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晨 丁波 韩雪 王文辉
【摘 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休闲农业成为了旅游开发的重点,经济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也为体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农村原生的自然生態环境及农业景观对人们的吸引力迅速提升,休闲农业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休闲农业发展的客观背景。
【关键词】休闲农业;产业组织化;方法与策略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其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实现农业战略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能力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休闲农业已从萌芽起步、初步发展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一、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提高休闲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与规划布局直接关系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组织形式选择与产业标准化推进。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农户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一是土地转包,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通过转包形式承租其他村民一定期限内的土地使用权;二是土地互换,是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同意经济组织的农户根据各自需要互换承包地块;三是土地入股,即农户以各自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资源入股;四是土地出租,即农户将土地出租给非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或外来投资商,提高土地资源的整合效率[1]。
二、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积极培养具备全产业链要素整合能力和突出战略设计能力的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凝聚与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显著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指出要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开展,打造一批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各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要加快培育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功能全、产业基础强、经营效益好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并带动周边区域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农户经营者发展优势互补、类型各异的休闲农业项目,在各地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产业规模化的休闲农业基地与示范园区,提高区域休闲农业组织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通过休闲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建立休闲农业基地,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和建设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度、集中度,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休闲农业产业化推进过程中重视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运作体系和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共同体,在一体化经营体系内实现利益互补,实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间的对接,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三、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休闲农业企业已成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以休闲农业企业为主体的新型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建立,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适当集中和合理配置,解决了个体农户项目投资资本不足的问题,降低了休闲农业经营风险,推动了休闲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2]。新型组织形式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休闲农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权明晰能够充分保障经营主体的资产所有权、收益权和处理权;权责明确使休闲农业各参与主体及利益相关者之间明确各自权力和义务,共担风险;政企分开利于提高企业活力与竞争力;管理科学是在推进休闲农业企业在生产、供应、质量、销售管理等方面实现科学管理。
四、建立产业中介组织
行业协会的完善程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行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成立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专门负责研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按照“民间化、市场化、大服务”等行业协会办会原则积极培养和发展休闲农业行业协会,不断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机制[3]。一方面,赋予行业协会一定的职权和资金支持,让其适度参与行业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行业协会各项资源,制定行业规范,强化行业监管,提供相关培训,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市场准入、市场推广、人员培训、经营协助、宣传推介、管理咨询、市场评估、度假指南等多样化的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行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经营行为规范、行业争端解决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休闲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标准化建设能力。同时,发挥行业协会在涉农、涉旅企业和政府间的沟通桥梁作用,规范休闲农业项目管理,保障相关利益群体合法权益,促进行业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五、优化产业相关组织模式
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多样,包括“农户+农户”、“企业+农户”、“企业+社区+农户”、“政府+企业+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政府+企业+农户”、“个体农庄”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一些经营模式由于不同主体间存在利益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地位不对等、契约不完备等问题,难以形成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和保证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不同经营主体在休闲农业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同作用,首先,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构成产业的要素,以休闲农业企业为主导开发建设休闲农业项目,利于将市场经济理念引入休闲农业发展中,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资金、技术等各项资源,推动休闲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其次,农村基层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群众性组织,如村委会等,是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组织核心,具有管理农村集体经济、协调内外部关系等职能,可以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公共产权处置和收益冲突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次,休闲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的利益市场。通过成立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休闲农业合作组织来约束不同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协商机制,提高休闲农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同时,鼓励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是保障当地居民获得产业发展效益的前提,要建立有效的农户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农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在制定休闲农业相关政策与规定、发展目标与计划、监测与评估措施方面听取当地农户的意见与建议;另一方面,让农户参与到休闲农业经营与收益分配中,鼓励农户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
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选择要适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体现不同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或企业间的联盟行为。产业组织模式的确定要充分重视企业或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龙头组织或中介组织与农户结成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对农户经营起到不同程度的引导、组织、服务、扶持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布局模式和组织模式,并提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化机制与具体措施,为不同等级城市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对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飞,袁燕生.我国农业政策手段的运用与绩效分析——以乡村旅游政策为例.经济与科技,2015(08):3537.
[2]张广海,包乌兰托亚.我国体闲农业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7(06):30.
[3]李利昌,蔡莉华.发展体闲农业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吉林农业,2016,(05):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