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政宏 荆福全
摘要:董源是五代南唐时期著名山水画家,所画作品极得山水神气,并开创了江南画派。文章以《夏景山口待渡图》为例从构图、水色、笔法等角度分析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并总结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董源;水墨山水画;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9-01
一、董源及其水墨山水画题材
1.题材的词语描述。题材是人们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景色和故事,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形成了不同的题材类型,如:神话故事题材、现实生活题材、山水、花鸟题材及人物题材等。而狭义的题材指的是美术家取材于生活,将生活素材具体运用在美术作品中,并经过美术家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过程后所呈现的艺术作品。美术作品中内容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客观要素,一个是主观要素。题材的创作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因此,题材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文化现象就具有社会性,是客观的。
2.董源与创作题材。董源是五代南唐画家。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人,自称“江南人。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北方荆浩开创雄伟峻厚北派画风的同时,经济发达、战争较少的南方,画坛呈现的是另一种风貌。五代时期的南方,并非没有动乱,只是政局相对稳定,南唐中主李璨、后主李煜都设立画院,由于皇帝号召,诞生了南派山水的代表人物、后世文人画鼻祖董源,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董源最为后人称道、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画题材。
二、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1.精致的画面构图。构图的定义,在《舌辛海》中解释为“艺术家为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和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画面的构图是对画面情景规划安排的创造,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寄托着画家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构图对画面的内容和主題起着重要的表达作用。构图看似是一种形式化的设计,但构图能够加强画面内容的深刻表达,而且好的构图能够加深主题思想的升华。董源的山水画构图经常采用横向布局,横向布局有利于延伸山水宽广的景色,拓宽观众观画的视眼,使画面中的山水构图更饱满,董源运用水墨淡着色与披麻皴相结合,把江南的群山起伏、水波逐流葱茏苍郁的山水风光表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横向构图的典范。画面构图中特意将在岸边翘首以盼等待渡船的人单独绘画出,构图明显表达了画家的立意与主题,即“夏景山口待渡”。远山的布局是一片土丘,与近处等待渡船的人有了虚实对比,远山若隐若现,在迷蒙雾中拉开了与近处画面的空间,形成虚实相生的画面效果。
2.平静的水色。山水画中的水,具有使画面绵延不绝、波浪起伏的效果。水应该分为多种,有大浪,也有平静的水面,大浪可以使人澎湃激昂,平静的水使人恬静,心情舒畅。画家对水的把控程度不同,所创造出的山水画的效果也不同。董源擅长画大面积的水面,总是将水的平静与颠簸运用的恰到好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画面近处是大片的水面,平静如砥,苍茫之气充满画幅。山之间,是两片浩荡的水面,看似两片其实是一个断续的整体,在坡脚断开处水面连接起来,无波无痕,无粼无纹,似乎们有什么,却让人感到气象万千。我们能感受到画面的清新与鲜亮,仿佛整个水面充满湿润的雾气。
3.潇洒的笔法。披麻皴,如麻披散也。有大披麻、小披麻。大披麻笔大而长,写法连廓兼皴,浓淡墨对一气浑成,淋漓活泼,无一笔滞气。江南画派,基本不勾勒轮廓,山骨隐没,往往用比较柔性、温润的短线条,点子表现丘陵的阴阳明暗。在《夏景山口待渡图》中,董源作为江南画派的代表,运用雨点皴、短披皴演变成长披麻皴、荷叶皴,以杂树灌木为主,多平沙浅渚,十分秀美。占据画面核心的是连绵起伏的大片群山,没有高峰、低谷、流泉,只有秃秃、平平的一片山岭。
三、董源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画家选取客观事物之精髓,融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采用艺术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虚与实的和谐统一,也理想和现实的巧妙结合。综上所述,董源山水画的重要基本价值之一,就是以技法表现服从自然结构,固而不显造作之笔,生动自然。学习前人,师法自然,在面向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这就是董源山水画给我们的启示。由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文人画在精神上的偶像是王维,而它在山水技法和笔墨意境上的源头则是董源。董源的山水画受到了米芾等人的推崇,他们深为董源率真的笔法所折服,水墨技法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源创造了江南山水画的风格,他没有王维那样的出身和文才,却继承和发展了王维的水墨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中,董源以点线攒簇构成墨韵,再用留白相映衬以构成阴阳对比变化的山水画表现手法,可谓是水墨山水画的典范。董源的水墨山水画是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构图处处将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将人寄情于山水的情感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