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施,激活班级文化育人“细胞”

2018-04-29 00:00:00顾燕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8年2期

【摘 要】班级文化是班级在发展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一种气质,亦是班级特有的精神标识。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即摸得着、看得见的“显性文化”和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隐性文化”。唯有“软硬”兼施,激活班级文化育人“细胞”,才能营造出向美向善向上的、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以此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班级文化;硬文化;软文化;和谐生态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5-0022-03

【作者简介】顾燕,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001)德育处主任,一级教师,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班级文化是利用班级的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育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它是班级的名片,代表着班级形象与班级的生命力,它具有一定的辨识度。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更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班级文化更是一个发展性的、动态生成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总而言之,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与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它是班级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综合体。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即摸得着、看得见的“显性文化”和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隐性文化”。唯有“软硬”兼施,激活班级文化育人“细胞”,才能营造出向美向善向上的、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以此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一、亮出班级标识,焕发集体活力

班级标识是班级文化的可视象征之一,是体现班级文化个性的鲜明标志。它主要包括名称、象征物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来打造:一是名称、班徽、班训、班歌等班级精神标志物;二是如班服、班旗等物质形态的标志。

我校鼓励各班选用一些含有特定意义的词汇作为班级名,以此来激励和引导班级的个性化发展。如三年级的“冬焰班”,设计意图为“雪花是冬日的花朵,焰火是节日的花朵,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又如五年级的“三味班”,取自鲁迅笔下“三味书屋”前的对联“太羹有味是诗书”,班级师生一致认为世上最有趣味的事就是饱读有意味的文章。

同时,各班为了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进而形成向善向上的班风,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参与到班训的拟定中。这些班训主题鲜明,简洁明快,富有教导和劝诫意义。有的班级由学生和班主任一起创作班歌,内容和形式兼顾,文采和创意共生。各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美美地想,乐乐地画,热热地评,通过这样集体设计、参评、“海选”、拉票的方式,学生主动关注到班级名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契机。

二、扮靓教室环境,提升审美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衡量这个班级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整洁、明丽、朴素、大方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也是班级师生日常共度的记忆场所,其环境优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个窗明几净,富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在这样一种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里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触动学生自觉加入班级文化建设的行列,使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学生的发展构成积极的互动。从古时的“孟母三迁”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到今天的“环境出人才”,无不证明了环境文化的重要性。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一定是“装修”高手,通过对所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布置,积极构造一种温馨雅致的外部文化环境,既增添学生学习生活的乐趣,又能消除学习后的疲惫。学生长期生活在美的环境氛围里,美的言行习惯成自然,美的教室帮助学生种下美的种子,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自然形成。

教室的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干净整洁的教室,墙壁上挂着催人奋进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黑板上有学生出刊的活泼生动的板报,作品园地是学生充满童趣的书画作品,角落里是互通心声的“悄悄话信箱”,书橱里摆放着内容丰富的图书,教室正前方悬挂着校徽、班徽和班风标语等等。甚至连卫生洁具的摆放也是颇费心思的,既摆放美观,又兼顾了使用的方便。这样的教室反映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表达个性、创新实践的平台。教师精心扮靓的教室是学生的学园,更是“花园”。这些教室里的文化微景观营造美的氛围,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场域”,潜藏着教育能量。不仅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美的享受,更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并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气质、行为及生活方式。

当然,在创建班级环境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参与度,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带领全班学生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来创设有特色并为自己所喜欢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有限的教室空间变身为无限的教育可能。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走向丰富,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学生走进教室看见美,走出教室创造美。

三、开展特色活动,展示班级力量

班级自有灵魂与力量,也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特色活动就是班级力量形成的主要形式。在新形势下,我们注重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三结合”的班级文化特色活动,凝聚班级团队力量,定格集体记忆。学生在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中,聚力量、提修养、显文化,最终形成团结奋发、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与学校文化相结合。各年级既有共享的年级活动菜单,也有班级自定的班级活动菜单。如一年级的“亲亲我的红领巾”入队特色活动,三年级的“十年长大”十岁成长特色活动,六年级的“难忘母校”毕业季特色活动。这些特色活动的开展既体现了学校德育活动入目、入耳、入心的特点,也让班级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孩子都在活动中找到展示自我的舞台。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我们主张德育回归生活的本真,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以每个班级文化特色活动为载体,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线,为学生的成长增添绚烂的色彩。我们邀请班主任加入到传统节日文化特色活动课程开发合伙人的队伍中,确定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立夏等传统节日为“我们的节日”,学校大队部联合各中队、各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运用传统文化开展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以精神文化力量推动班级成长,让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烙上“中国印”。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千年历史的护城河濠河、寺街、博物馆),组织开展踏青、秋游、主题研究、诵读等班级文化特色活动。如濠河的周边有着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内容涉及城市建设、自然、蓝印花布、风筝、珠算等各个方面,各班级充分利用这些珍贵的教育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拓宽儿童的“南通视野”,丰富儿童的活动天地。每一位实小学子通过“南通味”班级特色文化活动,心里不仅留有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情怀,还能住着一座叫“南通”的城。

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贵在全面和完整。它应围绕一个教育主题进行多层次、多侧面、多关联的活动设计。在实施阶段要有活动方案、有过程记录,更要有活动小结。通过活动的开展与总结,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得以增强。

四、开掘沟通路径,营造和谐生态

班级文化涉及与班级有关的各类人群,既包括我们以往比较关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我们容易忽略的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架设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生态。

第一,精心打造班级QQ群(微信群)文化,架设信息“快速路”。面对网络时代的全面渗透,在众多的家校沟通新形式中,班级家长QQ群或微信群是使用较为普遍的沟通工具。如何使网络技术成为不断提升家校沟通的效率、服务班级和学生成长的有效工具,成了我们的新课题。第一,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建立QQ群,增强沟通意识,这对于新接手的班主任尤为需要。第二,班主任要精心管理QQ群,凝聚班级正能量,打造沟通文化。第三,班主任要定期更新QQ群内容,呈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痕迹,放大教育成果。第四,班主任要充分借力QQ群,活化家长资源,丰富班级活动。第五,班主任要打造学习型交流群,抓住教育契机,提升家长素养。

第二,回归传统家访文化,打造沟通“慢车道”。面对学校的封闭式管理,二孩的全面放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乡留守儿童的增多等因素,家访是填补网络“快”交流空白的“慢”沟通,这种无障碍的交流方式是网络无法取代的。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学生、家长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坦诚交流,这是通向心灵和谐的沟通“慢”车道。首先,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明确家访目的,做好充分准备,确定谈话内容。其次,选择恰当时机,或学生生病受伤时,或家长遇到变故时,或学困生取得进步时。最后,要针对不同家长选取不同沟通策略,无论是娇惯溺爱型家长、放任自流型家长,还是粗暴无理型家长、护短型家长,只要班主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爱浇灌,用心培育,家校沟通之花定会越开越艳。

通过富有实效的家校沟通,让每一位家长成为我们的“教育合伙人”,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开辟班级文化建设的“心”天地。

总之,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情感的传递带,是体质的锻造地,是心灵的归宿地。唯有“软硬”兼施,激活班级文化的育人“因子”,才能开掘出班级文化的育人渠道,让班级与文化同行,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更为人文的生命关怀,达成班集体成长的自我实现。