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阳 张志慧
【摘要】苏州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苏州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却面临新的挑战,亟待转型升级。本文讨论了苏州经济发展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苏州 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以苏州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温州模式一道成为了我国地方经济发展的杰出代表。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呈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新特征。值此历史关口,苏州经济发展亦面临新的挑战。
一、苏州经济面临的挑战
2013年以来,苏州经济始终面临较大转型压力。自2013年GDP增长速度降至8.36%开始,苏州GDP增长率长期处于5%~7%区间内,在江苏省内排名靠后。2017年的增长率虽上升至9.86%,但是增速在省内仍旧处于倒数第二,经济增长压力可见一斑。综合分析苏州经济状况,主要存在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传统制造业占比过高,科研创新实力较薄弱。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苏州经济的崛起得益于重工业和制造业的迅猛发展,这使得长期以来重工业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经济结构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全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当下,苏州的经济结构面临着深刻变革的强大压力。在《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上榜的一百二十家独角兽企业中,位于苏州的仅有两家。与北京54家,上海28家,杭州13家和深圳10家差距极大。同时在上市公司方面,苏州企业的领头羊仍是沙钢和金螳螂这样传统行业的企业,而过去与苏州并驾齐驱的深圳和如今奋力追赶的杭州,则培育出了一批华为、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巨头,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苏州的科研创新实力也较为薄弱。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沪宁杭庐相比,苏州在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和质量方面皆有相当差距,使得苏州在科创人才方面天然处于略势。由于苏州长期依赖的外贸加工产业主要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游,致使核心技术和高端科创人才亦甚是缺乏。第二、过于依赖外资,高产值低收益问题突出。90年代起,苏州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并且借助入世的东风,成功推动了产业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15年至今,苏州外贸依存度长期在60%以上,这种高度依赖外资外贸的产业结构,使得苏州易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同时,这种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游的产业结构,附加值较低,使得苏州经济长期呈现高产值低收益的状态。而2015年开始,以诺基亚为首的多家大型外资企业陆续出现关厂撤资的情况,更是给苏州既有的依靠外资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过去传统的以出口加工贸易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第三、人口素质与人的现代化水平之间不匹配。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基地的苏州,其就业性质决定了其人口素质现代化水平较低。据2015年统计数据,苏州每百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8.3万人,远逊于省内南京的36.3万人。而缺乏大量高素质就业人口则会限制苏州进一步转型升级的速度。
这三个问题,相互勾连,相互影响,对苏州经济转型升级构成相当的挑战。
二、建议及对策
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方面,面对苏州传统制造业占比高、科研创新实力弱等方面的问题,苏州市需要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要大力鼓励第三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在苏州落地生根,也要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走向高端制造,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东风,开拓内需市场。要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以提高创新效率。与此同时,可以学习硅谷在科技金融方面的成熟经验,由政府牵头设立苏州版“硅谷银行”,专注于发现和资助中小科创企业,促进其健康发展,为科技创业者在苏州发展提供更好的融资平台。
另一方面,就目前过于依赖于外资以及随之而来高产值低收益问题,苏州必须增强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外资引进战略。必须认识到,制造业基地并不仅仅意味着成为世界工厂,更要求掌握先进技术,掌握核心科技。只有掌握了高附加值产业,才能破解高产值低收益的问题。因此,必须鼓励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不断攻坚克难,掌握核心科技。同时,要积极调整外资引进战略,改变过去低附加值外贸加工的产业结构,要着眼于技术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入,将引入重点转向智力,鼓励高素质全球人才的引入,鼓励外资价值链上高端生产阶段的引入,提高生产附加值。促进苏州由制造业基地向高端制造业基地转变。
针对人口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苏工作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各行业专业人士可采取入户、购房的优惠措施,给予高端技术人才补贴等政策倾斜。要坚持对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本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持续投入,坚持和南京、上海等地优秀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密切合作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增强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对基础教育和再教育的投入,逐步優化人口素质结构,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看到,苏州经济的底子仍就非常厚实,其GDP总量在2017年仍高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七,省内第二的南京想要赶超仍有较长的距离。我们认为,苏州仍然还有相当的基础去应对转型升级的挑战。步入新时代,苏州必须坚持促进产业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和引入力度,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外资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科研能力,才能保证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和地方政府的转型[J].经济研究参考,2005.
[2]马丽.统计视角下的“新苏南模式”[J].中国统计,2017.
[3]孙秋芬,任克强.生态化转型:苏南模式的新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