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书玲
【摘要】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而展开的金融业务。本文以电信运营商为例,对其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基于此,从管理、风险及业务范围三方面,分析了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的阻碍。重点从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以期能够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参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得以顺利开展。
【关键词】电信运营商 互联网金融 第三方支付
一、前言
互联网的出现,对商业以及金融等众多传统行业,均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适应时代的需求,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产生,为人民生活便利性的提升,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近年来,电信运营商正在着手推出“E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但受运营商本身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仍面临着一定的阻碍。
二、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可行性
与其他企业及团体相比,电信运营商在开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具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一是技术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着复杂的IT系统,该系统的性能较强,且数据量庞大。如能够将其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办理过程中,将会体现出极大的优势。凭借该项资源,电信运营商在开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可行性较强。二是终端优势:电信运营商每年均会推出大批量的手机终端,运营商如能够将所推出的终端,作为互联网金融APP的搭载平台,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加以推广,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1]。三是流量优势:电信运营商在数据传输技术方面,具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运营商能够将该优势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在吸引用户量方面,将会体现出明显的竞争力。
三、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的阻碍
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阻碍,主要体现在管理水平低、面临风险大及业务范围狭窄三方面:
(一)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当前并无规范的法律以及監管体制,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加以约束。且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着准入门槛低及行业规范缺乏的问题。如电信运营商需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将会面临较大的阻碍。在法律及监管体系仍未健全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应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方式,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面临风险较多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及网络风险两种。从信用风险的角度看,部分用户办理贷款业务后,逾期不还等行为的发生几率较高,表明该用户的信用风险较高。如电信运营商已为之办理了贷款业务,必然面临着较大的的财产损失风险,对其自身利润的增加不利。网络风险主要体现在用户资料被盗取等方面,对运营商及用户均会带来较大的损失[2]。
(三)业务范围狭窄
互联网金融业务不仅包括贷款业务,同时还包括第三方支付业务、众筹及大数据金融等。当前,电信运营商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狭窄方面。如单纯的“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风险发生,运营商所面临的损失将极其惨重。可见,积极拓展业务范围、使风险得以被分散较为重要。
四、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有效途径
电信运营商可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应对风险、拓展业务范围,以达到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水平的目的:
(一)提高管理水平
针对由法律及监管体制不完善而导致的业务开展稳定性差的问题,电信运营商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努力规范自身行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后,一旦用户由于平台设计不合理,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发生损失,很容易对电信运营商的经营造成影响。对此,电信应积极规范自身的行为,使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例如:当平台存在漏洞或风险时,电信可以通过聘请技术人员的方式,对平台的漏洞进行修复。避免其他非法人员利用漏洞盗取用户资料,以提高用户办理业务的安全性。
2.积极收集各类信息。电信应积极收集有关用户的信息及数据,以提高自身对信息的掌握水平,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当某用户注册平台后,电信可要求其立即填写身份信息,并进行职位验证。当用户办理业务的过程中,电信可通过云计算等方式,了解用户的喜好。根据其喜好,于互联网金融业务APP当中,为之推荐金融产品,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逐渐增加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用户量。
(二)积极应对风险
信用风险及网络风险,属于电信运营商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所面临的两大主要风险。对此,运营商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信用风险的预防。电信运营商可与人民银行联合,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获取用户的信用信息。当用户办理业务前,运营商需视之信用等级,判断是否为之办理业务。除此之外,运营商还可调取本单位用户在通信业务费用缴纳方面的信用信息,将用户的信用等级分为A级、B级及C级。A级代表信用良好,C级代表信用差。如C级用户需办理业务,运营商需慎重考虑,以免增加信用风险。
2.网络风险的预防。电信运营商开展护理网金融业务期间所面临的网络风险,主要体现在黑客入侵以及数据被盗取等方面。目前,电信运营商虽已建立了严密的网络安全制度,但推出互联网金融业务后,随着业务用户量的不断增加,网络风险同样会显著增加。对此,运营商可以通过“用户审核技术”、“用户登录技术”、“防火墙技术”等,实现对网络风险的预防。例如:可要求用户采用密码+用户名的方式登录。同时,选择固定登录的电信移动设备,以适当降低网络风险。
3.拓展业务范围。电信运营商可将第三方支付业务,纳入到互联网金融业务中,使业务范围得到拓展。例如:运营商可以借助本身的优势,与各大银行联合,将云计算以及通信技术,应用到第三方支付业务中。当某用户需支付金融资金时,可通过E支付平台,自银行卡中扣除相应的款项。同时,如用户需办理借贷业务。当审核通过后,借贷所得的款项,同样可经E支付平台,转移至银行卡中。采用上述方法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有效提高用户操作的便利性,对用户量的增加,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结论
综上所述,电信运营商在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存在一定优势。运营商应借助该优势,努力规范自身行为、积极收集各类信息,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应积极预防信用风险及网络风险,提高用户办理业务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与各大银行联合,推出第三方支付业务,使用户办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便利性得以提升。将上述措施共同应用到电信运营商的改革中,对其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速度的加快,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舒文琼.互联网金融道路上移动向左电信向右[J].通信世界,2016(01):137-138.
[2]夏黛美.互联网金融时代电信翼支付业务发展趋势与市场应对策略[J].商,2015(26):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