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初探

2018-05-02 10:16徐鸣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校本办学育人

徐鸣

【摘 要】就学校而言,“学校特色”是在特定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办学风格,是与学校内涵发展、高水平办学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中小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战略。本文试图结合学校课程实践,对中小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价值判断、概念界定及主要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进行特色课程实践。

【关 键 词】中小学校特色课程;概念界定主要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中小学课程建设促进学校特色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4A09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34-0060-03

特色发展,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特色课程为突破口,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当前中小学校课程变革的重要命题。

一、特色课程的价值判断

1. 基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特色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其终极目的是通过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作为对学校发展道路和育人模式的深层次思考,特色发展是基于现实需要提出的。

就学校而言,“特色”是在特定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立足实际和需求,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而形成的稳定、独特的办学风格,是与学校内涵发展、高水平办学紧密相关的。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没有课程的变革作支撑,便无法向更深层次的教学变革推进,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理念也就无法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更无法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此意义上说,学校特色发展,“实质上是依托课程改革而推动的学校发展道路和育人模式的转型,这个改革的核心突破口是发展特色课程。”

2. 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

在当前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中,课程是学校进行公共服务提供给需求端的主要产品,如何通过课程建设帮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确切地说,既能保证课程的丰富多元,又能保证学生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利;既能满足学生在当下的获得感,又能满足学生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应该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追求。

作為学校为学生设计的学习路径,课程决定了学校育人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方向。一方面,国家课程是全体学生在接受一定阶段学校教育中所要求的掌握的基本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标准,体现的是国家对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统一规定性,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重视学习生个性发展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培养个性完满发展的人是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需要。在遵循国家意志的基础上,要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发展需求,必然要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与实施,同时自主开发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以增强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特色课程就是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进行的规定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展开的。

3.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课程

新课改以前,教师的工作主要是依据上级颁布的教学计划,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一切教学工作都是模式化与流程化的,教师既无须也不能发挥过多的自主创造性。新课改倡导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了学校和教师空前的课程权力,为教师创造性的开发与实施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或学科教学者,更是一个课程研究者、建构者,成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这种专业自主权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

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建设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课程相关的专业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包括课程开发与设计、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都需要教师在正确的课程观的指导下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系统化思考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实施过程的价值性,对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提升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从而获得专业发展。

二、特色课程的概念界定

1. 学界的探讨

关于什么是“特色课程”,尚未发现学界有权威的定论,更多的是基于学校课程实践而提出的概括性描述。在诸多的论述中有两个主要关注点:一是特色课程的范围问题,何永红认为“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和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即特色课程特指地方和校本课程中的某些课程;熊德雅等人则认为“特色课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要是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都可以被认为是特色课程。”二是对特色的理解,龚海平认为“特色课程,是指一所学校开设的不同于其他同类学校的具有独特性的课程,其基本特征集中地和鲜明地表现为人无我有。”强调特色课程的独特性;朱治国认为“所谓学校特色课程,是指学校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学校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能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的主导性校本课程。”这种观点认为特色课程与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紧密相连,不强调人无我有的排他性,同时还认为特色课程特指主导型校本课程。

2. 我们的理解

特色课程作为一种学校课程实践活动,对其理解应体现包容性,即不限定哪一级哪一类课程,更不是特指校本课程,只要能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课程,都在特色课程之列。比如:

(1)宜昌外小立足“国际理解教育”的办学方向,从顶层设计入手,将课程与育人目标相对接,通过分类整合形成了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社会五大课程领域。其中,学校体育延伸性课程《体育舞蹈》就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经过八年的实践,已成为区域内优势明显的学校特色课程。

(2)宜昌市十一中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集邮协会,从最初的兴趣小组到校本选修课,再到如今的七年级校本必修课程,连续数年有学生获得“全国青少年生肖邮票设计大赛金奖”,多个作品被印制成邮票向全国公开发行,学校被评为“楚天集邮明星学校”、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如今,集邮已经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

(3)夷陵区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课程建设有机融合,由区教研部门整体规划,在区域性“传统文化”主题课程的整体架构下,形成了一校一品的课程特色。如梅林小学《丝竹神韵》(国家级非遗“宜昌丝竹”)、雾渡河初中《阳光鼓点》、雾渡河中心小学《鼓韵歌魂》(省级非遗“雾渡河民歌”)、实验小学《夷陵版画》(市级非遗“夷陵版画”)、下堡坪中小学《剪故事》(国家级非遗“下堡坪故事”)、南垭小学《敬耕善读》、分乡小学《竹韵》、向阳小学《礼乐鼓鸣》等,或通过校本课程,或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长在宜昌》进行校本化实施,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

基于学校的课程实践,我们认为“特色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基本理念指导下,依据学校教育哲学,利用优势课程资源,指向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教育期望,开发并实施的能够彰显学校特色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以及区域性主题课程。特色课程不仅可以是具体、独立的课程,也可以是以某个项目为主题的系列课程(群),还可以是以学校教育哲学为导向而整体架构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特色课程的主要特征

学校课程建设作为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需要考虑对地域、对学校、对人的适切性,关于“特色课程”的内涵可以根据实践主体形成不同的理解。但特色课程应该具备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一是独特性。独特性以学校课程自主权为前提,以符合学校办学目标,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为价值追求,是特定学校基于独特的办学背景和课程理解,所进行的个性化课程实践。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与评价以及课程绩效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学校个性或优势,或不同或优于其他同类学校。

如:天平山小学所在地宜都高坝洲镇天平山村素有“养蚕取丝,织成绸缎”的传统,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桑蚕”乡土文化。学校利用这一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了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开设的《桑蚕文化》校本课程,从桑蚕知识、桑树种植、桑叶采摘、蚕的养殖、蚕丝手工,到丝绸之路文化,成为彰显学校和地方独特文化的特色课程。

二是优质性。优质,既是课程本体的适切与科学,也是课程实施成效的凸显,优质性是特色课程的价值体现。特色课程在校内与其他课程相比应有明显的优势,能够代表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具有先进性;在校外与其他同类课程相比应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具有典型性。

如:伍家岗实验小学中南校区有着多年的习字传统,学校以“习一手好字养一身美德”为育人目标,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书法》课程,每周两课时。多年来,通过书法课程,提升了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培育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书法教师。《中国教师报》曾以“走特色优质之路,薄弱学校实现华丽转身”为题报道了学校书法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 “全国特色学校”、全国“百强文化先进学校”、“全国书法艺术教育先进学校”等。《书法》课程,促进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墨韵文化,实现了全方位跨越式发展。

三是普及性。特色课程要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课程优势,成为学校的主打课程和优势教育资源,理应面向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开放。只有学生普遍参与,并能从中普遍获益,才能体现出特色课程的价值所在,学校特色才可以通过学生特质得到彰显。上述案例中伍家岗实验小学中南校区《书法》课程就是典型的通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校特色彰显的特色课程。

四是实践性。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实践活动,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与反思,并不断调整和完善。特色课程之特色,既需要通过审慎思辨和民主审议在课程与学校实际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更需要在实践中发掘、凝练逐步形成。上述案例中宜昌市十一中学《集邮》课程在长达三十年的实践中呈现出从活动走向课程的轨迹,在不断地探索与反思中逐步实现课程与学校特色的融合。

五是整体性。特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功能、结构还是形态上都应与其他课程协调共生,共同构成学校课程整体,发挥课程整体育人功能。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有赖于全体师生及相关人员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目标,构建课程建设共同体,以课程为载体形成育人合力。

如:绿萝路小学以“Ideal(理想的)”“Independent(自主的)”“Interesting(有趣的)”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绿学I宝”课程体系,建立起联系校内与校外的“课程链”。其中,主题课程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跨学科整合,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课程。与学科课程、红领巾课程、游学课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共同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完整的人”。在课程变革的过程中,学校將原有的教务处、政教处、后勤处等部门改制为课程研发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校务保障中心,为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在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提升、家校合作共建课程等方面也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融合的课程共同体。

上述观点,是基于学校课程实践的一些浅显思考,课程建设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该是立足现实、基于实践的,符合学校实际和师生需求的课程才可能是好的课程。关于特色课程建设,更没有一定之规,无论是内涵理解还是实施路径,都需要在特定场域中探索、反思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士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5).

[2]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何永红.学校“特色课程”的定位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1,(10).

[4] 熊德雅,龚春燕,胡方.特色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与关键要素[J].中小学管理,2015,(11).

[5] 龚海平.论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14,(10A).

[6] 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

(编辑: 张 婕)

猜你喜欢
校本办学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