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勤
[提要] 产城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之间既为共生,又为互补,通过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发展,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郴州基础条件好、产业发展平台优、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品位高;但是,政策体制不畅、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低、产业升级慢、功能配套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产城融合。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突破制度障碍等方法,推动产城融合。
关键词:产城融合;模式;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3月16日
(一)产城融合的定义。“产”一般是指产业,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功能、产业布局等。“城”广义上指城市,具备城市功能和产业相关的城区。“融合”就是融为一体的意思。产城融合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支撑,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不断提高,产业不断提升,产业与城市良性互动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达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因此,产城融合既是动态的,又是多层次性的,其核心是人。
(二)“产”与“城”的关系
1、共生关系。共生是指二种或者二种以上的不同种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并相互受益的关系,共生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随着人们研究不断拓宽,共生理论已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并在不同的领域赋有不同的含义。“产业”与“城市”就是一种异质共生关系,在产城发展过程中,两者缺一不可,有产无城是“空转”,有城无产是“空城”。产业和城市两者是一个共同体,只有两者融合共生发展,才有意义和价值。
2、互补关系。互补一般是为解决两个或多个物体非均衡问题,利用一方的优势弥补另一方的弱势,相互补充,促进协调发展。“产”和“城”也是一种互补关系。“产”着重的是产业,是一种实体经济。“城”着重点是城市的功能、管理、服务,聚集人气,是硬件表现。现实中,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功能和管理服务,城市发展需要产业作为基础和支撑,为城市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产”和“城”互补关系良性推动两者协调发展。
(三)产城融合的重要意义
1、产城融合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城市综合功能增强。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但是产城分离的现状在国内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有城无产,城市发展缺少动力,成为典型的“空城”;一些地方有产无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导致不能“聚人”,成为“空转”。通过产城融合,既有产的集聚,又有城的繁荣和人的流动,促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美化,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新型城镇化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产城融合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推动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2、产城融合解决园区孤立的状态,提升区域园区竞争力。产业园区是一个地方产业集聚地。传统的产业园区由于用地面积大,征地价格低等因素,建园的位置一般都较偏远,处于农村郊区地段,缺乏相应的学校、医院、商贸、道路等各种配套设施,处于“孤园”状态,职工住不安,吸引的外来人才工作不稳定,跳槽、流动现象突出,园区产业因“人”的流失,缺少核心竞争力。产城融合促进园区功能逐步完善走向齐全,并发展成熟,适合大家宜居、宜业,留得住“人”,增强了园区“智”的分量,大大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3、产城融合促进功能结构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显。产业注重的是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生产功能。城市看重的是社会整体效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功能。从总体上看,一个城市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必须同时具备多种功能,并且多种功能相互融合,发挥最大正能量,推动城市向高、大、上方向发展。产城融合把产业和城市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互补,具备产业的经济效益,又拥有城市的社会效益,促进产业和城市都由原来的单一性功能转向多元化。
4、产城融合是地方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城市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基础面。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驱动力的源泉。产城融合既是引领城镇化发展,又同时具备多功能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优势条件分析
1、资源基础条件较好,产业发展具有先发优势。郴州矿产资源种丰富,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冶炼之乡,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目前,已发现的矿物达110多种,已探明储量的有7类70多种。郴州是“湖南能源基地”,森林覆盖率达65.0%,是南方重点林区。郴州有国家5A景区1个,4A风景名胜区10个、3A级风景名胜区5个,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郴州资源开发有很大的潜在优势,丰富的资源为郴州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有利于郴州产业主动转型、低成本升级和融合。
2、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城融合的平台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郴州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三产产值比重1980年为35∶39∶26,2016年为10∶53∶37。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第三产业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郴州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高新技术区1个、出口加工区1个、11个省级产业园区。同时,海关、检验检疫、公路口岸、铁路口岸、铁海联运等功能齐备的开放平台更有力的推动产业承接,京珠、京广、厦蓉等“七纵六横”的大交通网络加快要素的流通。
3城鎮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城融合的规模增大。郴州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实施“南延东进、西扩北提、东进优先”城市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体两翼三中心”,拓展中心城市骨架。同时,提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郴州大道为纽带,加快资兴市、桂阳县融城步伐,加快构建“4+2”、“6+5”区域发展新格局。郴资桂-郴永宜“大十字”城镇群基本形成,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特色城镇群。2015年郴州纳入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市。2017年城镇化率达55.6%。
4、城市品味不断提升,推动产城融合向精品化方向发展。郴州区位交通明显,“七纵六横”的交通网络全方位对接“珠三角”、“闽三角”和周边地区,全市分别形成通勤半小时和一小时两个交通圈,形成城乡一体、内外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郴州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成功承办一系列国际性体育赛事,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二)劣势条件分析
1、区域政策体制不互通,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推进缓慢。政策体制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城融合的发展。产城融合是依托相关的产业或项目的推进来达到实现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既得利益者不愿意重新分配利益,或跨行政区域,沟通协调力度不够,或面临政策体制的碰撞、摩擦,创新能力不强,导致很多项目、产业发展进程缓慢或处于停滞状态,政策体制的障碍成为产城融合的“拦路虎”。
2、城区功能配套不齐备,空间功能融合度较低。城市空间功能融合是产城融合的基本要求。按照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已经非常明确。目前,园区或新建城区普遍存在学校、医院、农贸市场、商场、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配套设施缺乏或空缺现象,导致新城不聚人气,老城區依旧处于拥挤状态,基础设施处于透支、饱和状态,新老城区不能达到预期的良性竞争、互补、共生的关系,不利于城市中心向周边区域扩大延伸城市功能。
3、产业结构低,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慢。产城融合发展需要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目前,郴州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传统产业,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重工业比重过大,高耗能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经济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较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型偏慢,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空间。
(一)以超前科学规划理念为指导,推动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相互融合,因此需要把前瞻性的理念融入到全面的规划中。以人为核心,统筹规划好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引导有序地进行开发建设,避免出现单一功能建设模式割裂城市,出现功能“空挡”状态,建设产业和城市既相互独立又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布局。
(二)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平台,推动产城融合。产城融合是实现产城互动、人城互融。培育主导产业有利于延伸产业链条和相关配套产业,从而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吸引技术、人、资金等要素的集中,市场活跃度大大增强,市场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倒逼政府加快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城市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同时推动城镇化建设。
(三)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口,推动产城融合。公共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共同需要具备的基础条件。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设施是连接产业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公共基础设施越完善,产业发展的越快,城市功能越成熟,三者成正向发展。因此,通过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各项功能完善,推动人、物、技术、信息、商业等的流动,催生新的业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以提升服务和管理能力为要点,推动产城融合。服务和管理能力体现了一个地方的管理水平。无论是哪种模式形成的产城融合,背后都需要一定的服务和管理提供保障。产城融合区域既具有产业的业态,又有城市的各项元素,很多因素都是在通过不断地磨合、碰撞后才逐步走向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产城区域服务和管理水平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产城区域服务和管理能力越高,产城因子融合的越快,产城融合的程度越高。
(五)以创新体制为突破点,推动产城融合。体制畅通能加速推动产城融合。由于产业和城市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形态、不同的结构,因此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必然受到土地、税收、户口、行政管理等各项体制的限制,触动相关利益的重新分配组合,产城融合的阻力相对来说比较大。这需要创新,以改革体制为突破口,从制度上为产城融合扫清障碍,提供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楚天娇.新常态下产城融合的整体思路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5.
[2]罗守贵.中国产城融合的现实背景与现实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李光茂.推进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城融合发展的困境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21.
[4]彭水清.探索产城融合与差异化发展之路[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2.6.
[5]杨雪峰.产城融合:实现路径及政策选择[J].中国名城,2015.9.
[6]孙丽敏.产业园区“产城融合”探究[J].经济论坛,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