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天
[提要] 伴随着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开始走入大众的事业。本文主要介绍资产管理业务与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相关概念,以及两者在概念上的区分,简要描述我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12日
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就是指银行作为上述概念中的资产管理人(受托人),向投资者(委托人)提供资产管理业务,其主要业务形态就是银行理财业务,产品形态则是种类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而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概念也同样来源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一概念当中。我们可以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现,“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与“银行理财业务”这两个概念是极其类似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也是如此。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历程很短、起步晚,从2004年到如今只有14年之久,2016年2月26日,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根据该官方报告,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60,879只理财资金账面余额23.50万亿元,较2014年底增加8.48万亿元,增幅为56.46%。2015年全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有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186,792只,累计募集资金158,341万亿元。
(一)2004~2012年,起步与尝试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产品数量增长迅速,在局部地区甚至形成“理财热”。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快速增长,从最初的月均10只增长到月均60只,但是伴随着发行数量的增加,其发行规模并没有随之有明显变化。
2、“外币驱逐本币”。在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期初,银行理财产品主要围绕着外币进行展开,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在发展期初,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了部分外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在代理的同时模仿外资银行的投资模式以及运作模式,保留了以外币作为产品本位币的特征;二是2005年人民币形成了较强的升值预期,商业银行为了保留人民币,形成汇率变化收益,发行外币理财产品;三是相对于本币存款,我国银行业外汇存款更多地集中于国有银行,所以股份制银行创设发行外币理财产品对于本行存款的分流压力更小。
3、创新性退化,结构性产品退出主流。结构性产品主要是将客户的收益和理财产品的表现结合在一起,理财产品的表现不同,其带来的收益也不同,所以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设置2档甚至更多档位的收益率水平。结构性产品将固定收益产品与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结合在一起,将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高信用风险的固定收益債券,其预计可获得的利息和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相挂钩。结构性产品在初期受到了商业银行的追捧之后,开始逐渐降温,逐步被一对一匹配型和错配型的理财产品所替代,在创新性与复杂性上是一种退步。
(二)2014年至今,大资管背景下的业务转型阶段。自2014年以来,影响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环境是利率市场化以及大资管格局的形成,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正在经历从之前的类利率市场化业务向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在转型的同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不仅要保持发展速度迅速,同时要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监管政策下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转型。商业银行应“将理财业务分开管理,建立单独的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一个专营部口,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体系,强化全业务流程监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监管政策的核心思想是重新解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制度,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一直存在的刚性兑付、法律关系不明确、业务独立存在性较差的问题。一是通过改革事业部,形成理财独立,会计独立核算,业务独立处理的部门甚至是子公司,使得资产管理业务与银行本身的自营业务相分离,便于监管机构监管;二是推动产品的结构化改革,减少市场上流通的传统预期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加大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三是提高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银行应对风险的机制与措施。
2、市场变化推动大类资产配置变化。在我国目前经济下行以及经济环境大调整的当下,债券市场,特别是城投债现在面对着整体收益率提升以及资产流动性紧张的窘境,银行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选择标准化债券资产和存放类资产等大类资产作为其主要投资方向,以回避开城投债的窘迫境地。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法规存在不足。相比较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飞速发展,健全的监管法律体制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其他开展资管业务的金融机构都有明确详细的法律文书进行监管,信托机构有《信托法》,保险行业有《保险法》,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相关法律文件是《商业银行个人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与上述法律相比,《商业银行个人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法律效力低,在实践层面只能为从业者们提供参考。可以说,在商业银行资管的法律监管层面上,我国相关的监管规定仍然是一片空白,当务之急是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对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起到指导规范的作用。
(二)监管环境面临的困境。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需要经常进行跨市场的操作,这就对监管部门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资管业务,在主要层面上受到银监会的限制,而在其他方面上又会涉及到其他监管部门所负责的领域。在我国分业经营的大环境下,跨市场的资产管理缺乏统一筹划管理和清晰的监管职责划分,并且在这种混乱的体制下,沟通成本急剧提高,上层部门的监管效率大大降低,这种缺乏系统完整的监管体制也同时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
(三)金融基础环境的限制。金融基础环境对资管业务的限制主要体现在尚未建立统一核算的会计制度,这是由理财产品在法律上定位不明确所导致的。理财产品的权利义务关系,权益主体与信托类、基金类资产相比特点并不明晰,从法律定义的角度很难区分这几种类似资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资产的定性,估值的会计政策的选择。这种选择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和保本型理财产品可以被归类为银行存款,那么在会计处理上也要同时仿照银行存款的做法吗?二是银行理财产品是否本身能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理财产品投资的金融工具又将采用哪种会计政策进行确认、估值、计提风险等诸多问题。
(四)市场竞争秩序尚需整顿。目前,我国资管市场因其分布广、个体分散,各个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良莠不齐,导致市场出现了许多无序竞争的情况。一是因为各个商业银行对客户的评价标准都并不相同,导致不同的银行对于相同一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时,风险评价得出的结果也并不相同,这就为银行的不正当操作留下了空间与余地。对于关联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时,由于缺少统一的对于客户风险测评规范,导致人为操作风险上升,会对银行资管业务带来不利的潜在风险;二是各个银行为了在市场上争取有限的客户,往往会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这种不当宣传往往会误导客户进行错误的投资:三是缺乏对于资管销售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上岗的资管销售人员,往往由于其缺乏专业性技能,在对于理财产品收益、风险的说明上会对客户进行错误的引导,未能使银行客户全面清晰地认识到金融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银行产品销售人员的资质管理仍亟须加强。
四、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环境的建议
可以说截止到目前为止,关于资产管理监管的相关法律仍然是一片空白,亟须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等作为银行资产管理的正式法律,可以参考《信托法》、《基金法》等相关类似法律,明确银行资产管理的法律地位,明确银行资产管理的法律主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相关责任问题,对于资产管理运作中的会计核算、会计政策选择、客户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也要进行充足的说明,从而为银行资产管理转型提供指引与规范。
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进行转变。所谓的功能监管指的是具有相似、相近功能的金融机构受到统一的监管,而不管这种功能是由哪一种金融机构行使。过去金融机构的功能单一,对于机构的划分明细且简单,实行机构监管,对于市场上的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是有效且效率很高的方法,当时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形势错综复杂,处于不同领域的金融机构分别将其触手伸向许多其他的业务领域,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起来,业务的交织更是盘根错节,跨界监管的难度大大提高。机构监管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必须要对监管的模式进行改革,功能监管相对于机构监管最大的优势正是在于其针对性和专业性,为金融创新留下了许多空间。
行业自律程度是反映一个行业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市场秩序的维护不仅需要监管机构的监管,而且需要行业自我监督,自我维护行业秩序。在2012年,中国银行业协会设立理财业务专业委员会,作为理财业务的自律组织。这本是对于行业监管的积极信号,但该委员会功能尚未完善,组织结构形式尚处于雏形阶段,对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风险评估方法,对于银行理财销售人员的職业技能培训等相关规定,直到今日仍没能落实到纸面上,成为白纸黑字可以依托的文件,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一是构建交流合作机制,发挥自律组织沟通平台的作用;二是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发挥自律组织引导推动的作用;三是组织投资者教育,发挥自律组织宣传维权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年)[M].北京: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2016.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3)107号].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