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云 黄胜辉
作者:黄秀云、黄胜辉,景德镇陶瓷大学。
唐英,字俊公,自号陶人。生于清康熙二十一年,祖籍辽宁沈阳,为内务府包衣,隶籍汉军正白旗。雍正六年春,奉命监督江西窑务,以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厂署,从此开始了督陶官的生涯,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窑冶事业中度过的。
唐英所督造“唐窑”生产的瓷器在仿古、创新;器物之繁复、釉色之齐全、技艺之精湛等方面都是空前的。乾隆八年唐英编成《陶冶图编次》进呈,作为督陶官,他不仅是一个陶瓷艺术家;还是诗人,戏剧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兼善绘画,书法,篆刻;可谓多才多艺。
是什么样的思想造就了这么一个杰出的人呢。唐英生活的康雍乾三代是儒家理学大行其道的时代。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就被人们称为“理学天子”,乾隆皇帝更是服膺儒家学说,对理学推崇备至。唐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一生侍奉三代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他的一言一行都摆脱不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唐英有着非常浓厚的儒家家庭、宗族观念,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和慈爱的父亲。唐英的传世文物中有一块“朱文公家训瓷板”。《朱文公家训》是一篇关于儒家治家、修身、处世的家教经典文章,提出了家庭内每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所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伦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中有两句话是:“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唐英传世的十七部戏曲当中塑造了多个“人伦”楷模,探讨了以“孝”为首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各个方面。《转天心》中吴定为让母亲精神愉悦,日常随侍左右为至孝。《芦花絮》中闵损从不把继母当后母看待,事亲至孝,终于感动后母。虽无文献记载,但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推断出唐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无奈公务繁忙,无法侍亲,这不得不说是他的一大憾事。
朱熹认为“格物”的含义就是“即物,“穷理”和“至极”。格,至也。物,犹事也。意思是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雍正时期,唐英以驻厂协理官身份常年驻节景德镇,为了尽早熟悉业务,唐英他“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物,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作为一名御窑厂特殊的学徒,学习瓷艺一丝不苟。整整用了 3年,由一个“门外汉”成长为陶瓷专家。唐英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启示我们,认识事物、学习技能、做科学实验或处理实际的事务,应尽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急躁,不气馁。只有经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难积累过程,才会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贯通。
在儒家看来,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要求智者、仁者应对山水之类的自然之物采取悦纳的“中合”态度,反对无节制地猎取自然资源和毁灭生物物种。唐英在近六十年的职业生涯中,随着职务的变迁,四处奔波,足迹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他怡情山水,向往田园。这在他的诗文中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他自谕“风尘踪迹烟霞骨,陶榷头衔山水人。”。他的许多诗文都有描绘山水花草,如“春雨人嫌泥路滑,长途我喜洁身归。”,“心田培雨露,宦海静风波。”,“炊烟林杪出,深坞有人家。”等。从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到唐英情依山水,心系田园。
唐英身上所体现的儒家“父慈子孝”思想有助于构建现代和谐家庭,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格物致知”精神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该本着一种工匠精神;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告诉我们要带着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感去关爱天地万物,这对于增强人的环境意识,关怀可持续生存世界是十分重要的。儒家思想虽古老,但它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地探讨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唐英著,张发颖,刁云展整理.唐英集.沈阳:辽沈书社.1991.
[2]蓝浦著,傅振伦注.景德镇陶录详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
[3]孙悦.“榷陶”唐英与清代官窑.【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