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02 07:53黄月圆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应用

黄月圆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不足,研究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心理契约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公寓管理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探索了心理契约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构建方法:了解彼此期望是前提;充分沟通交流是关键;积极维护提升是难点;打造和谐公寓是核心。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公寓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015-03

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了对学生公寓的管理,特别是伴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在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家具用品、生活服务、文化氛围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公寓生活环境。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在公寓区体现出思想品德低下、文明礼仪失缺、纪律观念差等言行失范的现象。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对学生公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完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增强公寓育人的实效,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探讨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应用。

一、心理契约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的内涵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阿基里斯(Arigyris)提出来的,“他认为除正式经济契约规定的内容外,员工与组织之间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美国心理学家施恩(Schein)“认为心理契约是时刻都存在于雇员与组织之间的不成文的期望”,并“强调了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的重要的作用”,可见,心理契约就是双方基于各自期望的心理上的约定。

学生公寓管理中的心理契约,就是在公寓管理过程中,学校公寓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期望和约定,体现了双方的主观愿望。公寓管理人员希望学生能自觉服从公寓的各项规章制度,言行得当,积极参与公寓管理与建设;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安全、温馨的住宿环境,便捷、优质的生活服务,素质优良的管理人员。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都希望公寓平安和谐,学生在公寓中收获成长与快乐是双方共同的心愿。双方都要了解彼此的期望,并将对方的期望当作自己的责任,当公寓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管理人员的期望一致性都比较高时,心理契约才能真正达成。心理契约作为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纽带,影响着学校公寓管理的效率和学生在公寓的幸福体验。

二、心理契约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作用

当前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重规矩,轻关怀。为了加强对公寓的全面管理,高校对学生在公寓区的思想、学习、言语、行为、交往等方方面面建立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这无可厚非。但是,缺乏了对学生的全面、深度关怀。公寓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单凭规矩,是不足以解決所有问题的。高校重规矩、轻关怀的做法,致使规矩以外的很多问题成为公寓管理的空白地带。二是重权威,轻沟通。高校公寓管理人员重视在工作中的权威,片面要求学生服从各项管理工作,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公寓管理是双向的,沟通机制不健全,会导致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受到阻碍,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三是重说教,轻参与。高校传统的公寓管理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说教,在吸引、鼓励学生参与公寓管理方面显得方法不多,思路不活。学生在公寓的主人翁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公寓的各项管理和建设中,认为自己只是公寓的一个过客,拘泥于被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契约是彼此之间的期待,不只是单方的承诺。因此,将心理契约应用到学生公寓管理中,将充分发挥学生公寓管理者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提升公寓管理的实效,具体作用如下。

(一)实现公寓管理与学生发展有机结合

心理契约将公寓管理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主动去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期待后,学校的管理将更加人性化,将生硬的管理赋予更多热情和责任,会主动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学生将在公寓区收获成长,而不只是把公寓当作住宿的地方,在公寓区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根据心理契约的价值导向功能,发展自己的特长,为他人提供更多的帮助。

(二)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只有双方不断的交流、沟通、维护、提升,才能发挥好心理契约的作用。因此,心理契约将极大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了能更好了解到对方的期望,学校必须建立起公寓管理的沟通机制,及时地把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告知学生,并做好咨询和答疑工作,在做决策前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积极维护学生在公寓区的正当权益,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学生将通过沟通机制,把自己对公寓管理的真实想法、意见告知学校,使得公寓管理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如此,双方的互动将得到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

心理契约能激发双方的责任意识,主动把对方的期待当作自己的责任。公寓管理中的契约构建起来后,将极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潜能。不再拘泥于“被管理者”的角色,承担起“公寓建设者”的角色,由原来的“公寓是住所”,变成“公寓是我家”,把舍友当作家人。按照学校对学生在公寓区的期待,学生主动承担起各项责任,例如保持宿舍内务整洁、公共区卫生,开展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和各项公寓文化活动,根据心理契约的目标激励功能,共同促进公寓的和谐、稳定。

三、心理契约在学生公寓管理中的构建方法

(一)了解彼此期望是前提

心理契约的达成,是以双方之间的心理期望为前提的,因此,了解彼此期望,成为心理契约构建的基本点。了解期望,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否则,心理契约的根基就会不牢固。首先,学生要主动通过了解校情、校史、培养方案等,掌握学校发展的脉络、育人理念;要了解公寓管理目标、公寓基本建设情况、公寓各项服务设施、公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公寓管理的优点和不足,知晓学校希望学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希望学生如何配合学校的公寓管理,希望学生能为公寓管理做些什么。其次,学校、公寓管理人员更要全面了解学生期望。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充分了解大学生在公寓区的生理、安全、人际交往、自尊、自我实现等各方面的需要。当今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思想、心理、情感、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他们的期望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对于大一新生,更多的需求是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公寓的环境和生活;而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地希望公寓能提供快捷优质的离校服务。来自城市的学生,可能希望公寓有更加高档的公寓家具,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希望公寓里的费用能契合家庭的经济收入等。立足于学生对公寓管理多样性,多层次的期望和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寓管理,是提升公寓管理实效的基础。“通过有效的心理契约的建立,教育者可以把学校的期待和学生的期待相比较,避免出现太大的落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也有利于学生对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可。”

(二)充分沟通交流是关键

“心理契约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双方短时间内就能够达到完美的心理默契状态,往往需要经过心理接触、磨合到融合,最终达到双方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在校时间的拉长和学生思想的成熟、阅历的丰富,学生对公寓管理的期望是会变化的。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沟通交流机制,使双方对彼此的期望能顺利被对方接受。因此,沟通是否顺畅,将直接影响到心理契约的稳固。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网络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作为网络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学校不能再局限于言语上面对面的沟通,在不违背思想政治工作大原则的前提下要让大学生能及时、随时发声。“心理契约的变化要求教育者不能沿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去约束学生,而应该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待,同时也对自己的期望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易班、微信、微博、QQ等构建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拓宽沟通的渠道,激活沟通的方式,让学生能及时反映对公寓管理的诉求,例如宿舍报修、服务反馈、场地申请等。进而提高公寓管理的效率,管理者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心理诉求,和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总之,学校要及时向大学生传达信息,让大学生对公寓管理有一个动态的了解并及时向学校反馈信息,积极为学生打造对话的平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公寓管理。

(三)积极维护提升是难点

心理契约建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契约破例的情况,一方以为对方没有履行原来的承诺或者履约的效果并非所预期的,心理契约违背便产生了。心理契约违背,将导致双方的矛盾,对彼此的角色、情感、目标认同,都将产生不良的后果,会导致负性的情绪反应和情感裂痕,甚至终止彼此的心理契约关系。这些矛盾和裂痕必须通过澄清、共商来修补,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契约的维护提升。这对于心理契约的稳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公寓管理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学校收缴学生的违规电器,学生对此意见非常大,师生之间的矛盾常常因此被激化。电器被收缴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心里认为学校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没有为学生提供方便的生活设施,没有兑现对学生的承诺,继而产生逆反心理,被收缴后重新购买违规电器使用,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学校必须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阐明公寓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澄清误会,引导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贪图个人的方便,而给公寓其他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学校公寓管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负责的态度,和学生平等交流,全力修復已经破损的心理契约。同时,要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对公寓管理的满意度,对学生不满意的方面积极整改,对学生渴望的方面要极力争取,尽力减少学生负面的行为和想法,维护好、提高好健康的心理契约,并形成良性循环。

(四)打造和谐公寓是核心

“心理契约是一种情感契约,也是一种形成凝聚力、团队精神、忠诚度和责任心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组织支持感,为学生提供成长性、发展性的帮助,强化学生的情感归宿和角色认同,把构建和谐公寓当作心理契约构建的落脚点。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学校形成良好的公寓文化,提升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在公寓区感觉到心情放松,觉得在公寓区安全、舒适、温馨。把公寓当成我们的家园,而不是仅仅把自己当作公寓的过客。把对公寓的情感归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在公寓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学校育人目标保持一致。第二,学生在公寓收获成长与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学校要发挥公寓的育人功能,而不仅仅是住宿功能。要主动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公寓的建设与管理中来。除了要注重学生与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心理契约的构建,也要重视舍友之间的心理契约的构建。同宿舍成员之间的心理契约一旦确立,将对宿舍的内务卫生、装扮点缀、文明礼仪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发挥心理契约的激励功能,促进宿舍成员之间你追我赶,创优争先的积极氛围。例如,通过魅力宿舍的建设,树立文明宿舍、安全宿舍、学霸宿舍、公益宿舍等类型的榜样,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也增长了学生的才干,锻炼了才艺。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设计、建设自己的宿舍。第三,提升学生公寓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公寓管理人员的素养,对于维系良好的心理契约有重要影响。因为很多宿舍管理员、楼栋管理人员、后勤维修人员等工作人员,他们学历低,文化素养缺乏,工作比较死板。因此,打造和谐公寓,必须要全面提升公寓管理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除了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外,对于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学生心理危机识别能力、交流沟通技巧,都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培训和提升。只有他们的爱心、诚信、热心、关心才能温暖学生,为学生提供触及灵魂的服务和管理,增加学生和他们之间的默契,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契约,让学生公寓管理更和谐。

学生公寓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心理契约作为明文契约的有力补充,必将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带来新的思路,新的气象。在心理契约的引领和激励下,学校以其优美的住宿环境,优质便捷的服务,人性化的管理办法,通过让学生满意的管理和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发挥学生公寓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学生以其对公寓的责任感、热情、参与行为回报学校,为公寓管理和建设贡献自己的智谋和力量。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者,要创新性地将心理契约应用到学生公寓管理中,实现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博.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J],科教文汇,2017,(2):131.

[2]程思,赵继新.心理契约研究述评[J].经营管理者,2016,(30):13.

[3]行建民.加强心理契约管理提高员工忠诚度和责任心[J].中国有色金属,2017,(2):39.

猜你喜欢
心理契约高校应用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