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坚守

2018-04-29 00:00:00张万祥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8年2期

【摘 要】从实践出发,做出基于自己实践的思考和判断,看似特立独行,实则是对独立判断的坚守。教师的坚守在于对人性善的坚守、对实践的坚守、对服务学生的坚守、对教育科学的坚守。因为这些坚守,才能成就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坚守,这对每个人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特立独行;美好;坚守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32-02

【作者简介】张万祥,天津市班主任研究会(天津,300384)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班主任培训主讲专家。

洪建是个好老师。随着接触时间的推移,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

最初阅读洪建是读他的专著《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那是他“培育—发展”教育理念的发轫之作。他独特的思维和识见,是让我这个“老人”有些惊讶的。

那时,因为他独特,我给他的定义是“特立独行”。但和很多年轻人的血气方刚不同,他的很多见解也许初读起来感觉别扭,但细细思量又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他用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日常教育的荒谬或者说对某些教育现象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之后,总想写下来。因为写下来的文字与世俗不合,总是给人特立独行之感。我这篇点评文章的标题就叫“特立独行的坚守”。“特立独行”是我对他的见解的尊重,“坚守”是我对他教育人格的感佩。

大概半年前,他告诉我说:“我发现当班主任越来越简单。”我当时很是惊讶,因为班主任越来越难当似乎是当下所有教育人的认知,他怎么会说越来越简单?他告诉我说:“班主任工作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难做,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而总是想着培养学生的这能力、那素养,各式各样断崖式的社团,各式各样的这教育、那教育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最基础的内容。如果我们能够把人性的善良作为基础,落实好这点,然后给孩子一些成长的动力,那么教育就会很简单。”“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做了这么多年班主任的我很少虑及的内容,却被这个年轻人提了出来。也就是在他的《构建有归属感和存在感的班级生态》一文里所提到的,构建一种有归属感的班级生态。洪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是给出一个空洞的概念或者方向,而是有具体有效的做法。他深信孩子的善良,他说:“请相信,每个孩子在踏入校门的时候,一定是想做个好学生的,他一定懂得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反复引用冰心先生那句“万千的天使,都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微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正是因为这份坚信,他主张“美好引领美好”。运用建立在行为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科学,他营造温暖的教育氛围,不断用善意的眼睛发现身边美好,然后传递出来,进一步促进美好。

我之所以说洪建是个坚守的人,不仅仅在于他坚信人性善良,而且在于他坚守实践的价值。如果不是实践,他不会发现“带班输给时间”。年轻的班主任朋友听过很多专家讲座,有时候感觉不错,但拿回去运用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一种带班方法,在一个阶段运用效果比较好,而时间一长就会出问题。这些都是因为缺少变化所致,这就是学生的审美疲劳或者是心理圈养适应症导致的。洪建有18年的带班经历,加上他善于反思,所以他发现了这个问题所在。于是他不再单一运用“美好引领美好”策略,而是用“感动班级人物评选”带动班级前行。可能很多朋友会不屑一顾,不就是感动人物评选嘛,有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我说洪建坚守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不苛求带班的创新,而是把大家都熟识的东西做成系列,做出价值。你看他的几个“固定动作”,这哪里是简单的“评选人物”,这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评选人物”是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这是他超越很多人的地方,很多人就是把“评选人物”当作了唯一目的。洪建的突出之处还在于他能用“方案遴选”的方法,保证每一次评选活动都有新的创意。新的创意固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让每次活动都有新鲜感,不断的新鲜感才是规避学生审美疲劳或心理圈养适应症的重要条件。不断新鲜,又不离其宗,这是洪建的高明处。

洪建的另外一种坚守,甚至有些固执。他说教育不是要告知学生如何去做,而是要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前提,让满足生发成长。他受格拉斯影响很深,这么多年来,他也一直坚守和实践格拉斯的思想。所以,他比我认识的很多年轻朋友都坚信教育是服务业,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归属、力量、自由和快乐的需要。洪建说,正是因为一个人感觉不到自己在别人心中有位置,才会产生心理疾病,才会有精神的懈怠感。如果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在别人心中有位置,就一定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即使从家庭带来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这样的班级生态中得到治愈。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可以治愈,但据我了解,他班上的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发生。他坚信学生没有进取心是因为自我价值感不足,只要自己被认同,就会慢慢积累起自尊,自尊带来自信,自信带来自我规划,自我规划就会带来自我生长的力量。因为这样,他一直固执地在寻找更加理想的班级生态。这是他对自己认知的坚守,所以他能够成功地发现属于自己的班级生态。我不知道朋友们怎么看待他的发现,我却认为这是我所见的比较好的班级生态,因为它规避了传统班级结构的“等级”阶差,真正实现了在同一个教育情境中人人心理平等的教育理想。想及当下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悲剧,我们不能说完全和教育情境中的不平等有直接联系,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有很大关系。所以,我认为这一种班级结构或者叫班级生态的发现,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我知道,这篇文章里展示的只是他“培育—发展”教育理念的一部分,他试图引导读者朋友都能带出具有人性温度的班级,让每个孩子在这样的班级生态中感受人性的美好,从而规避当下教育的很多弊端。

这里,我向这个年轻人致敬。

如果细心琢磨洪建的班会课设计,你会发现,他确实是一个有着科学教育理念的人。一个小小的班会课,他运用“起承转合”四个环节。“起”笔不凡,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承”得自然,让学生明白了“惜时”的双重含义;更妙的是一“转”,让民工老乡到现场现身说法,极有说服力。静思默想几分钟,更是妙笔之作,让惜时入骨入髓;“合”以演读做“豹尾”,响亮而余音袅袅。一节班会课跌宕起伏,足见其用心之至。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极致,这是洪建的坚守。

如果他超乎寻常的认知和行动被视为特立独行的话,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朋友特立独行。在这里,我看到更多的是洪建对美好的坚守,对教育科学的坚守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