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班级教育情境中,良好教育效果的取得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齐心协力、互帮互助、合作共生,形成班级教育共同体,共同参与班集体建设。PM视角下的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就是小学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班主任及班级其他教育者共同在实践中发挥智慧,在助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PM理念;班级管理;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55-03
【作者简介】严悦,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南京,210024)教师,二级教师,2017年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六届长三角地区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在某小学一线班主任论坛上,有位教师发过这样一个帖子——“小学班主任,你感觉到累吗?”这个帖子引起了班主任们的强烈共鸣:
低年级的彭老师说:“我们很多老师不愿当班主任,多数是因为班主任工作是个无底洞。孩子小,事情多,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真是辛苦!对于有事业心的老师来说,希望通过管好班级、管好学生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苦一点累一点也心甘情愿,但问题是,这种苦与累是一种无望的苦与累。”
兰老师紧跟着发言:“班主任累,做寄宿制小学的班主任更累,学生所有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要一点一点培养,真的感觉好累呀!”
王老师感受更深,他说:“我都不记得在阳光下下班回家的感觉了!”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当中,学校将学科之外的关于学生发展、安全、心理等方面的所有教育活动和班级事务性工作,都落实到班主任一个人身上,班主任所承担的压力和责任几乎超过他们个人的承受力!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班主任们处于严重的精力透支状态,而科任教师的教育责任意识淡化,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团队建设,更难以实现班主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因此,笔者借鉴PM参与式管理理念,进行小学班级教育团队建设研究,既是做好小学班级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班主任团队、科任教师及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PM参与式管理与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内涵
PM(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Model)理念是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运用于企业员工管理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强调参与式管理,多方调动员工及其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自我效能感,能持续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PM参与式管理理念应用到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中,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科任教师提供参与班级建设的机会,增强学生、科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师生共同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个多方参与建设的氛围,让学生、科任教师及学校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班级建设,突出了民主管理的理念,提高了班级育人的效果。
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专业团体,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出于共同目的自发组织形成,在互相信任和互相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参与和共同协商,优化班级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PM视角下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的特征包括:
1.拥有共同的教育信仰与情怀。信仰在于意义的诠释,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灵魂的积极关注。PM视角下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关键特征是,强调教育对象与教育者的共同发展,强调人的生命与情感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指向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关注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班级教育共同体强化集体教育的认知、情感、价值。
2.强调在相互尊重与认同中实现自我成长。班主任负责制的班级建设,班级是班主任一个人的班级,在其他人看来,学生是“你的班级的”,于是,在班级建设过程中,一方忙忙碌碌,另一方“围观”“欣赏”“评鉴”。这种情境下,难以实现教师同侪之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也容易在面对同一学生群体教育过程中出现教师的“各说各话”和学生的“无所适从”。PM视角下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特别强调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及其他教育者的一致认同,在认知、情感与行动上,强调班级教育共同体成员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在共同参与建设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身份认同,形成对自我及他人行为认知的良好道德传递与生成。这种对班主任、对其他教育者的身份认同既尊重了班主任与成员个体自我意识的完整,也让班级教育共同体成员在共同研究、交往、学习中,逐渐凝聚班级管理与教育的集体智慧。
3.积极共享的教育方法与行动。在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内,强调共享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两种方式:一是积极地参与合作,一是不断地协商交往。积极共享要求班主任在参与共同体行动的基础上,结合个体经验,平等地对话协商,衍生出新的经验或文本,不断地积聚、扩大共有的资源,集体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道德、智能、激情与耐心的生态式生长。
二、PM视角下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在学校变革中的价值
1.利于重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服务学生主体发展。传统的个人负责制不符合现代学校管理的趋势,班级建设亦然。我们需要解构班级管理制度,重构体现共同治理思想与精神的班级教育制度。小学班级教育应该从“心”出发,科学分析学生的年段特点,看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具有巨大的发展可能性,是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遵循“人在中央”的管理范式,强调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成长,每个人都会给班级带来变化。在民主、科学的管理方式下,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愉悦、自信、有尊严”的集体生活。
2.利于发挥教育的合力,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制约,没有多方教育合力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展。小学生需要在班级教育时空中实现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交互生长,不能截然分开。但是,班主任负责制导致学校德育与教学两张皮,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更谈不上家校共育。PM参与式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好学生的三大关键性因素,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学校创设一个全员育人的制度环境,建立班主任工作的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向学生借力、向科任教师借力、向家长借力、向社区借力,形成教育合力,为班主任更好地发挥其引领作用提供环境和制度的保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于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教师的工作性质具有个体性和集体性两个方面的特性。班主任负责制下,科任教师之间是较弱的工作情感关系,各自带着其思想、理念、风格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大家各行其是,难以统一。PM视角下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能够最大程度地让所有教师处在一个具有共同体关系的集体内,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同侪互助的关系方能建立,才能发挥集体的作用,相对一致地共同努力、共同发展,真正服务于小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PM视野下小学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1.坚定共同治理班级的教育信念。在班主任负责制下,科任教师主要负责学科教学工作,虽说学校要求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外也要重视德育工作,但实际上很难做到。PM视角下的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在机制的保障下,让全员德育成为可能。要知道,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它不是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班级教育共同体的集体理念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目标聚合为集体共同的思想、情感和目标,从而强有力地支撑起班集体这座大厦。每一个学生置身于这样积极的体验场域中,其特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2.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有效的班级教育共同体建设,不仅需要共同体中的每一位成员提高对集体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首先,有明确的目标。班级教育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要有班级发展的共同目标和计划,目标与计划需由班主任挂帅与班组成员共同制订。明确的目标使共同体成员方向明确,形成合力,工作有序,教育有效。
其次,要形成有效的互动。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的领导者,还应是班级教育共同体的领导者。班主任必须根据每个成员的特长、个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共同体成员的潜能,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班级中的常规性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班主任整体协调班级建设工作,均衡学生作业量,处理班级事务、策划班级活动等。
再次,要有明确的职责。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要求每位成员落实各自学科教学范围及延伸范围内的常规管理职责。“专业学科教学范围”指向课堂40分钟,“延伸范围”通常是指课前与课后,“常规管理职责”指的是学校、班级等规章制度的落实,如环境卫生、课堂纪律、学习习惯、课前准备、课间操出操等。
最后,要有灵活的交流机制。班级教育共同体可建立QQ群、微信群或博客平台,有什么问题及时沟通。也可以在网上召开定期会议。灵活的交流制度使沟通更为畅通,为教育共同体与班级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学校的正面引导与影响。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正面引导和影响,学校应该从立德树人和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和班主任选任制度,将原本单一的教学考核改成教学和教育考核并重,通过评价机制的改革,正面引导和影响教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艳.基于PM模式组建班级管理团队的实践研究[J].教育在线,2016(5).
[2]钱铁锋.钱铁锋教育文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林进材.班级经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肖振南.班级治理:以平等和对话重构班级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