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主题融合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8-04-30 01:54张建银
名师在线 2018年35期
关键词:核心学科融合

张建银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宁波 315300)

引 言

当前,我们面临知识经济和第四次工业化浪潮,时代的发展,对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挑战。目前,中小学教学实行以分科教学为主的体系,对于学生深入掌握单学科的知识和奥秘有益[1]。但其课程视野狭窄和背景单一,往往不能反映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各学科知识之间互不通连,不利于形成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缺少知识与生活的连接,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上有所欠缺。因此,以分科教学体系为主培养的人才,就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2]。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校、各学段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横向配合。”这一要求实际上就提出了课程整合的要求。如何有效地使课程在纵向、横向上进行整合,是当前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自2016年起,我校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开展拓展课程开发的同时,聚焦课改核心和深水区,着眼于国家基础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改革,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更大幅度的整合优化,推动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原有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主题融合课程”概念。主题融合课程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着眼,扎根学校“扬长——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融合,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扬长、求真、崇善、尚美”的现代小公民。以课程整合为载体,能够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和合作,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发展;能够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学科内和学科间纵向、横向联系,消解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分离状态;能够拉近学科之间、学科与学习者、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从根源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发展平台更加智能化、多元化[3]。

根据以上目标,学校在确定构建主题融合课程时,一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创生融合主题时,力求教师能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二是基于学科间知识的交织点。重新审视传统的学科分类,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和社会需要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的课程整合,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4]。三是基于社会实践的整合点。主题融合课程希望做到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与个体生活的联系。

依据学校扬长教育课程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着重进行三类主题融合课程实践:学科内融合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超学科融合课程。(图1为“主题融合课程”项目框架)

图1

一、学科内融合课程

学科内融合注重加强学科内前后知识、不同学习领域及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5]。学科内融合除了本学科课堂教学要求之外,我们以学科微课的形式,从两个方面开发课程:主题知识整合和主题知识拓展。适当进行学科内三个层次的知识进行整合拓展并开展教学,着力打造生态化的课堂教育。学科微课的开设在我校已有十多年历史,从教学大纲到校本教材、评价体系一应俱全,课程内容包括行为赏析、美德小体操、经典诵读、写字、英语脱口秀、思维训练等。

各教研组着手编写了许多与教材配套使用的自主课程教材,这些课程有的还成为其他兄弟学校教学用书的范本,如语文组编写的《八个一百》、数学组编写的《数学拓展训练》等;有的则成为地方教程,如《小学生环境保护教学教程》等。

二、跨学科融合课程

整合不同学科中有联系的内容,以一定的主题情景为载体,围绕主题开展各学科活动,达到高效低耗、生动提质的教学效果[6]。

(一)双学科融合课程

例如,数学学科组开展双学科融合实践“S+”课程(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课程),通过梳理人教版数学教材与科学、美术、语文等教材的内容,重点从三个不同的学科组合进行梳理,分别为:MS——数学和科学(Mathematics Science),MA——数学和艺术(Mathematics Art),MC——数学和语文(Mathematics Chinese)。实践中,着重从两个维度寻找融合点。一是主题相同进行融合。融合现行教材中重复编排的内容,进行单独设计、专题教学,如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1页、第40页的分类和一年级下册数学第27页的分类;二年级下册数学《小小设计师》和三年级下册美术第二课《重重复复》等。二是方法相通进行融合。不同学科之间会有许多相通的方法,融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迁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一年级上册科学《做一个测量纸带》和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厘米的认识》等。

根据找到的融合点,把不同学科的内容融合成一节课,需要教师跳出学科本位的思维方式,在宏观的视角下审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打通学科界限,突破两门学科知识资源的表层相关,实现从表层相关到逻辑统整,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体系[7]。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扎实的实践(见表1)。

表1 “M+”融合课程研讨课安排表

(二)多学科主题融合课程

1.幼小衔接主题融合课程

幼小衔接课程是小学生入学初始阶段的融合课程[8],本着“放缓节奏,减轻入学压力;加强整合,精简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关注兴趣习惯;聚焦核心素养,葆童真、激童趣,让新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目标理念,将小学生初始阶段各学科教学的内容围绕“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分六大板块进行课程整合重构,形成幼小衔接主题融合课程群(见图2)。

图2

根据主题,学校把新生入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到各个主题项目中,落实到项目实施的每节课中。例如,“我爱我的新学校”项目的课程计划(见表2)。

表2 “我爱我的新学校”项目的课程计划

2.年段主题融合课程

年段主题融合课程是指以年段为单位,围绕主题整合对各学科内容开展的融合。我们重新审视学科知识内容,软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和社会需要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进行的课程整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9]。在过去的行动研究中,基于学科间知识的交织点挖掘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我们根据以上认识,构建了以“追春”为主题的年段融合课程群(见图3),并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年段主题融合课程(见表3)。

图3

同时,将以上各学科内容有机组合起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取得主题融合课程的实效,促进学生素养提高。(见图4:五年级“忙趁东风放纸鸢”主题融合课程实施流程)

图4

三、超学科融合课程

超学科融合是指超越学科具体内容,就不同学科的思维、领域和不同学科界限的消弭和整合[10]。在这个领域,我们着重开展了STEAM课程、综合实践主题融合课程、亲子绘本课程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

结 语

我校主题融合课程从理念萌生到实践探索,跨时五年有余。目前,我们已在课程融合之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主题融合课程不是在已有学科课程之外独立开发的一门新课程,而是基于国家课程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并实施的课程的统称,是对课程供给结构的一次全面重构[11]。融合课程的实施以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为支点,以国家课程中每个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为依据,拓展学科课程领域,改变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之间分离的状态,为学生创设更加适切的学习内容、方式和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自主、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学科融合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