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日报社,安徽 铜陵 244000)
地市党报副刊作为城市的一扇文化窗口,近些年来,从内容总体来看,呈现出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严重、高端内容稀缺的态势。以刊发本地作者稿件为主的地市党报副刊,因作者文化水平不同,驾驭文字的能力、对生活的感悟、思考问题的高度不一样,文章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有少数的抄袭模仿、稿件内容雷同的情况。地市党报副刊如何引导社会文化潮流,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考验着地市党报副刊编辑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更是作为副刊把关人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城市党报副刊应立足本土、继承传统,以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凝聚城市精神为己任,始终保持副刊特有的文化品位。
笔者所在的城市,有一个美丽的自然湖泊——天井湖,安徽省原政协主席,已故著名书法家、诗人张凯帆曾这样歌咏道:“绕堤杨柳万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风光皆画卷,铜陵未必逊姑苏。”“天井湖”也是《铜陵日报》的副刊名。《天井湖》副刊作为《铜陵日报》的文学原创版面,一直坚持维护传统文化的特点,保持着纯文学的内容。
重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民族文化积淀,也是副刊出彩出色的一个重要途径。铜陵以其丰富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世上冠以“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的美誉。怀着建设城市主流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竭尽全力将《天井湖》副刊也当作一方“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冶炼场,让广大读者由此找到城市灵魂的支点和血液中澎湃的激情。2009年我们推出《铜都讲坛》栏目并一直延续至今,由副刊部主任担任专栏评论员,对铜陵市黄庭坚第26世孙黄百新等铜陵地方文史专家讲述的《黄庭坚与铜陵》《李白与铜陵》《铜都铜官三千年》《千古兴衰说大通》《铜陵方言》等系列讲座撰写评论,《桐竹:让陈翥的孤独放出光芒》《喜悦的聆听》《故事重述中现实企盼》等评论还获得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铜奖和安徽省报纸副刊一等奖和安徽新闻奖二等奖。一年多的评赏互动,让人们有一种重新发现铜陵的欣喜,犹如汇聚一条条溪水的栏目,而今已演变成一条深沉的河流。
《天井湖》副刊近些年在保持传统副刊文化品格的同时,不断开拓视野,在好看实用上下功夫,增设了《家园情》《市井坊》《生活秀》《过眼录》等增强服务、娱乐功能的栏目,在刊发散文、小说、诗歌、杂谈等传统四大件外,将副刊内容从注重文学、文艺扩展到影视、时尚、旅游、家庭、情感、收藏等等,为副刊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抓住读者关心的热门话题,反映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社会的宽广度上彰显副刊独有的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副刊的编辑与创作也要加强策划,以提升文学的新闻性。
对热点新闻适时延伸与有益补充,无疑是副刊提升引导力、做到“副刊不副”的最有力证明。2016年7月份,“疯狂的梅雨”肆虐江淮大地,铜陵市的枞阳县浸泡在一片汪洋中。我们及时联系副刊骨干作者奔赴抗洪一线,现场感受体验抗洪救灾保卫家园的动人情景,分期刊发了诗歌《洪峰上的颂歌》等,小小说《不安静的夜》等,散文《移动的大堤》等点燃读者激情的作品。2016年奥运会期间,我们及时关注与铜陵有关联的皖籍运动员情况,在获知由铜陵教练执教过的安徽姑娘孟苏平赢得女子75公斤以上举重冠军时,我们立即约请作者写就《奥运冠军的铜陵缘》……在大新闻、大事件的背后,让广大的读者总能听到副刊人敏感的心跳,总能读到副刊谱写的雄浑篇章。
像井塔一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为满怀梦想的普通人造像,始终是《天井湖》文艺副刊赢得读者的一张王牌。以铜立身扬名的铜陵,近年来确立了以铜产业为基础,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的绿色发展思路。2015年《天井湖》副刊推出《出彩铜陵人》专栏,用报告文学、纪实散文的体裁,在我们的副刊版面塑造了具有开拓创新铜都精神的青铜人物雕像。我们走进长江中心的一座荒岛,采写了一个放弃全部产业投资近千万实现自己“做舌尖上安全的践行者,做有机农业的探索者”人生梦想的退役军人,报告文学《“那时候”天是蓝的》里主人公命名的“永兴岛”和“那时候”品牌,在让读者对这位深怀担当道义、兼济天下、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主人公肃然起敬的同时,满怀温暖与感动;我们走进乡村,采写一个普通农民用毕生积蓄创办“乡村文化棚”的故事,纪实散文《乡宽野阔文化远》的人物,既有朴素而本色的生活,又有卓尔不群的先进特质,无疑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我们还走进一群90后年轻人创办的影视工作室,讲述了一群满怀青春理想的大学生追逐梦想的故事——《带你追梦带你飞》……这些作品的创作与编辑,获得广泛的社会好评。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报业竞争的展开,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经过百年衍变发展之后,正在开始发生分化、裂变与扩展,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借力新媒体,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秉承一贯坚守的立场和炽热的职业情怀,我们在《天井湖》副刊的编辑与创作上,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在借力社会资源,借助新媒体,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交流互动等方面做了许多切实有效的行动,保持并进一步扩展了《天井湖》副刊的影响力。
借助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我们与市作协、厂矿、供水、供电等各类文学社团建立了长期亲密合作关系。2015年金秋,又与铜陵市作协共同开展作家走基层活动,十多名作家走进铜陵有色集团冬瓜山铜矿,亲身感受千米竖井下热力迸射的采掘现场,回来后,我们在《天井湖》副刊用一个整版刊发了诗歌、散文、微型报告文学以及摄影、速写等作品;2016年3月,铜陵区域调整后,我们又与铜陵市作协联手开展了《铜陵枞阳文化融合》论坛,并组织20多位作家深入枞阳县浮山摩天崖石刻、“桐城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遗迹、方以智墓园等名胜古迹,开展“春和文山”文学采风并在《天井湖》副刊专版推出采风作品。
报网融合发力,点评精品佳作。我们在铜陵新闻网设置《城市笔记》《城市影像》版块,不仅及时刊发《天井湖》副刊的作品,而且也将之作为《天井湖》副刊的一个选稿基地,指定副刊部编辑经常对所选所发的副刊文学与摄影作品发帖点评以聚集人气,每年至少两次开展户外采风、室内沙龙等交流活动。此外,我们还在官方微信上开设“指尖美文”栏目,择优刊发《天井湖》上的诗歌散文并配上音乐图片,深受网友读者的好评。
开展主题征文专栏,吸引读者眼球。近些年来,我们每年都根据社会热点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如,《建市60周年·城市记忆》征文、《民生故事》征文,《我的梦》征文等,每次征文活动结束,我们都请获奖作者欢聚一堂畅谈创作经历与感受,分享创作经验与心得;我们还适时抓住可资利用的话题在版面开设专题栏目。2014年盛夏时节,我们以铜陵市书画爱好者发现董其昌一幅《铜官山色图》为由,在一家酒企资助下,《天井湖》开设《铜都古酿鉴证铜官山色》专栏,鼓励读者就此文化雅事见仁见智发表看法。该栏目共刊发稿件15篇,激起广泛的社会反响,很多读者打电话或发邮件给副刊部,称这一创意文化品位高,可读性强,是酷暑季节的一曲清新雅韵。
作为地市党报副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地方文艺发展,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根深蒂固的乡愁,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信仰,脚踏实地勤勉劳作的铜陵本土草根故事……将永远是《天井湖》努力抒写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