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员
年年五四,年年纪念。这正说明,五四已经是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精神传统。五四的精神,回响在很多现代中国知识人的心中。
五四彰显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这是无疑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这些核心诉求,正是为求得一个独立自主之国家的最简明直接的宣示。具体分析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有两个维度值得今天的我们特别留意。一曰做自主的青年,一曰建世界主义的国家。
今天最值得记取的一条,是五四运动主要由青年学生发起。经历了民国以来的政治乱象,昔日以传统知识分子和士绅阶层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开始让位于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领袖,以对国事元气淋漓的关怀之情,无畏地站了出来。
但他们显然又不止于热血。总指挥傅斯年说,五四运动这种“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与1919年前那些刻意与政治保持疏离的知识人不同,他们遵循蔡元培一再讲过的“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教诲,做负责任的个体。
这种责任心,既是对国家的责任心,也是对自己的责任心。这样的责任心,奠基于爱国之情,也奠基于对何谓爱国的清醒认知。
当时,列强环伺,中国人寄予极大期待的“巴黎和会”,在列强的掌控下,将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转让给日本,把中国的权益私相授受,扇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的脸,这理所当然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不过,在著名的五四宣言里,学生们所相信的,无非是“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他们极其痛恨列强的霸权,但他们并没有“逢洋必反”,他们认为一个争气的国家必须要强大,但绝不认同弱国就要灭亡。在严复的影响下,很多人将社会竞争也理解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奉行霸道与强权的才是“适者”。1920年创刊的《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倡导的是一种世界主义精神。到处宣讲仁政与王道的孟子,被追求霸权的现实主义者视为“迂”于事情,岂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吗?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正是因为有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青年们才能元气淋漓地做一个负责任的自主个体,努力建立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国家,让这个国家在世界上占据道义高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