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2018-05-04 07:14:48李源菁孙冰洁张海艳赵楠许宝麟
首都公共卫生 2018年1期
关键词:东城区感染性病原

李源菁 孙冰洁 张海艳 赵楠 许宝麟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肠道传染病的总称。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居北京市法定丙类传染病报告首位,病例数占丙类传染病的53.82%[1]。细菌是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导致死亡[2]。为进一步了解北京市东城区2016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状况,选取当年4-10月肠道门诊监测点的腹泻病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为预防控制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病例资料来源于“北京市肠道门诊早期监测预警系统”2016年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基本信息系统”2016年数据;病原学资料来源于2016年东城区肠道多病原监测数据资料。

1.2 研究对象 以呕吐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凡24 h内腹泻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排除已服用抗生素或不恰当服用化学物质等导致的腹泻病例。

1.3 研究方法 监测点设置与工作实施情况如下:设定辖区内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医院、北京市隆福医院和北京市东城区第六医院为监测点。按《北京市肠道传染病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肠道病原检测在肠道门诊开诊期间(4-10月),每月至少采集40份腹泻病例新鲜粪便样本,进行志贺菌、沙门菌、5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HEC、EAEC、EPEC、ETEC、EIEC)、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标本采集均衡分布,避免集中采样。标本使用Cary-Blair运送管运送,低温保存,48 h内运送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验人员经过统一培训,血清学分型试剂统一配发。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率和构成比被用于对资料的统计学描述。组间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16年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共报告2 826例,总人口数为1 019 152人,发病率为277.29/10万,均为散发病例,无死亡病例。与2015年东城区发病2 128例,发病率为193.09/10万的水平相比,发病率总体上升了84.2/10万。

2.2 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2.2.1 人群分布:报告病例中男性1 436例,发病率为290.99/10万(1 436/493 495);女性1 390例,发病率为264.43/10万(1 390/525 657),男女发病比为1.03∶1,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发病率为279.22/10万,占病例总数的35.95%(1 016/2 826),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0~1岁组,其次为60~70岁组(表1)。报告病例职业分布居前5位的依次为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员、商业服务、散居儿童和家务及待业人员,占总病例数的78.73%(2 225/2 826),与2015年报告病例的职业分布(居前5位的散居儿童、离退人员、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和学生)相比有所改变。

表1 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年龄分布

2.2.2 时间分布: 2016年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呈明显季节分布特征,报告病例数随月份的增加而增长,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和8月,占全年报告病例数的37.30%(1 054/2 826),随后逐月下降。

2.2.3 地区分布: 东城区管辖17个街道,2016年均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永定门外(398例)、东花市(313例)、东华门(296例)、崇文门外(264例)和龙潭街道(220例),占病例总数的52.72%。

2.3 病原学监测结果 2016年肠道多病原菌监测共采集腹泻患者大便标本324件,检出致病菌3种68株,阳性检出率为20.99%;其中副溶血弧菌占23.53%(16株),致泻性大肠杆菌占63.24%(43株),沙门菌占13.24%(9株),志贺菌和霍乱弧菌检出率为0(表2)。肠道多病原菌检出高峰在8月(22株)。

表2 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腹泻患者肠道细菌多病原菌检出情况(n=324)

3 讨论

3.1 2016年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报告发病数居辖区丙类传染病报告首位,与北京市丙类传染病报告中的结果一致[1]。东城区发病人群年龄也与北京市流行特点相同[3],可能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习惯导致暴露机会较多有密切关系,提示应加大健康宣传力度,降低发病风险。1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是感染性腹泻的高发人群,这与广东、河南、甘肃3省12个县区人群的入户调查结果一致[4]。60~70岁年龄组和80岁~年龄组发病率相对较高,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四位,且居报告病例职业分布首位的是离退人员,这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提示应将老年人纳入疫情防控重点人群。

3.2 2016年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和8月,符合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3]。从发病地区特征分析,病例现住址以南城为主,可能与该地区流动人口密集、居住环境较差、卫生防病意识不强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加强流动人口聚集地区肠道传染病防控力度,优化各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建设,完善腹泻疾病监测,进一步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保障居民健康,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对感染性腹泻的预防至关重要。

3.3 病原学检测结果有助于了解和掌握腹泻病原谱的构成及变化情况,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5]。2016年东城区其他感染性腹泻主要致病病原体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五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ETEC和EAEC检出率较高,ETEC通过水和食物传播,感染人类肠道的小肠引起腹泻。与文献报道相比,主要致病病原体发生了变化,既往监测结果提示,北京市细菌性感染性腹泻位于前两位的致病病原体是志贺菌和副溶血性弧菌[6]。这可能与人群免疫力降低、个人饮食习惯改变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加强主动监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史芸萍,李刚.2015年北京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首都公共卫生,2016,10(2):63 -64

[2]周丽敏,王斌,梁赢,等.2010-2011年北京市大兴区感染性腹泻监测[J].首都公共卫生,2013,7(3):124-126

[3]高建华,黄若刚.2004-2012年北京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28(7):549 -552.

[4]张静,刘民.广东、河南、甘肃省12县区腹泻病例就诊模式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8,29(10):989 -993.

[5]刘元,李国华,张秋香,等.感染性腹泻151例病原监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5):410-412.

[6]黄芳,邓瑛,曲梅,等.2010年北京市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监测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9):820-824.

猜你喜欢
东城区感染性病原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23 05:38:29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4:40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传染病信息(2022年6期)2023-01-12 08:59:04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感染性肺炎如何选药治疗
小儿咳嗽也要提防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眼睛也会感染性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0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