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彭文晶
栏目主持人: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 柯小恒
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入队两年的队员开始逐渐淡忘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于是,我决定从他们最熟悉的榜样——祖辈和父辈入手,引导他们在寻访身边老队员的过程中,体会老一辈少先队员珍爱红领巾、热爱少先队的精神,重新找回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队员刘梓奥的姥姥和队员杨昊霖的奶奶都是60多年前的少先队员。她们拿出了尘封已久的照片,给孩子们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刘梓奥的姥姥是新生中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少先队员。1955年,已上三年级的她响应少先队的号召,加入了义务扫盲运动,每天一放学就拿着一年级的课本到街坊邻里家教邻居们认字。大家学得很认真,她这个“小老师”也教得很认真。
杨昊霖的奶奶少年时曾跟随修铁路的爸爸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平均每个月搬3次家。但每次搬家不论扔掉多少东西,她都没舍得扔掉那张一直珍藏的戴着红领巾的照片。少先队员的光荣感伴随了她一辈子。
老队员展示自己珍藏的戴着红领巾的老照片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队员们。他们的爸爸、妈妈们也讲起了自己的少先队故事。队员吕铮的爸爸是1986年入队的,当时因家里生活困难,他特意找邻居借了一件白衬衣,拍了一张戴着队徽的珍贵照片。队员杨柳画了《义务打气》的绘本,向伙伴们讲述了1990年她的妈妈在北京市国华商场门口,为来往的骑车人义务打气的故事。
怎样为自行车打气?今天的队员们很难体会。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找来老式打气筒,让队员们分组给缺气的篮球打气,真实地还原了队员杨柳的妈妈当年为人们义务打气的场景。
寻访了祖辈和父辈后,队员们又分享了各自的体会。大家一致认为:老队员们最可贵的精神是对红领巾的珍爱,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要学习老队员们珍爱红领巾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为了引发队员们对光荣感渐弱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我制作了《“迷路”的红领巾》小视频,展示少先队员不爱惜红领巾的种种情景,比如,把红领巾绑在书包上、落在教室里,甚至忘在楼道的暖气上等。视频里的“红领巾”说:“我不想被丢在这里,我想回家,我想找我的小主人!”
“我们为什么变得不珍惜红领巾了?少先队员的光荣感究竟去哪了?”队员们对此分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队员认为,一年级刚入队时的新鲜感已慢慢减弱,自己更多关注学习,忽略了作为少先队员应该爱护红领巾、热爱少先队;有的队员认为,现在缺乏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少先队活动……
六(3)中队的队员霍彬然向小弟弟、小妹妹们分享了他的故事:因为爸爸是一名外交官,霍彬然从4岁起就跟随爸爸去了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才回国。看到同学们都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霍彬然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把想加入少先队的迫切心愿告诉了中队辅导员。不久,中队全体队员为他精心准备了一场“一个人”的入队仪式。霍彬然还动情地对大家说:“2015年4月28日是我最难忘的一天。那天,我终于成为了一名少先队员。三(10)中队的队员们,希望你们能够珍视少先队员这个身份,努力做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为了重拾光荣感,队员们全体起立,庄严地举起右拳,在队旗下重温了入队誓词——“我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我在队旗下宣誓: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好好锻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他们再次体会着誓词中的一字一句,对身为少先队员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寻访老队员,重拾光荣感,目的是激励队员们行动起来,践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队礼精神,从身边事做起,从建设好中队集体做起。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作为少先队员,应以佩戴红领巾为荣,但在学习生活中,总有忘记佩戴红领巾的情况发生。因此,三(10)中队的队员们提出了倡议:我们要自觉佩戴红领巾,不需要学校的检查,一起争创红领巾免检中队。
我还带领队员们重温了队礼的意义和中队公约,并设立了8个服务小岗位——中队角、图书角、卫生角、植物角、活动区、路队安全、礼仪监督和文明导航。每个小岗位的负责人需要拿着自己的《岗位责任书》“上岗就职”,并向队员们做出了自己的岗位承诺。
赵祎晨是三(10)中队里的一个特殊的队员。他从小失去了父母,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的听力不太好,一直佩戴着助听器。为了使他的学习不落下,队员们成立了“赵祎晨帮扶团”,轮流帮助赵祎晨,主动践行队礼精神。他们的行动还带动了家长。队员夏予然的妈妈每个周末都帮助赵祎晨辅导功课,风雨无阻。许多爱心妈妈也关心着赵祎晨的衣食住行。
就这样,队员们从采访老队员、认真搜集资料,到利用绘本、视频重现当年场景,再到认真讨论、团结协作,在活动中重拾少先队员的光荣感, 以实际行动践行队礼精神,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