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爱心;指导;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73-01
任何一种行为都是由生活教养形成的。想要改变“吐槽帝”,我们至少要知道,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教养了他。
赵老师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原生家庭导致了他的问题。然而我们成人眼中的结论未必能得到孩子的认可,他们或许会从别的角度诠释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首先还是要改变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了解学生的立场。真正了解一个学生需要很长的时间,或许三年过去了,我们也未必能走进他的心里。但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生活中找到孩子内心的诉求,让他反思自己不正当的行为,并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哪怕找不到这样的一个契机,能时不时与学生谈心、聊天,师生之间的友谊对他的问题行为的矫正应该也会有帮助的。
赵老师通过班会课,形成班级舆论,给“吐槽帝”施加压力,这样的做法我不太认同。班级舆论的压力往往能改变那些内心要强的孩子,而“吐槽帝”显然不是这种类型。给“吐槽帝”施加环境压力在多数情况下会把他边缘化。而被边缘化的学生容易“点连成线,线结成面”,影响班级的整体风貌。更有甚者,会出现极端情况。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都比较差,自尊心特别强,舆论的负面报道很大程度上也诱导了这些走在是非线上的孩子滑向极端。
修其形,必先修其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十中学校)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对于一些有问题行为的学生,当我们深入细致地了解,多角度分析,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时,就一定可以用爱心打动、感染学生。我觉得以下这三种打开方式比较有效:
一、同伴相助,体验成功
在班级里找一些学习上、行为习惯上和“吐槽帝”一样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互评互助”比赛,每周评选出行为习惯和学习上进步最明显前三名,对这些学生进行奖励,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二、家长援手,培养自信
此案例中,家庭教育有问题,需要班主任为其支招,帮助孩子改正问题。告诉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认真聆听孩子的倾诉,从他的倾诉中,你可以了解到他在想什么,关心什么,需要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共鸣,再明确地告知自己的态度,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还能增强孩子自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激励孩子树立自信。做父母的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乃至夸张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要发展地看待孩子,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这将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再次,要正确评价孩子,让孩子全面了解自己,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
三、爱心为媒,正确引导
学生身上每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都不尽相同,这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吐槽帝”的问题主要来自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失应有的关爱。因此,班主任就应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
在这一案例中,这位新班主任发现了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愿意花时间去挖掘学生心理的东西,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积极思考和成长,是可贵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二中学校)
虽然我未曾见过这位“吐槽帝”,但看完赵老师的案例,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个子小小,眼睛闪亮,有圆嘟嘟的脸,薄薄的嘴唇的初一小男孩的形象。
作为班主任,我们的教育应当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我认为首先是要去发现一个真实的学生。借助案例中的描述,我说他“眼睛闪亮”,是因为“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他总是能找到能够接上嘴的地方”;常常惹得班级“哄堂大笑”,说明他思维敏捷,语言幽默;说他“个子小小”,有“圆嘟嘟的脸”,是因为班主任和他的第一次交锋中,孩子就打开话匣子,一脸自豪,不是因为老师的循循善诱,而是因为“吐槽帝”这个称号,这真是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孩子。赵老师引导他换位思考,他“面露愧色”,但是“好景不长”;赵老师“利用班级舆论力量的威力”,他还是“小声地嘀咕”。总之,他身上最主要的一对矛盾就是思维敏捷、语言幽默,却又幼稚,缺乏自知和自律。
发现了真实的学生,我们才有可能对症下药。赵老师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吐槽的弊端,也试图通过班级舆论压力让孩子注意自我约束,但两种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在我看来,可能是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试图从外部施加压力,而对幼稚的孩子而言,这种外部的压力不容易内化,效果也就不能持久。
鸡蛋从内部打破就是成长,如何打破?让学生发现自己。我们找到了孩子的闪光点,创造利于发挥他个性优势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多组织趣味性的班级活动,让幼稚可爱的他感受活动的乐趣,喜爱这个有趣的班集体,从而更易于接受老师和同学给出的建议;还可以举办辩论赛、头脑风暴等活动,发挥他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特点。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提升自我认同感,唤醒他对自己其他方面渴望获得同样的认可的期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十六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