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2018-05-02 07:48:27马成文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淮河经济带生态

马成文, 彭 娜

(安徽财经大学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淮河生态经济带是以淮河干流为主线,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区域,行政区域主要涉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该经济带不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交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而且也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和重要的粮食主产区[1]。但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淮河流域统筹规划,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之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缺乏等,造成淮河流域整体上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生态环境较为脆弱[1-2]。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3],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4],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江苏、安徽、河南三省正在共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了便于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与考核,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5-6],以反映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差距[7-8],进而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淮河生态经济带,不同于淮河流域的自然保护区,也有异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传统工业区,它是融合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全新概念[9]。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从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向,转变淮河综合治理方式,推进淮河产业朝生态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升级[10],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基本思想,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设计指标体系原则,现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3个维度设计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5]。经济发展是各项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任务,可以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竞争力等要素表示。社会进步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最终目标,包括人口指标、社会保障、生活质量等要素。生态环境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淮河生态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可选用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环境保护、城市绿化等要素予以衡量。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选择

目前对于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较为常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模糊评级法、因子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但是,采用单一赋权法,不仅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而且也不利于对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从不同侧面和层次进行评价分析。

表1 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11]进行评价,主观赋权与客观赋权相结合,保证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更具可靠性、全面性。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主观确定准则层指标权重;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客观确定指标层权重,计算准则层指标主成分得分,据此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水平进行排名和分析;最后根据准则层权重计算目标层综合得分,并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和分析。

二、实证评价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

淮河生态经济带兼顾自然地理、人文经济和行政区划等诸多因素,根据流域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理论,其既有核心城市,也有外围城市。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首要任务在于把握核心城市,通过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和溢出效应,向外围城市推进[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组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2013―2030)》中提出,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江苏淮安、安徽蚌埠、河南信阳3个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进而形成“一带三核多节点”的空间结构格局,使之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其中多节点城市主要包括阜阳市、六安市、亳州市、宿州市、淮北市、淮安市、滁州市、盐城市、宿迁市、徐州市、扬州市、泰州市、驻马店市、周口市、漯河市、商丘市和平顶山市。

现利用上述评价指标数据对这20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江苏、安徽、河南三省统计局网站。为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便于综合分析,需事先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二)层次分析法权数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准则层权重。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把定性分析与定量描述相结合的主观赋权方法,它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系统评价。其基本步骤为: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再次,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进行层次排序。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步骤,进行专家意见征询,可以得到准则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的权重(见表2)。具体计算过程这里从略。

(三)计算主成分得分

表2 准则层权重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准则层指标主成分得分。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基本步骤为:首先,将一组具有相关性的变量转化为一组独立的变量;其次,基于特征根大于1及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少于8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再次,根据主成分函数计算各主成分得分;最后,根据方差贡献率确定各主成分权重和综合得分。依据上述步骤,可得到准则层各指标得分。

1.经济发展

经计算,得到经济发展准则层的方差贡献率。在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3%时,选取F1、F2、F33个主成分,可以有效反映原始指标足够多的信息。主成分函数分别为:

F1=0.419 5X1+0.402 8X2+0.407 8X3+0.420 8X4+0.172 5X5+0.248 3X6+0.280 4X7+0.076 3X8-0.122 4X9+0.091 7X11

F2=0.151 5X1+0.232 6X2+0.225 9X3-0.182 7X5+0.156 8X6-0.256 5X7+0.527 6X8-0.362 1X9+0.180 1X10+0.536 9X11

F3=0.606 8X5-0.517 3X6+0.140 2X7-0.167 6X8+0.423 7X9+0.698 6X10+0.174 1X11

第一主成分F1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消费能力,第二主成分F2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经济增长潜力及经济竞争力,第三主成分F3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及外向型水平。

主成分综合得分用F表示,F=0.457 6F1+0.234 2F2+0.161 1F3。将各城市有关指标标准化数据代入,可计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3)。

表3显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水平排前3名的城市分别是泰州、扬州、蚌埠,泰州,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主要城市中遥遥领先,泰州、扬州人均GDP分别为79 479元、89 647元,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盐城、淮安、漯河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紧随其后,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良好;而阜阳、信阳、驻马店、商丘、周口等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些城市人均GDP仅为泰州、扬州的1/3左右。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经济发展落后城市亟待经济模式转换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表3 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得分

2.社会进步

经计算,得到社会进步准则层的方差贡献率。在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48%时,选取L1、L2、L33个主成分,可以有效反映原始指标足够多的信息。主成分函数分别为:

L1=-0.312 6X12+0.110 3X13-0.118 1X14+0.386 0X15-0.053 6X17+0.454 1X18+0.324 1X19+0.096 8X20

L2=0.342 8X12-0.113 4X14+0.137 3X15+0.542 6X17-0.150 8X19+0.442 7X20

L3=0.131 0X12+0.572 8X13+0.488 8X14+0.161 8X15-0.147 1X17-0.285 7X19+0.166 0X20-0.097 3X21

第一主成分L1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二主成分L2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的生活保障能力,第三主成分L3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人口及劳动就业结构。

主成分综合得分用L表示,L=0.399 5L1+0.251 2L2+0.203 9L3。将各城市有关指标标准化数据代入,可计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社会进步水平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在社会进步水平方面,泰州、扬州、蚌埠排名处于第一方阵,盐城、淮安、徐州等城市处于中等水平,驻马店、信阳、周口和商丘等城市排名较为靠后。泰州、扬州城镇化率超过50%,基本医疗参保率在90%以上;而商丘、阜阳、驻马店等城镇化率在40%以下,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最高达到0.4。结合表3可知,社会进步排名与经济发展排名高度相关,意味着加快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和前提条件。泰州、扬州、蚌埠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而居民生活质量较好、社会保障较完善,社会进步较快;而驻马店、周口、商丘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进步相对较慢。

表4 各城市社会进步水平主成分得分

3.生态环境

经计算,得到生态环境准则层的方差贡献率。在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22%时,选取M1、M2、M3、M44个主成分,可以有效反映原始指标足够多的信息。主成分函数分别为:

M1=0.466 1X22-0.114 8X224+0.133 9X26+0.426 4X27+0.117 1X29-0.490 5X30+0.059 4X31+0.092 3X32+0.138 5X33

M2=-0.070 7X23-0.138 7X24+0.329 2X25+0.558 2X26+0.197 3X27+0.591 1X28-0.092 9X30+0.176 4X31-0.280 1X33

M3=0.258 3X22+0.117 2X23+0.582 3X24-0.102 6X25+0.212 9X27+0.523 7X29+0.140 4X30+0.582 3X31+0.648 7X32+0.210 6X33

M4=0.221 9X22+0.083 9X23+0.229 2X24-0.577 7X25+0.196 9X27+0.104 9X30+0.229 2X31-0.133 9X32

第一主成分M1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绿化水平,第二主成分M2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第三主成分M3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第四主成分M4反映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主成分综合得分用M表示,M=0.320 2M1+0.253 8M2+0.200 0M3+0.127 9M4。将各城市有关指标标准化数据代入,可计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和排名(见表5)。

表5显示,泰州、扬州、宿迁生态环境排名在淮河生态经济带20个城市中位居前列,漯河、淮安、盐城等城市处于中等水平,平顶山、宿州和阜阳排名靠后。泰州、扬州的土地产出率最高达到6 372.73万元/km2,资源使用率较高,城市垃圾无公害处理率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在95%以上,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在41%以上,环境保护措施完善;而阜阳、宿州、驻马店等城市的土地产出率仅相当于泰州、扬州的1/5左右,资源利用率较低,并且城市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在75%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加大力度。

表5 各城市生态环境水平主成分得分

4.生态经济综合水平

根据准则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的权重及主成分得分,可以得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见表6)。

表6显示,从城市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看,泰州、扬州、盐城、蚌埠、淮安等城市位居前5名,漯河、徐州、宿迁等排名依次递减,六安、驻马店、商丘、宿州和阜阳位居后5名。从城市排名省际分布看,在淮河经济带中,江苏省的6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在前5名中占据4个,其中泰州、扬州两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分项排名和综合排名均居前2位;安徽、河南两省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分项排名和综合排名均靠后,尤其在20个城市最后5名中,安徽占据3席、河南占据2席。可见,加快中部城市崛起、实现其跨越式发展任重道远。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淮河生态经济带各城市间生态经济发展的分项水平和综合水平均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总体而言,江苏省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安徽、河南两省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三核”城市蚌埠、淮安、信阳在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排名中分别为第4名、第5名、第15名,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表6 各城市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名

在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要把生态发展、循环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具体建议如下:

(1)经济发展方面。在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打造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过程中,各城市要加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产业的财政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外部资金,合理使用资源,促进经济高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社会进步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下,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加大社会公共设施投资力度、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技经费所占比重、提升科教水平,靠科技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3)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淮河流域河道的整治与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升生态环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叶立生.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4(12):66-68.

[2] 顾为东,张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19-23.

[3] 陈小洁,张波.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思考[J].治淮,2017(4):53-55.

[4] 朱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的水环境问题研究[J].绿色科技,2016(16):107-109.

[5] 肖薇.长江经济带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6] 张冬梅,刘妍珺,赵雷雷.生态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学术交流,2011(12):81-84.

[7] 孙亚南.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南京社会科学,2016(8):151-156.

[8] 陈套.长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研究[J].调研世界,2015(7):18-22.

[9] 蔡安宁.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8-13.

[10] 毛广雄,陈海廷,胡相峰.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3):1-7,93.

[11] 马成文,徐娜娜.安徽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综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6(21):39-44.

猜你喜欢
淮河经济带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治淮(2021年5期)2021-08-05 07:58:46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法人(2021年2期)2021-03-02 07:12:46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当代陕西(2018年9期)2018-11-18 07:26:13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6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五月的鲜花 绽放淮河梦
治淮(2014年5期)2014-03-11 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