占主体,有许多的宗教仪式,如摆醮,傩戏,游神祈福等。不同的宗教仪式有其具体的内涵,比如烧纸船,在晚上,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大部分是在零点到三四点之间进行,专人拿着火把,意为将封在纸船中的妖魔鬼怪全部烧死,消灾除害,保境安民。烧船的地点一般在河边,意为烧掉的妖魔鬼怪都被大水冲到海洋里去了,再也不能为害人间,表达了百姓地丑恶和灾难的诅咒和憎恨,对幸福和美好的向往、追求。

(二)在精神生活方面,民众的宗教信仰逐步弱化,社交娱乐需求上升

随着近年来年例的重心从宗教方面逐渐转移到社交方面后,民众的宗教信仰逐渐弱化,具体表现为宗教仪式的减少,宗教习俗的消亡,社交以及娱乐方面的需求不断地扩大至占年例过程中的主要地位。

据笔者调查的茂名的四个村子里面,保留最多的习俗是游神,其余如摆醮,傩戏、过高桥等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也不断简化甚至消失。至于游神,四个村子当中并不是每个村子都保留了游神的习俗,其中两个村子因为村子规模小以及财力不足的情况,在年例期间没有举办游神。而四个村子中,有关宗教的活动主要是由村庙来承担,比如镇西村的大王古庙,登楼村的天后宫等。这些庙里的负责人与村里面的村委会或居委会协同合作,共同设计游神路线,组织人员等。

不同于宗教活动方面,民众在社交方面更显得积极性更强,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宴席来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宴席上的菜式越来越五花八门,种类及其丰富,宴客规模越来越大。第二,人情往来的需要,人脉资源扩展的需求。人们会利用年例这个契机来巩固和扩展人脉,构建强大的人际网络。第三,年例期间人们的消费拉动了茂名市经济的发展。茂名当地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在此期间,人们为了社交需要准备宴席,采集物品等等各种各样的消费大大增长,有力地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鼓励。第四,年例成为外出人员的牵挂。年例是家乡独特的文化,是连结外出人员和家乡,连结亲戚家人之间强大的纽带,因而人们会通过年例来进行维系亲情的社交活动。

二、宗族观念淡化,乡土情结的增强

年例文化在一个社会中所展现的宗族认同和乡土情结是任何一个外来文化都不能替代的。年例,不管是举行一些宗教活动还是社交活动,都是群体活动,它把一个一个的个体,聚合在一起,共同参与这个地域的群體文化,反映了特定族群的心理、价值取向等内涵。

(一)宗族观念的淡化

近年来,年例从宗教方面转移到社会方面,民众的宗族观念慢慢淡化。第一,祭拜的习俗和仪式慢慢减少。有些村子里面并没有共同的宗祠,因而没有共同的同姓祖先,也就没有同姓宗族的祭拜,宗族联系减弱。再加上,现在人们更注重社交,宗教祭祀活动减少。第二,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茂名村子里面求学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人口流动性变大,宗族观念也慢慢减弱,民众的开放性变大。所以,笔者认为宗族观念是淡化的。

(二)乡土情结的增强

年例是当地民众亲友团聚欢聚的盛大节日,从最初的娱神的祭祀活动,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具有强烈社会认同感的文化节日,已经成为了联络亲友感情的纽带。外出工作的人过年时可以不回家,但年例当日,大多会回到家乡共叙乡情。乡土情结一定程度上通过年例这种形式得到增强,体现了一种乡土人情味。

三、年例是民间艺术的大熔炉,众多民间艺术在现代既有发展机遇。又面临挑战

(一)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年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很多的民间艺术,有粤剧、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醒狮表演等,其中特色的民间艺术包括单人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名庙民谷祭拜等。一项特色的民间艺术往往包含着众多的艺术形式。单人木偶戏,涉及众多的演出道具器械,如人头形状的木偶,服饰,木箱木架,小鼓等等,利用了民间说唱、讲故事、艺人协同演奏、唱粤曲等艺术形式表演。这些特色的民间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不同的偶人有不同的极具当地特色的台词,反映了当地的语言文化、民俗文化、乡土心理等;木偶戏分出来的“白戏”和“大传戏”内容涉及了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名庙民谷活动的举行,传播了以冼夫人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显然,年例成为了众多民间艺术的熔炉,汇聚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年例中的民间艺术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年例场域的转移,年例从娱神到娱人,它更多的是从祭祀祈祷,举行宗教仪式到满足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年例在成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化部门和机构更加重视年例过程中的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重视民间艺术如何服务民众,满足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登楼村的“登楼文化广场”建设,使得全村有一个表演和庆祝的集中场地,民间艺术的表演次数变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其次,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普遍增强,民众精神需求的增强,促进了民间艺术规模的变大。如多数村落都会举行的唱大戏规模和次数较之以往都变大了。

(三)年例中的民间艺术同样面临挑战

年例相关的民间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传承人问题。一些民间艺术,如飘色的表演者是需要从小训练起,但是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传承传统的民间艺术;第二,一些特色的民间艺术只分布在特定的区域内,传播范围较小。如单人木偶戏局限于茂南地区,“跳花棚又称‘跳棚舞,是一种表演时戴着面具的傩舞。明朝末年随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玑巷大井头村民迁居化州时传人,流传于化州市官桥镇大塘村委会长尾公、卷塘尾等村。但该舞在其他村庄失传,只有长尾公村将其传承下来。1952年后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中所有服饰、道具与面具均遭销毁。”第三,村落年例期间民间艺术的种类和规模大小跟整个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唱大戏是最普遍的表演形式。多数村落唱大戏的组织者是村委会,筹办经费通过村民“凑份子钱”或者村内经济实力好的“老板们”负责。全村参与集资筹办大戏相对比较稳定,而通过某一部分“老板”出钱筹办不稳定,规模大小不定,有时有些年份也可能不办,民众参与度也不如前一种高。并非所有有年例的村子都会唱大戏,有些规模比较小经济实力不强的村子并不会举行全村性的庆祝活动。

猜你喜欢
精神生活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浅谈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