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柏拉图法律思想的转变

2018-05-04 12:43史彤彪
山东社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体理想国苏格拉底

史彤彪

(中国人民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872)

柏拉图(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同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并称“西方三圣贤”。他一生著述丰富,内容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学科,其政治法律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中。在柏拉图的一生中,他的政治法律思想发生了较大转变。在《理想国》中,他提倡“哲学王”的统治,对法律的作用持消极态度;在晚年撰写的《法律篇》中,柏拉图虽然仍认为“哲学王”统治是“最优方案”,但意识到在现实中难以达到,转而求其“次优方案”——国家该由法律来维持和治理。柏拉图晚年对自己思想的修正见下表:

柏拉图晚年对自己思想的修正

柏拉图晚年政治法律思想转变的本质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1)从理论主旨上看,《理想国》主要是要确立人类政治活动的终极根据,《法律篇》则是对现实政治活动规范的探求。(2)从思维方式上看,《理想国》主要运用从理想到现实,现实屈从于理想的思维方式;《法律篇》则着眼于理想与现实的互动,主要采用理想与现实相结合、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3)从理论形态上看,《理想国》表现为一种“理想性政治哲学”,而《法律篇》则是一种更具现实合理性的“现实性政治哲学”。*孙经国:《柏拉图政治思想演变的内容、原因及本质》,《黄海学术论坛》第22辑,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3页、第6-8页。

目前,学界对柏拉图法律思想的转折已经达成共识,但在其思想转折原因方面则着墨不多,这大大阻碍了我们对柏拉图思想从“哲学王”统治到法治转变的深刻认识。为此,笔者尝试对柏拉图法律思想转折的原因和历程作出相应分析,以期对相关学术研究空白加以弥补。

一、苏格拉底被处死

柏拉图最初想成为一位刻画人间悲喜剧的作家,但他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后就转到了哲学道路上,并且终其一生。*柏拉图的人生第一要事就是结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拥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比如诗学和政治学;而苏格拉底引导他成为终生的思想者,多个领域的智者。[美]克里夫顿·费迪曼、约翰·S.梅杰:《一生的读书计划》,马骏娥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页。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名学生很快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个没有举手的学生:“难道你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大声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名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比欺骗更有害的是盲从。盲从的人,自己只是一具躯壳,当他们以别人为方向一拥而上时,结果往往步入盲从的泥潭,走进人生的死胡同。张前:《唯有柏拉图没举手》,《特别关注》2014年第1期。在柏拉图心中,苏格拉底是“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最智慧、最公正、最杰出的人”*[美]麦克·哈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赵梅等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成了后来世世代代哲学家的典型。”[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88页。“他是那个时代中最出色、最智慧、最正直的人。”[英]麦德森·皮里:《大哲学家——现代思想的缔造者》,马亭亭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 “美德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有美德。最高、最大的美德是政治美德。”苏格拉底的信条,对柏拉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404年,柏拉图的舅舅克里底亚和他人在雅典建立起“三十僭主”政权(暴君统治)。克里底亚邀请他加盟,柏拉图抱着真正干一番事业的美好愿望参与其中,对政治进行了近距离观察。他亲眼目睹了克里底亚不按法律程序办事的作风。当时,“克里底亚的理性已经完全迷失”*向培风:《智慧人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加上苏格拉底又受到克里底亚毫无根据的讽刺挖苦*舅舅看不惯柏拉图言行的“迂腐可笑”,反对柏拉图与苏格拉底交往。他对外甥说,自己在青年时期跟苏格拉底是好朋友,因为苏格拉底太认死理、不讲情面,骂他是“猪”,俩人才断绝往来的。克里底亚命令苏格拉底去逮捕流亡在外的勒翁,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并指责这是非法行为。克里底亚指着苏格拉底的鼻子骂道:“老朽,小心你的狗命。”当时,柏拉图正好在场,他忽地站起来,将一堆文件呼地扔在舅舅面前,以示对他粗暴言行的抗议。向培风:《智慧人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柏拉图彻底失望,只好请辞。短暂的从政经历给柏拉图上了痛楚的一课。

克里底亚不久死于镇压,雅典又恢复了民主政权。柏拉图看到城邦慢慢趋于安定,又跃跃欲试,想再次从政。就在此时,发生了苏格拉底被审判一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传播异端邪说毒害青年,法庭对他判以极刑。苏格拉底作为“世上最正直的人”,竟被处死,这对柏拉图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

当时雅典局势混乱,私人互相报复,到处械斗。总的说来,东山再起的民主政权,还算比较温和;可是,一些有势力的坏人诬告苏格拉底以渎神之罪,陪审团竟处以极刑……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要找到新的人才,简直难于登天。况且法规旧典,在雅典已多散失。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四顾,莫知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转引自[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译者引言i、ii。关于此事,还可参见《柏拉图书信》第七,《国外政治学》1984年第2期。

二、三上西西里的悲惨遭遇

苏格拉底去世后,柏拉图为了免遭迫害,离开雅典外出游历,到外地寻求智慧。在长达12年(前399—前387)的游历中,他到过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等地,拜访了许多名人。其中,西西里的经历让他终生不忘。

初访西西里是在柏拉图结束自己旅程的那一年(前387年)。在西西里,柏拉图受到好友狄翁(比柏拉图小20岁)的热情接待,并被盛邀到叙拉古国王狄奥尼修一世的宫廷中辅佐执政。*狄翁热切邀请柏拉图到宫廷去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告诉柏拉图,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狄奥尼修本人正在寻求贤才,帮助自己制定政策法律;二来有他的照应(狄翁是狄奥尼修的小舅子);三是可以利用狄奥尼修的名望及其平台,在政治上干出一番事业来。向培风:《智慧人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柏拉图欣然前往,但他和国王的相处并不愉快。柏拉图奉行“道德是治国之本”,与国王武力征伐、敛取钱财的作风水火不容,时间一长,他们之间冲突不断。国王要处死柏拉图,关键时刻狄翁出手相救柏拉图才得以幸免。狄奥尼修一世将柏拉图交给来访的斯巴达大使处理。斯巴达和雅典是死对头,国王实想借刀杀人。结果,斯巴达大使并未处死柏拉图,而将其带到埃癸那岛,交给当地人处置。埃癸那人和雅典人也有世仇,对于踏上此地的雅典人要么处死,要么卖为奴隶。站在被告席上的柏拉图,坚毅无畏,法官和旁听者竟被打动,决定不处死柏拉图,而将他拉到奴隶市场上拍卖。拍卖以5块钱起价,柏拉图的朋友安里凯里恰巧路过,以高价(20块钱)将其买下。

回到雅典,柏拉图决定创立学园,培养兼具政治智慧和哲学智慧的复合人才。有朋友欣然拿出自己的一半财产,为柏拉图买下近郊一地——阿卡德牧(另译为“阿卡德米”)。“柏拉图想在这个优美的环境里探讨世界上最深刻的哲学,培养世界上最睿智的头脑,去操纵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治。”*向培风:《智慧人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学园建成后,校门口挂有一警示牌:“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学园教授几何、数学、天文学、音程学四门核心课程,另外还设立了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宇宙学等相关学科,让学生们广泛涉猎自然科学知识。柏拉图的意图很超前,他认为只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结出哲学的硕果。

在学园,柏拉图一边讲授学问,一边积极安排学生到各地实践,鼓励他们大胆用哲学指导政治,其中亚里士多德就被派去为斯塔吉拉为的城邦制订法律。第二年,学园声名鹊起,政客、学者纷纷来访求教政治、法律问题。马其顿国王佩尔狄卡斯来信请柏拉图去当执政顾问,他派得意弟子欧佛莱欧斯前往。在几何和哲学的影响下,国王的野心消失了,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就在此时,《理想国》完成了。这是哲学家的宣言书,也是哲人政治家所描绘的治国理念。在柏拉图的计划纲要里,教育制度占据最突出的位置,他提出应严格按照四个阶段来完成哲学王形象的塑造。

柏拉图设计的哲学王培养选拔流程 *相关内容参见[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05-310页。

④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让他们可以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还必须让他们在这些公务中接受考验,看 他们是否能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不移,或者,看他们是否会畏缩、出轨。[古希腊]柏拉图: 《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 年 版,第309 页。

在柏拉图看来,一个最理想的国家就是“哲学王”统治的国家。既然知识(智慧)是国家的最高美德,而它又为哲学家所专有,那么,一个最符合正义的国家就只能由哲学家来统治。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谈瀛,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已。……除了这个办法之外,其他的办法是不可能给个人给公众以幸福的。*[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4-215页。

那么,何为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凡是酷爱各种知识,求之不厌而永不自足者,当称之为哲学家。哲学家的特点是:爱好永远不变,爱真理,以求知识为快乐,大度,不畏死,有良好的记忆力,不偏不倚的节制等。总之,作为治理国家的哲学王,必须具有这样的天性,“即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0页。。哲学王必须为智慧而求知识,以知识和智慧服众和治理国家,而不能只提供“意见”,因为“意见就是知识和无知两者之间的东西”*[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4页。。哲学王更不能以搞权术为要务。

哲学家当上国王后,“他们将要求把所有十岁以上的有公民身份的孩子送到乡下去,他们把这些孩子接受过来,改变他们从父母那里受到的生活方式影响,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培养他们成人。这是我们所述及的国家和制度藉以建立起来,得到繁荣昌盛,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的途径”*[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0页。。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已然成形,只等时机到来。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完成《理想国》手稿后两个月,狄翁来信:狄奥尼修一世已死,新国王狄奥尼修二世是块可造之材,并且对哲学一腔热情,恳切盼望柏拉图回来联手培育出一位政治新秀,由此造福人民。*狄奥尼修在统治近40年、使自己的国家变得繁荣强盛后去世了,权力落入儿子小狄奥尼修手中。这位年轻人还不足20岁,很自然地转向父亲最信任的顾问们(特别是狄翁)寻求帮助。这正是师从柏拉图的狄翁期待已久的时刻。他立即写信给柏拉图,催促其前往西西里岛培养新统治者。狄翁写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这种境况能够出现简直是上天的恩赐,我们还能期待有比这更好的机会吗?”[美]詹姆斯·米勒:《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李婷婷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43-44页。狄翁显得信心十足*除了狄奥尼修二世聪颖之外,狄翁觉得还有靠谱的关系。论起来,狄翁是新国王的舅舅兼连襟。狄奥尼修二世是先王狄奥尼修一世与妻子所生,而一世后来又娶了狄翁的姐姐并生下二男二女。从这一层关系看,狄奥尼修二世是狄翁的外甥。连襟是怎么来的呢?狄翁的姐姐生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狄翁,另一个嫁给了狄奥尼修二世。这两层关系,让狄翁觉得他和柏拉图往后同狄奥尼修二世打起交道来应该顺当得多。,柏拉图也顿觉热血沸腾!*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回忆说,他的这位老朋友和弟子(狄翁)还“提到意大利和西西里已经处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提到他在这个政府中所处的有影响的地位,而小狄奥尼修还很年轻,对哲学和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还有,他自己的侄子和其他亲戚也会很容易地被说服接受我一直在宣传的学说和生活方式,这些人同样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赢得小狄奥尼修。因此,现在正是我们充满信心期望同一个人既是哲学家又是大城邦统治者的时刻了”。“如果想要实现我在法律和政治方面的理想,现在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试验机会。我只需要成功地说服一个人,就能获得我梦寐以求的一切良善。”柏拉图下的赌注不能更大了:“如果在(小狄奥尼修)的政府中实现了哲学与权力的真正结盟,这将是给希腊和野蛮人做出的一个杰出示范。”[美]詹姆斯·米勒:《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李婷婷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44页。于是,60岁高龄的柏拉图二访西西里。

刚开始,柏拉图与狄奥尼修二世相处融洽。“二世每天早朝之间,就安排和柏拉图讨论哲学、数学问题,处理完政务之后,二世又请柏拉图批阅自己的作品,他们常常是迎着朝阳谈理性,西送夕阳侃人生,哲学之光在强国之邦愈来愈明亮。”*向培风:《智慧人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然而,好景不长,狄翁因被人诬陷有阴谋篡夺王位之心而威信大跌,年轻的国王也开始对大谈哲学立国之道的柏拉图日渐冷淡。最后,狄奥尼修二世下令放逐狄翁,软禁柏拉图。经过他人调解,柏拉图才获自由,但须满足狄奥尼修二世的一个条件——等他把和迦太基的仗打完了,柏拉图还必须回到叙拉古,“毕竟你仍然是我的老师呀!”

柏拉图回到学园,重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不久,战争结束,狄奥尼修二世来信邀请,尽管弟子们极力反对,66岁的柏拉图还是决定三访西西里。这次,柏拉图不再对年轻的国王抱有殷切期望,狄奥尼修二世也厌弃了哲学。他借故将柏拉图赶出城堡,叫他暂住别家。身感危险的柏拉图,在友人的斡旋下,终于脱离叙拉古回到雅典。

狄翁后来东山再起,起兵将狄奥尼修二世打败。在获取政权后,狄翁因内部权力斗争被刺杀(公元前354年)。噩耗传来,73岁的柏拉图如雷轰顶,所遭受的打击和痛苦比当年老师苏格拉底之死还要大。狄翁不仅是他的朋友,而且两人拥有同样的梦想、共同的奋斗情谊,甚至在柏拉图眼里狄翁就是未来的“哲学王”!*狄翁来自西西里岛最富有的家族之一,继承的财产在整个希腊语世界都排得上号。与柏拉图的会面改变了狄翁的一生。柏拉图在《第七封信》中写道:“我把我关于人类理想的学说告诉他,鼓励他努力实践……他学什么都快,特别是我和他谈话时教给他的那些,他比我遇到的其他年轻人更加迅速、更加热情地接受了它,并且决心毕生过一种与大多数意大利和西西里人不同的生活,把美德看得比享乐和奢侈更重要。”狄翁常去雅典,并为自己“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在学园里学习如何克服愤怒、嫉妒和敌对精神”而感到骄傲。他很可能吸收了《高尔吉亚篇》中这一有悖常理的观点:只有哲学家才是真正的政治家。他明确地将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实践:戒除了他这个阶层常见的恶行,表现出夸张的正直。在实施独裁一年多之后,狄翁遭到刺杀。他试图建立一个柏拉图理想国的笨拙尝试,使自己的城邦陷入了一场延续数年的血腥屠杀。[美]詹姆斯·米勒:《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李婷婷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33-34页、第43页、第48页。柏拉图痛苦到了极点,理想之火一下子变得暗淡了。

我们关于国家和政治制度的那些意见并非全部空想;它的实现虽然困难,但还是可能的,只要路子走得对,像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他们把今人的认为一切光荣的事情都看作是下贱的无价值的,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作最重要的和最必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城邦走上轨道。*[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10页。

柏拉图有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但现实阻力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和承受能力。三次西西里之行,柏拉图看到了太多的人间罪恶,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哲学的连遭践踏,都迫使他承认残酷的事实——大半辈子用汗水浇灌的试验田,至今颗粒无收;寻来觅去,没有哪个国王能真正懂得哲学的魅力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哲学家当国王的那一天,今生看不到了!

三、晚年的思想转变

晚年的柏拉图,仍没停下思考的脚步,他要为人类留下能够凭靠和实现的东西。*《理想国》的一些解读者宣称,柏拉图之所以写了《理想国》,是因为他相信理想国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他们通常把这部著作的政治结论视为乌托邦空想家的产物。其他一些解读者则把注意力集中在柏拉图的悲剧性眼光——据信合乎理想的城邦将不可避免地衰落,认为他的这一著作并不是现实社会的蓝图。他们认为,《理想国》设立了一项可以用来评价现实世界中的政府的标准,设立了一个舞台,用来缩小“政治想像所把握到的可能性与政治存在的现实性之间的鸿沟”。这种视角表明,虽然理论可能永远不会在实践中完全实现,但它能够在形成有关政府的疑问时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来,《理想国》并未向我们提供答案,而是以真正苏格拉底式的风格,带领我们认识人们在寻求正义时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不用政治哲学家的全面视角来评判和更新遇到麻烦的政府,那我们还能运用何种更加有效的尺度?因此,《理想国》不仅是柏拉图对智者的回应,而且是所有时代都将面对的终极政治疑问。[美]唐纳德·坦嫩鲍姆、戴维·舒尔茨:《观念的发明者》,叶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在《政治家》中,柏拉图细致地考察了无法律统治的正确性这一问题。他把人治比作精细之艺,而将依法治理视为粗糙的方法,前者最纯美但基本无法实现,后者有缺陷但却最真实。“在某种意义上,立法(技艺)属于王者之(技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最好的却不是法治,而是人治——有智慧的国王的统治。”“因为法律从来不曾有能力来准确理解什么对所有人同时是最好与最正义的,也没有能力来施予他们最好的东西,因为人的差异性、人的行动的差异性以及人事的变易性,不承认任何技艺能对一切事物作一简单而永恒之断言。”*[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5页。

柏拉图认为法律虽然并非是最正确的,但必须要有立法。他以“异邦人”的身份,拿当时城邦流行的集体训练为例进行分析。对于指导人们进行训练的专业人员来说,不可能有机会逐一仔细而准确地了解每一个体的详情,为每一个人量身定做适合于他本人的计划,但又相信必须用一种较为粗糙的方式(这是为最大部分的及大多数人的),作出有利于身体的安排。“正是这个原因,他们将训练同等地指派给一群人,让他们一起开始,一起结束,无论是赛跑、摔跤,还是其他的身体训练。”*[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6页。

那末,我们相信立法者也是如此,他监管着牧群中的正义,由于他集体性地给予所有人以规则,他们的共同约定永远没有这样的能力来对每一个人作出适合于他的精确规定。*[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6—77页。

他的规定,无论是以成文的形式,还是以不成文的形式(当他以祖传惯例之形式立法时),都是为大多数人的,是为了最大的部分,正是以这种方式,他会把法看作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一种比较粗糙的方法。*[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77页。柏拉图解释说,原因是,“谁有能力老是坐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而且从这个人出生至死亡,为他作出适合于他的精确规定?我以为,倘若有人,就其存在而言,掌握了王者之知而能够这样做,他就绝不会以这些写下来的所谓法律来挡他自己的道。”

柏拉图假设说,一个正当的政体只能在大约是极少数人的或一个人的(统治)中找到,在此条件下,所有其余政体必须运用其成文法以使其自身安全,而这一做法尽管不是最正确的,却值得赞许。*[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1页。“在城邦中,禁止任何人做有悖于法律的事情,若有人敢这样,就判处最终极的惩罚——死刑,如若祛除被认为是第一等的最正确、最美的条件,那末,这便是第二等的。”*[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1-82页。柏拉图还考察了这“第二等”是以何种方式形成的。

每年我们所确定的群众的统治者,无论是产生于富人,还是产生于全体人民,都是通过抽签产生的。而且,一旦这些统治者就职,他们的统治就是像船的船长和病人的医治者一样,依据成文法。*[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3页。

每一年度结束,统治者任期届满,我们还需一个法庭,法官或者从富人当中先期选拔,或者从全体人民中经抽签而得到,那些任期届满者,必须被拖到法官面前经受审计,无论是谁,只要想这样做,就可以对他们提出控诉,指控他们在这一年里对船的指导不符合相关的成文法或不符合祖宗传下的古老习俗。同样的规定也用于那些治疗病人的人,法庭若判决他们有罪,他们将为此而受害或支付罚金。*[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3-84页。柏拉图的思考符合当时的雅典政治生活实践。用选举与抽签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担任公职的人,这是雅典当时的做法。各市区大致按其大小比例选举出不等的候选人,然后从选举出的候选人名单中用抽签的办法确定实际上由哪些人来担任公职。根据希腊人的理解,这种用抽签来决定担任公职人员的方式,是极富民主特色的统治形式,因为它使每个人都有担任公职的同等机会。但在雅典有一批重要的官员是不用抽签方式选定的,他们比其他官员拥有大得多的独立性。这就是十位将军(这种职务其实并不是一个军事职位,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具有高度重要性的政治职务),他们由直接选举选出,并得连选连任。当时,雅典的法院是以全体人民的名义行事和作出决定的,被利用来保证人民大众对官员和法律本身二者进行控制。法院对官员的控制通过三种主要方式:(1)法院在一名候选人就职之前有审查权。要是某候选人不适合担任公职,就可以提出起诉并由法院取消他的资格。这种程序使得用抽签决定官员的办法,不像乍看起来可能使人感到的那样完全是一个机会问题。(2)一个官员在任期结束时,可以责成他对其所作所为做一次检查,这种检查也是向法院做的。(3)每一个官员在任期结束时,要专门查对他的账目和检查其经手的公款。雅典的官员很少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为他不得再次当选,而且在他就任之前和任满之后都要受到由500名或500名以上和他同样的公民组成的法院的审查。[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页、第29页。

在《政治家》中,柏拉图还提出了法律约束政体的问题。他认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这三种政体形式,“根据是否依法统治,可将每一种一分为二”*[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1页。,这样就变成了六种:(1)一人统治(君主政体),又区分为君王政体(有良法约束)与僭主政体(靠权术执政)。“一人统治,若以优良之成文的东西(即法律)来约束它时,则在六种之中为最好,而若没有法律的约束,则生活于其中是最艰难、最难以忍受的。”*[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1页。(2)少数人统治,可区分为贵族政体与寡头政体。“正如少数乃一与多之间的中道,我们可以认为,这样的话,无论是好是坏,它都处于中道。”*[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1页。(3)多数人统治,称之为“民主政体”,又分为“最糟”和“最好”两种。“多数人的政体,与其他政体相比较,差不多在所有方面都是弱的,没有能力太好,也没有能力太坏。因此,在所有的有法的政体中,它是最坏的,而在所有的无法的政体中,它是最好的。生活于民主政体,胜于生活于无节制的政体中,而与那些在正当秩序中的政体相比,生活于民主政体中又是最不好的。”*[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1-92页。通过分析,柏拉图认为在六种政体中,有良法约束的君王政体是最优政体。*[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六种政体之外,还有“第七种”政体*[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0页。,即“哲学王”的统治,而这是“惟一的幸福而正当的政体”。

不再相信有任何人配得上那种统治,作为一个统治者,愿意并能够凭借德行和知识,将正义与神圣之物正确地施予所有人,而是(深信)在所有情况下,他会随心所欲地毁灭、杀戮、伤害我们中的任何人,不过若真地出现了我们所讲的那种人,他将会受到热烈欢迎,他将以高度的精确性引导我们通往惟一的那个幸福而正当的政体。*[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8页。

但就事实而言,在这些城邦中,还没有产生一位国王,而这种类型却可以自然地产生于蜂群——一位在身体与灵魂方面生来就异卓绝伦而适于为王者——看来,只要人们聚集在一起,就不得不追随最真之政体之道路,写下成文的东西。*[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89页。

到目前为止,在第一种政体中生活是最优、最好的,第七种除外,因为必须将它与其余政体区分开来,这就好像将神与人区分开来一样。*[古希腊]柏拉图:《政治家》,洪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92页。

总而言之,柏拉图认为在缺乏理想统治者的情况下,应该面向现实,寻求次一等(最真)的法治国家。在《法律篇》中,柏拉图再一次强调法律是“智慧的标准和理性的结晶”,是“金质的法律纽带”:

我们的确知道,我们的这些内在的感情像肌腱或纽带一样牵引着我们,而且在互相敌对的情况下拉着一个人走向对立的行动去反对另一个人;这里就产生了善与恶的分界线。因为,正如我们的论点所申言的,有这样一种拉力,每个人都应当永远跟着它而且决不撒手,从而能够抵抗其他肌腱的拉力:它就是那“慎思熟虑”得出的主要纽带、金质的和神圣的纽带,而称为国家公法;其他的纽带都是坚硬的和铁质的,并有种种可能的形态和外貌,而这根纽带是柔韧的和始终不变的,因为它是黄金制成的。有了这根最卓越的法律主要纽带,我们就必然需要经常合作;因为既然慎思熟虑是卓越的,而且是温和的而非强烈的,那么它得出的主要纽带就需要有辅助者来保证这种黄金的品质在我们之间有可能克服其他的品质。*[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4页。“我们身上都有这些感情,像绳索一样拉着我们到处跑;它们朝相反方向用力,相互拉扯,使我们的行为相应地也是对立的。此来彼往,我们穿过了邪恶和美德的交会线。根据我们的论点,拉力之一要求我们永远顺从,并且这是我们必须抓住不放的,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其他绳索的拉力,我们必须顶住。这根绳索是金的和神圣的,传导着‘计算’的力,一个国家的力就叫做公法;这根绳索是金的、柔韧的,其他绳索的成分类似各式各样的其他物质,既坚硬又不可弯曲。法律所施加的力量是极大的,每个人始终应该与它合作,因为尽管‘计算’是种最高尚的事情,它温顺而不粗暴,它的努力需要得到帮助,使我们身上的金子可以胜过其他物质。”[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29页。

80岁的柏拉图在睡梦中与世长辞,后被安葬在学园里。“任何古代思想史都无法回避犹如巍巍昆仑的柏拉图。”*斯蒂芬·克拉克:《古代哲学》,载于[英]安东尼·肯尼编:《牛津西方哲学史》,韩东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据第欧根尼·拉尔修说:柏拉图的愿望“始终是在身后留下纪念,无论是在朋友的信中还是在自己的书里”。不消说,这个愿望实现了。雅典人民建立了半身塑像来纪念他,而他的弟子们则保存了被他们视为真实的大量对话和信件。忠实传递了两千年后,这些柏拉图文集成为他的最终愿望和遗言,即践行苏格拉底表现的善,使灵魂因沉思善和正义的形式而得以净化,行动是信奉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可能性:如果崇高的哲学与明智地执行自由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最终将不仅能解决“我们国家的”,也能解决“全人类的”“麻烦”。[美]詹姆斯·米勒:《思想者心灵简史——从苏格拉底到尼采》,李婷婷译,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第50-51页。亚里士多德代表弟子们满怀深情地吟诵了一首追悼诗:

岿岿盛德,莫之能名。

光风霁月,涵育贞明。

有诵其文,有瞻其行。

乐此盛世,善以缮生。

人治与法治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到底人类该如何作出选择?在无先人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柏拉图作为一个冒着生命危险的探路者,不避磨难,坚定不移,上下求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照亮后人前进的道路。

猜你喜欢
政体理想国苏格拉底
大理:梦游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信仰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苏格拉底
19世纪中后期中国朝野对西方国家政体的认知
为新闻业创造一个“自我维持的”市场——区块链新闻平台Civil的“理想国”
科学的政体和启蒙的进阶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近代中国的两种自由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