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沙村为什么清官辈出

2018-05-03 17:09
南方周末 2018-05-03
关键词:陈氏陈家家乡

湛汝松

我发现35名古代官员中,沙村就有3人,而且都出自陈姓族人。这值得人们思考。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与黄埔区南岗镇交界处有条古村叫沙村。沙村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北宋末,朝廷承事郎陈铎(河南汴京人)随宋室南渡临安(杭州),辗转数处来到广东当时隶属于番禺的陈家林隐居,成了沙村陈氏始祖。明成化年间,沙村划入增城。1950年代分成新塘辖下的南安、新墩两个行政村。

近日,翻阅原广州市纪委监察局与广州大学历史系合编的《清风峻节——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一书,书中收入历代廉洁官员48人。我发现35名古代官员中,沙村就有3人,而且都出自陈姓族人。这值得人们思考。

南宋刚直守礼家风传的陈大震是沙村陈氏五代孙。进士后从博罗主簿至雷州、全州知州。他淡泊名利,宋末不满官场腐败请辞回乡。元朝授其司农卿、广东儒学提举等职,他都拒绝,长期隐居家乡。陈大震为官刚直清廉,恪守礼法。他处事果断,判案数百,全无冤案,被百姓称为“神判”。

明代立身端正常自讼的陈政是陈大震五代孙,进士后在翰林院参与修撰《寰宇通志》。历官湖广道监察御史、提督北直隶学校、山东按察副使、云南按察副使等职都不谋私利,勤政为民,不攀权贵,严惩邪恶。

明代铁面无私慎取予的陈道是沙村陈氏十一代孙。进士后曾在刑部、兵部、都察院任主事,又到多省任布政使,直至南京刑部尚书。他戒奢拒贿,惩奸除恶,治水济民,因铁面无私,被同僚们称为“板陈”。

典籍上记载陈大震等为官政绩的文字,为沙村留下光彩的历史篇章;流传在家乡的民间故事,却在村中世代相传,熏陶后人。我退休后,喜欢寻找家乡文化彩贝,走过增城近70个村庄。沙村是我到访最多,感受最深,并为其写下多篇文章的村庄。乡人给我讲述官员回乡后的故事一直萦绕脑中。

陈大震辞官归故里后,始祖开居的陈家林竟被贼人占山为王,变成“贼田凼”。陈大震闻知,果敢搬入“贼田凼”居住,以观察贼情。贼人惊闻鼎鼎有名的神判入住陈家林,个个闻风丧胆,仓皇而逃。陈家林还原一派清静后,他布衣广袖闲居于山清水秀的陈家林中,或读书撰诗文,或以礼教子孙,并与广州路教授吕桂孙合编了《大德南海志》,为岭南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他的墓葬,至今仍在陈家林山中。

陈政从云南按察副使任上赴京述职,途中因病转回家乡沙村养病。当时移到东江边的沙村已屋舍稠密,人口繁多。他怕自己的病会传染乡亲,执意搬到远离新村的陈家林黑山一间简朴的民居养病。两年后他在黑山逝世,床头上还放着一篇尚未完成的诗歌。五百多年后,陈家林高楼迭起,表彰陈政的墓表依旧立在墓前。

陈道在任南京刑部尚书期满准备往北京任新职时病逝。他没能回乡,但其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儿孙。儿子陈大章官至太仆寺少卿,为官清廉,为人清正。孙子陈云松任陕西参政,善长治吏,以清正廉明著称。

沙村在民间有“七传科甲,六代乡贤”的美誉。据增城县志记载统计,增城历代进士37人,沙村5人,占13.5%;文武举人379人,沙村36人,占9.5%。当然,科举出身的官员不都是为民的清官,但志书里记载沙村受人尊重的好官确实不少。不久前《广州日报》以《岭南才女陈瑞贞,身在深宫却不慕富贵》一文介绍的女官陈瑞贞就是典型的例子。陈瑞贞是陈氏第十代孙,自幼孝敬父母,以善待人,擅长刺绣,贯通《孝经》。明洪武年间,被选送为朝廷女官,在宫中教授礼仪,传授广绣技艺。受明太祖称赞升为六品官司彩后,她却不追求仕途高官厚禄,也不留恋皇宫荣华富贵,毅然请奏回乡侍候父母。太祖被其孝心感动,准其带俸回乡。回乡八年,她从不接待官吏来访,除侍候双亲外,全勤于刺绣,为传播广绣作出杰出贡献。建文初年,她被召回朝中。永乐四年,39岁的瑞贞病逝宫中。皇帝按其意愿派专使护送其灵柩回乡,安葬于家乡陈家林香子山中。

不难看出,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落叶归根,言传身教,耳闻目染于子孙后代。除陈道病逝于职上以外,他们回乡后都为村民着想,都是乡亲看得见的乡贤。我想,这大概是古沙村清官辈出的缘由吧!

(作者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退休工作人员)

猜你喜欢
陈氏陈家家乡
义宁陈氏家风
陈远
林挺
我喜欢的季节2
陈氏兄弟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职场丑人”浮沉记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