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升猛 李然
[提要]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是贫困山区实现精准扶贫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但是,产业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产业扶贫发挥作用,需要在通观全局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和当地农民的切实需求,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和有效扶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成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9日
2017年巴东扶贫办发布的公示文件中表明,巴东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716户173,203人,重点贫困村118个。计划2017年脱贫12,534户39,168人,贫困村脱贫39个;2018年脱贫11,558户32,981人,贫困村脱贫40个。
围绕“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和2018年实现全县整体脱贫的目标,巴东县扶贫办以贫困户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培育县内企业为载体,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模式的产业扶贫工程,带动39,048户127,601人增收脫贫。
巴东县的产业扶贫主要模式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一村一品农业合作社”、“贫困户自主创业”、特色重点工程项目等,并以提供贷款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培训和建设信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配套措施作为支撑。具体措施为:推进特色产业对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加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提供贷款;重点发展茶叶、柑橘、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此外,118个重点贫困村每村建1个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配套完成物流进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采取股权受益、信贷受益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
本次调查主要集中在巴东县官渡口镇、沿渡河镇、东壤口镇等地区,经过调查总结,该县产业扶贫过程中主要成效有:
(一)使贫困户的生活质量提高。巴东县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在极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贫困户由于劳动力不足、自然灾害、残疾或者年迈、居住偏远等原因,生活条件、生活水平更低。经过产业扶贫,贫困户生活得到显著提高。首先,贫困户在资金支持下,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其次,无力耕种的土地,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获得收益;再次,在合作社的发展下,成为社员享受分红;最后,通过加入新型农村经营体获取生活来源。
(二)让贫困地区产业得到发展。对于重点贫困村,各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整村发展村级合作社;贫困户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利用居住地周边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
产业发展方面:官渡口镇四季坪村成立椪柑种植合作社;西溪坝村发展特色葡萄种植合作社;溪丘湾镇、甘家坪村和乡榔树槽村发展特色茶叶生产基地;等等。个人特色产业发展中,养殖业以养羊、养猪、养鸡为主,种植业以地形、土质的差异为依据,各有不同。这些举措都使得贫困地区产业得到发展。
(三)实现贫困人口劳动力转化。巴东县境内农村地区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都离开农村地区,农村剩余人口多为老、弱、幼、病和残疾人士,难以发展体力繁重的农业生产。经过发展产业,使得这些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入村级合作社或者各种农村家庭经营主体中,寻求工作机会,从事一些比农业种植较为轻松的工作,如剪枝、喂食、果品包装、茶叶晾晒等,获取生活来源,将这一部分劳动力实现有效转化。既可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也实现了帮扶贫困人口,解决贫困问题。
(四)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巴东县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十分落后,基本需求能够满足,但与城市地区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差距明显。在产业扶贫政策下,以发展产业为契机,实行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产业发展的需要,新修饮水工程,改善交通状况,重新实行电网布局,进行“新农改”。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贫困地区道路交通条件得到巨大改善,很多贫困地区不仅通了公路,而且大部分道路还实现了路面硬化。
(五)改变了农村整体发展情况。产业扶贫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也使巴东县的广大农村实现了进一步发展,产业互助、自我发展,让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状况得到改善。特色产业全覆盖、村级合作组织建设、农村电商平台、信息网络覆盖、建设配套设施,都为巴东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巴东农村地区落后面貌的改善打下良好基础,使巴东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生活差距逐步缩小,推动了巴东农村整体的发展。
(一)产业扶贫精准识别体系不健全。产业扶贫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精准,要确保产业扶贫的对象都是需要帮扶的贫困户。脱贫的对象中,存在某些不符合要求的人。一方面是部分人“走后门”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精准识别标准模糊化,宣传不到位所导致。而识别的不精准导致了不公平的产生,加剧了农村社会矛盾,村民对产业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大打折扣。贫困户对政府的信任感下降,真正的贫困户也没有得到实际的帮扶。
(二)扶贫资金贷款使用不当或不足。调查中发现,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存在问题。一是有需要的贫困户申请不到政府贷款;二是申请资金的额度不够;三是贫困户将贴息贷款挪作他用,失去贷款的正真意义;四是有利用漏洞“骗取”贴息贷款现象;五是银行贷款标准不一致。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有:产业扶贫精准识别体系的不健全;产业扶贫工程的复杂性,资金使用面广、使用量大,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缺口;贫困户本身的思想意识不够,没有领会产业扶贫要领和真正意图;存在投机分子,利用政策获取利益;私人关系的使用使银行工作难以真正统一标准。
(三)政府培训和贫困户产业技术不足。产业扶贫中的一个难题是贫困户不具备发展产业的技术,在巴东县进行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许多贫困户缺乏科学指导和产业实用技术,不仅使政府投入打水漂,也使贫困户蒙受损失。调查发现,虽然政府展开多次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效果却不尽理想。贫困户农民自身素质不高;专家与贫困户之间难以形成有效沟通渠道;政府提供的培训课程及农业物资没有完全做到“实用”;产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让贫困户失去信心和耐心等,都是其原因。
(四)产品市场难寻,产品销路不畅。产业扶贫中面临的另一个情况是市场问题。村级整体合作社在产品销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合作社统一购买向外销售;种、养殖大户也有能力自己找到市场。而对于一些小的贫困户、交通不便的贫困村,产品难以销售。地方政府可以帮忙寻找销售出路,但无法为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寻找到市场。产品规模、质量的不稳定,交通、网络、交易平台等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农村本地市场饱和,产品的差异性小等因素都影响着产品的最终销售。
(五)发展产业扶贫,产业回报周期长。对于贫困户来说,解决当务之急更为重要。发展产业是一个长期过程,无法解决贫困户的当务之急。发展农业产业更具有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短期收益不明显的特点,贫困户因此心里产生落差,失去信心,出现返贫或者无法真正脱贫现象,政府和贫困户的前期投入都失去意义。企业难以坚持,或以扶貧名义套取资金支持,转入其他项目发展,政府和贫困人口陷入两难境地。
(一)完善产业扶贫机制。在巴东县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的情况下,完善产业扶贫机制是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使真正的贫困户受到帮扶,一方面需要健全产业扶贫精准识别机制。地方政府应当建立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更高标准地精准识别绝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做到精细化推进、常态化服务、动态化管理,杜绝各种不法现象;建立政策信息公开体系,让贫困户农民了解政策,也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要杜绝官员上下敷衍、做事不认真的情况,建立对当地官员严格的考核与评估机制,明确政府官员们的权责。实施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建立一支作风良好、措施过硬的高素质扶贫干部队伍。
(二)完善资金救助体系。一是要建立扶贫资金透明机制,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使资金操作阳光化、全透明化。并且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让上级政府和扶贫对象共同参与到资金使用监察上来,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二是完善扶贫贷款风险保障体系,积极构筑农业生产风险保险机制。产业扶贫所需的资金多、数目大,在农村推广产业扶贫政策风险也较大,农民贷款发展产业如若失败很可能一无所有甚至负债累累。完善扶贫贷款风险保障体系,以达到增加农民产业脱贫信心和减少贷款投向的盲目性。
(三)注重产业技能培训。对农村扶贫干部与产业扶贫对象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是进行有效产业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首先是要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进行知识更新,使村干部们更加了解国家产业扶贫政策、发展特色农牧产业的方向、农牧业生产技术、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其次,要围绕巴东县当地实际情况,选取当地产业扶贫示范工程和项目进行推广,加强对产业扶贫计划内的农村贫困户的学习培训,为农村产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培训沟通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巴东县要坚持原有的村级合作社或各种农村家庭经营产业发展模式,对其进行培训和转化。
巴东县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种植上的技术培训要围绕葡萄、椪柑、茶等作物栽培技术的管理、低产改造、病虫害防治等展开;在养殖上应围绕羊、猪、鸡等禽畜的科学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等展开。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扶贫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巴东县实施了“新农改”之后,在电网建设、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能够带动巴东县工业、旅游、物流等现代产业发展的铁路、航运甚至高级公路都还很欠缺。巴东县很多地方通讯设施比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这些弊病制约着巴东县吸引外来资本参与产业投资,也制约着巴东县产品的向外销售渠道。完善基础设施方面,巴东县政府要注重工程质量和使用效率,拒绝“形象工程”。要建立有效的产品沟通渠道,完善宽带通信基础设施、开拓电商平台、改善交通,都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五)提高农民素质。在巴东县的产业扶贫问题上,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一是需要健全教育扶贫机制,广泛开展当地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培训,扶贫先扶智;二是巴东县政府立足长远发展,从基础抓起,从新生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抓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逐渐扩大农村高中的数量和办学规模,提高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是着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产业扶贫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2014.
[2]巴东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十篇章.http://www.cjbd.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
catid=2698&id;=1059.
[3]湖北省精准扶贫政策简要读本——产业扶贫政策.http://www.hbfp.gov.cn/xxgk/zcfg/33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