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打卡

2018-04-29 00:00:00吴鸽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8年2期

【关键词】个别指导;家庭教育;个体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68-02

【作者简介】吴鸽,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一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不太理想,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给这些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何才能与这些学生的家长进行一些有效的交流。但现实的情况是,我不可能每天放学后都把学生留下来,也不可能每天请家长到学校进行及时交流。在认真思考很久后,我想到在班级微信群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小群”。我可以利用下班后的私人时间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还是其次,关键是我希望通过建一个“小群”,让这部分孩子互相鼓励,抱团升级,一起进步;同时让家长能关注孩子,实现与家长的及时交流。

我要求学生每天做完所有的书面作业后,请家长把每一项作业清楚地拍照上传。一来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二来方便我及时点拨纠正,这样受益的是整个“小群”的孩子。当然,我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作用于家长。

尽管教育的话题常说常新,但核心永远离不开“学校”和“家庭”。这是教育的两个原点,如何互为补充,形成合力,这方面的探讨一直很热烈。作为教师,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实践中找寻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因为找寻势必伴随探索,这样就会逼着看似有带班经验的我摆脱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自己。我告诫自己:时代在变,理念在变,孩子、家长都在变,自己也得变,我绝不做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换作以前,我的工作和生活划分得泾渭分明,可后来渐渐发现,教师这一职业太特殊了,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孩子的背后还有一个个家庭,而有些家庭的教育是不理想的。所以只有从源头上进行帮助和指导,才能让那些暂时掉队的孩子慢慢发生质的改变。

以“小群”打卡来说,家长听到我的语音留言,就能明白孩子哪些地方有问题,就能在当晚及时调整、修正。我不仅提出问题,更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发现,及时在群里表扬。我想象着,当家长把我的表扬语音放给孩子听时,他(她)们那小小的心啊,一定会有所触动吧!长此以往,孩子会越发自信,会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能收获学习的成功。说到底,那些使不上劲儿的家长缺少的是方法的指导和持之以恒的陪伴。而借助微信“小群”,我要做的就是和家长一起探讨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就是和家长一起陪伴孩子成长。

从第一天建群到现在已经过去近4个月了。这4个月里,学生们每天发送作业,一句话总结今天的作业状态。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这些孩子也在默默地比赛,比谁快,比谁做得好。有家长兴奋地反馈:“吴老师,这个办法太好了!以往孩子放学到家吃东西都要好久,现在什么都不吃,甚至要做完作业才肯吃晚饭。作业速度快了,有时间订正,有时间阅读,睡眠也得到保证。”

其实,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何尝不是受益者。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研究是教师的第一专业》一文中这样说道:“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去是儿童研究的路径之一,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是生命创造的潜力,可能性是未来性,可能性具有多样性。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应当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性‘潜伏’在现实性中。名师的教育目光、研究的重点善于从儿童的现实性中发现可能性,引领教育从现实性走向未来性。”真实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帮助儿童认识和发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呢?我试图不断地寻找办法,突破常规教育,让自己站到儿童的角度去和儿童一起发现自己身上的可能性,通俗的理解就是:无形的潜力。微信“小群”,让我看到了曙光,尽管它的确占用了一部分我的私人时间。但当看到孩子们迸发出强大的向上力量时,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教师的职业趣味——它比一般职业更能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能在互相探索磨砺中让彼此都成为有智慧的人。

小群里有个孩子叫M。自从进入“小群”之后,他简直成为励志小男神,成功逆袭。我看到他内心在逐渐生长力量,这股力促使他不断地来找我,让我单独教他“时间管理”。他歪着脑袋,憨憨地对我说:“时间才是最公正的,掌握好时间,利用好时间才能成为赢家!”我根据他的情况和他一起制订了学习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天时间的安排,既要张弛有度,又要提高效率,感受把控时间的乐趣。持续的自律是不容易,何况他是个孩子,还是个曾经一贯懒散的孩子。我在“小群”里尤为关注他,关注他发过来的每一次作业,并将这样的关注延伸到教室。我相信,播下的种子要精心呵护,要相信时间,相信持久而热烈地给予鼓励,种子终会破土、长芽。我读他的微文,连续三篇他都写到同一个中心:他要好,他在改变自己,他在积极地向着“好”努力!他写道:“人人心里都住了一个了不起的人。在我心中那个了不起的人就是马久俞,他因病连续几天都没来上学,但他在班上仍能遥遥领先……他激起我的斗志,我希望立刻变好,继续进步。我想到自己过去,对照那些遗憾,现在我只想在漫长的学习道路上,少留些遗憾!”

这些文字写在微文本上,是给我看的,其实最终还是给他自己看的。他在以这样的方式和自己对话,鼓励自己。这个学会自律的过程带来的隐忍和快感在他的体内狂飙突进,他需要外界力量的不断注入,给他信心,告诉他,他每一天都很棒。

想起刚工作时,我笃信自己是个好教师,面对学生,我是万能的,我能改变一切。后来才发现,其实如果方法用错了,我谁都改变不了。渐渐地,带班多了,见得多了,想得多了,我开始不再拘于原地踏步,试图和着时代和学生的步伐,改变自己的步伐,调整自己的育人方法。这时慢慢冷静下来,逐渐领悟到,我只是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的,真正有魅力的教育是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拼搏,唤起其自信心去获得成功的体验,追求个人价值。

此刻,又想到诗人王小妮在《上课记》一书的前言中,谈到自己的努力时,这样写道:“如果它完全是徒劳,也要让这徒劳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