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威,张津津,李 良,翟红霞,夏云峰
急性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是影响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1],轻则可使军人丧失部分作战能力,重则可引起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心功能衰竭,完全丧失作战能力甚至死亡[2]。阶梯习服或阶梯习服结合适当运动锻炼是加快高原习服、减少AMS有效措施,但由于阶梯习服需要官兵在不同海拔地区驻留一定时间,难以达到部队需短时间内在高原执行紧急任务的需求[3]。研究表明,高原环境影响人体主要因素是缺氧,而近年来常压缺氧预适应措施能在平原地区创造条件让官兵模拟高原环境,进而可能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考察这两种不同习服方式对官兵急进高原AMS干预效果。
1.1一般资料 选择既往长期生活在海拔1000 m以下地区的青年官兵100例,按习服方法分为A、B组,每组50例。A组18~30(23.7±2.1)岁,身高(168.9±3.2)cm,体重(62.4±5.3)kg;B组年龄18~30(23.9±2.4)岁,身高(169.2±3.7)cm,体重(62.8±6.1)kg。2组年龄、身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既往长期生活在海拔1000 m以下地区)青年士兵;②进入高原前检查心脏各指标在正常范围;③依从性良好;④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②有慢性心肺疾病病史;③存在高原暴露、预适应干预史;④存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史。
1.3干预方法 A组为阶梯训练组,B组为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组。A组在进入高原的过程中,阶梯上升。先在3000 m左右(根据训练基地确定相应海拔高度)停留1周,4000 m左右停留1周,然后到达预订训练基地海拔高度5200 m。B组于平原低氧舱(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可实现海拔0~8000 m的低氧模拟环境)模拟3000 m相应海拔高度缺氧状况,每天2 h,训练1周,然后模拟4000 m海拔高度缺氧状况训练1周,再空投至预订训练基地海拔高度。
1.4观察指标 记录进入训练基地或模拟训练基地前、后(1 d及离开前)及进入最后预订基地5200 m海拔高度后1 d平静状态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aO2)指标,统计进入训练基地或模拟训练基地后(1 d及离开前)及预订海拔高度1 d后的AMS评分。心率测量采用智能电子血压计,SaO2测量使用血氧饱和度仪,AMS评分采用GJB 1098- 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中的标准[4]。其中心率、SaO2观察指标的数据采集方法为:A组是在习服训练时在每一处海拔高度地取5次试样,测其平均值;B组是在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时在每一处海拔高度地取5次试样,测其平均值。
2.1不同习服方式训练前后心率、SaO2比较 随着进驻或模拟海拔高度的增加,2组心率加快而SaO2降低,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训练前后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比较
注:A组为阶梯训练,B组为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
2.2不同习服方式AMS评分 2组训练期间和进驻预订5200 m海拔高度后,A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训练期间和进驻预订海拔高度后急性高原反应评分比较分)
注:A组为阶梯训练,B组为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
高原地区的环境和平原有着较大的不同,高原普遍存在氧分压低、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以及气温低等恶劣条件,平原地区生活的人转移到海拔较高的地方时,会因为不适应而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5]。而军人在执行任务需要急进高原时,必须严密检测高原常压缺氧状况,可以避免严重高原意外情况的发生[6-7]。同时高原环境的低压、低氧可引起肺泡氧分压的降低,刺激机体神经内分泌的反射,进而增加通气量,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等来保证机体的氧气供应[8]。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个人的生理调节能力范围时,可导致毛细血管的内皮破裂、水肿、渗出、炎性介质的释放等,导致肺水肿、脑水肿等一系列症状、代谢的异常变化及AMS的发生[9]。经进一步观察可知,随着在高原驻留时间的延长和机体习服机制的建立,军人中出现的AMS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体能也能恢复,但需要一定时间。目前高原习服常用方法有预适应训练、阶梯适应、间歇式低氧预适应等多种形式。阶梯习服因其需在不同高度驻留一定时间,不利于部队紧急情况下的部署和机动;低氧预适应是指机体经过一次或多次短暂、非致死性低氧刺激后,机体获得的对后续更长时间或更严重缺氧损伤的耐受[10]。
军训人员在海拔高度递增的间歇式低氧训练前后的机体应激变化可能与心率和SaO2变化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进驻或模拟海拔高度的增加,2组习服军人心率和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间歇低氧训练对SaO2和心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作为一种手段有利于促进高原训练。Tkatchouk和Gritsenko研究[10]发现,模拟海拔3000 m高度的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SaO2。多个研究发现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可以提高低氧通气敏感性,改善其他相关生理变化指标,如:红细胞生成、肺泡换气、肺弥散能力和自主神经系统[11-12]。徐飞[13]研究报道,受试者在急性低氧训练下肺功能和SaO2有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虽然训练过程中,进驻高度或模拟海拔高度逐步增加,但2组AMS评分均降低,经过2周渐进式习服训练后,进驻预订5200 m海拔高度1 d,2组军人基本无AMS,
综上所述,间歇式低氧预适应训练具有较高的自适应能力,通过常压低氧环境模拟高原环境训练,对高原环境可逐渐适应,在一段时间后,可在高原中正常执行任务[14-17]。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使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增强,降低红细胞氧化损伤程度,这对红细胞抵御自由基的侵害,维持红细胞载氧能力有积极作用。通过常压低氧环境模拟高原环境训练能等效生理高度的高原习服训练效果,其可通过自动调节室内氧气含量,阶梯式提高生理等效高度,达到阶梯习服的效果。可见,间歇性低氧训练的建立对于缓解急进高原部队官兵急性高原反应症状,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华平,周其全,高钰琪,等.急性高原病预防措施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4,57(1):81-82,94.
[2] 殷东辰,罗永昌,施维茹,等.体表参数预测急性高原反应易感者的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3):274.
[3] 訾英,刘鸿飞,刘俊,等.高原训练血氧饱和度及血压与心率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B12):40-41.
[4] 尹昭云,谢印芝.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7,15(6):395-397.
[5] 娄晓敏,张雪峰,周其全,等.参芪花粉片对高原慢性间歇性缺氧暴露期间脱习服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227-1229.
[6] YU Z B. Fast Acclimatization and Long-term Adaptation Mechanism Research Progress of Plateau Low Oxygen Environment[J].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2015,15(2):120-124.
[7] 梁海君,孙明光,汤忠国,等.低压低氧环境对急进高原驻训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47-49.
[8] 华安国,马洪宇,洪有建,等.高原驻训64例高原肺水肿发病原因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3):310-311.
[9] 崔建华,崔宇,吴佩锋,等.高压氧对缺氧脱习服症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2):198-200.
[10] Tkatchouk E N, Gritsenko P V. Oxygen transport in persons adapted to hypoxia during acute hypoxia//In Hypoxia: Into the Next Millennium[M].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Hypoxia Symposium, 1999:434-435.
[11] 蓝孝斐,许华俊,李庆云,等.不同间歇低氧暴露时间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4,9(2):121-125.
[12] 余群,王丽平,翁锡全,等.间歇低氧预防SD大鼠递增负荷训练期抗氧化能力下降及其机制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4(6):700-705.
[13] 徐飞.低氧训练减缓急性高原反应效果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14] 哈振德.用高压氧治疗高原脱习服症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4):289-290.
[15] 吴锋,俞梦孙,曹征涛,等.不同低氧暴露方式高原习服效果比较[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4):252.
[16] 王超臣,罗勇军.促进高原习服与提高高原作业能力措施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17,60(3):316-319.
[17] 潘秀清,胡扬,徐飞,等.HIF-1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高原反应及低氧运动习服效果的关联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8):744-74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